摘要:美育與美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美學的相關知識對于美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美育實踐中,注重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寓教于樂,寓育于美,確實讓受教者在審美愉悅中得到美的陶冶、情感的凈化和精神的升華,使主體的理性情感與感性情感有機結合統(tǒng)一,從而達到人格的完善。
關鍵詞:美育 ;審美;人格
作者簡介:冉曉麗,女,土家族,貴州務川人,西南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學。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2-0212-02
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追求在當今社會占據(jù)了主流地位,各行各業(yè)的競爭也日趨激烈起來,人們的精神壓力也不斷增大,這很容易使人的內心失去一種平衡,從而產(chǎn)生了各種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嚴重的情況導致人性的扭曲,而要緩解這種狀況,除了道德教育之外,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也是“一劑良藥”。美育作為美學與教育學的交叉產(chǎn)生的分支學科,是人類美化世界和完善自身人格的重要學問,是實施理想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徑,它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對于美的感受能力、鑒別能力、理解能力和某種創(chuàng)造能力,她能使人最大限度的去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進而獲得美的享受,一個完美品格的人,應當“誠于中而形于外”,從心靈到外表都是美的、可愛的。的確,把美帶到生活的一切領域,最重要的是美化自己心靈與思想。說到底,美育是為了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但這里的“全面發(fā)展”不僅是知識論意義上的發(fā)展,美育固然可以使人獲得更多的更廣的知識,尤其在科學的、技術的、知識之外更多獲得人文的、藝術的知識,但這還不是美育的根本目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追求人性的完滿,進而塑造這樣完滿人性的完美的人格。
一、美育培養(yǎng)人的審美趣味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是“人學”,都是緊緊圍繞人來展開的,都是對人格、人性、人心等各個側面的不同層次的研究,當然,美學作為以美、審美、美感等相當復雜、豐富和生動的精神探求為研究對象,必然就涉及人格和人格完善的問題。馬克思認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因此,審美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面對同樣的事物,有些人會產(chǎn)生美感,有些人不會產(chǎn)生美感,即便是產(chǎn)生美感,她們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等等類似的情況為什么會產(chǎn)生呢?這與不同人格特質的人的審美感知力、審美理解力、審美評價力及審美創(chuàng)造有關,而且也與每個人對客觀世界是否符合自己的審美需求(生理快感和精神愉悅的需要)而進行的價值評判和情感體驗有關。那什么是審美需要呢?首先審美對象所具有的特征與審美主體的人格特征應當有相似或相關之處,審美主體從審美對象上能夠“看到”自我某些特質,或者說在審美的對象上找到自我的“本質力量”。這里舉個例來說: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薄?】
從字面上看,孔子這段話只是指明了自然美中的一種現(xiàn)象,就是精神品質不同的人對自然美的欣賞各有愛好??鬃与m然沒有直接說知者為什么樂水,仁者為什么樂山?但從他的話里面,我們理解到知者能從水的形象中看到與自己品質相同的特點(動),仁者能從山的形象中看到與自己品質相同的特點(靜)。即是說審美主體在欣賞自然山水時,是有選擇性的,自然物能否成為審美對象,取決于它是否符合審美主體的道德觀念,或者說取決于審美對象是否審美主體的人格特質。后來戰(zhàn)國學者和后代學者對這一命題進行了解釋和發(fā)揮,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美學思想——“比德”原理。類似這樣的文章,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相當多。由此,我們也看到,審美活動,就是一種人格或者人格力量的“對象化”實現(xiàn) ,換一種說法,也叫人格投射,作為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的和諧統(tǒng)一的“美”,無論是書法美、繪畫美,還是雕塑美,從審美角度看都體現(xiàn)著創(chuàng)作者的人格表達,創(chuàng)作和作品的風格就是一種人格顯現(xiàn)。
二、美育作為感性教育
美是離不開審美的,審美就離不開審美教育,換句話說,美學就是一門關于如何審美的學問,美育是審美的具體感知,如何使自我趨近于更加完善人格,使其擺脫此岸世界,建筑那只屬于自己的彼岸世界。如果沒有審美教育、人的感性和情感得不到正確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人格當然得不到完善的發(fā)展,他會失去與外界進行情感交流的能力而不得不躲進小樓,將自己封閉在自己所熟思的狹窄的圈子里,而根本看不到這個圈子以外的廣闊的天空。達爾文曾經(jīng)的親身經(jīng)歷給我們啟示,達爾文青年時代對文學藝術非常感興趣,但長期的科學研究卻使他對莎士比亞的待感到乏味和厭煩,對繪畫與音樂的興控也開始喪失,他痛苦地感到:“我的思想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機器,它只是機械地從無數(shù)事實和原料中剔取出一般規(guī)律。我真的不明白為什么對藝術的愛好的喪失會引起心靈的另一部分能力——能夠產(chǎn)生更高級的怠識狀態(tài)的那一部分能力——的衰退。我在想,一個具有比我更高級和更為全面統(tǒng)一的意識的人是斷然不會像我現(xiàn)在這樣的。假如我能夠從頭再活一次,我一定要給自己規(guī)定這樣一個原則:一星期之內一定要抽出—定的時間去讀詩和聽音樂。只有這樣,我現(xiàn)在業(yè)已退化的那一部分能力才能在持續(xù)不斷地使用中保持下來。事實上,失左這種趣味和能力就意味著失去了幸福,而且還能進一步損害理智,甚至可能會因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边@位大科學家的自述說明,感性方面機能的衰退臺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還會導致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下降。這就從反面印證了健康人格的整體統(tǒng)一,健康的人格不僅是理性的,還應該是感性的,是理性與感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健康人格作為一種整體性的人格,能夠正確處理自己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的相互關系,是具有愛心的人格,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更是一種情感豐富的審美化人格,它不僅具備良好的審美鑒賞力和表現(xiàn)力,還能夠在生活中獲取無窮的樂趣,美育通過促進人的感性發(fā)展,使之與理性協(xié)調發(fā)展而切入健康人格的塑造中來。
三、美育作為人格教育
美育作為一種人格教育,它不僅從發(fā)展人的感性方而參與健康人格的塑造,而且還在一些感性與理性交叉的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上,促進著健康人格的形成,比如說美育能夠培養(yǎng)受教育者愛的態(tài)度、能力和需求,能夠培養(yǎng)追求優(yōu)質生活的價值觀,還能促進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和情感的豐富,這些都屬于塑造健康人格的內容。美育作為溝通人的感性和理性的橋梁,很多美學家都曾經(jīng)指出過,德國美學家席勒就曾說過:“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邏輯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我們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在緊張的人身上恢復和諧,在松弛的人身上恢復能力,并以此方式按照人的本性使局限狀態(tài)返回到絕對狀態(tài),使人成為自身完美的整體”。
可見,美育并不只是發(fā)展人的感性,同時也發(fā)展人的理性。一方面,它使人的感性人性化,從而避免感性泄導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物化與蛻化的傾向;另一方面,它又使人的理性人性化,從而避免人的理性由于過分膨脹而導致的非理性化。這一切,既不是通過壓抑感性來實現(xiàn)的,也不是通過壓抑理性來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種種特殊手段,使感性具有文明的內容,具有人性的內容,使理性得到滋潤而一改其“灰色的”屬性,理性因為有了感性的支撐而立足于堅實的根基之上,感性因為有了理性的提攜而飛翔在文明的天空。正是美育的這一品格,使美育成為健康人格塑造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在健康人格的塑造中,它的特殊作用無可取代。至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健康人格的塑造中、離不開審美教育。
四、結論
美在個體身上建立起和諧,美能賦予人合群的性格,這一點在現(xiàn)代社會中顯得越來越重要,現(xiàn)代社會對于社會安定的影響,除了政治、經(jīng)濟因素外,社會心理、社會情緒方面越來越顯得突出,美育對于維護社會安定一定程度有著積極的作用,因為美育它可以升華感性,引導趣味和完善人格,進而把和諧帶入社會。因此說美育既是感性教育,是理性教育,又是人格教育。其中,感性教育是基礎,趣味教育是中介,人格教育是最終目的,三者相輔相成,缺一個可。至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欲興和諧,必興人心,欲興人心,必興人格,欲興人格,必興美育。
注釋:
【1】《論語.雍也》
參考文獻:
[1]、李范.論美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7.
[2]、曹延華,許自強.美學與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3]、李長風,姚傳志.美育概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6.
[4]、宛淑婭,馬長生.美育教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8.
[5]、曾繁仁.美育十講[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12.
[6]、谷輔林.美育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12.
[7]、鵬華生.語文美育藝術[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2.
[8]、仇春霖.美育原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9.
[9]、周濤.孔子教育倫理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2.
[10]、陳曦.孔子文化節(jié)與儒家文化傳播[D]山東大學,2010,7.
[11]、熊燕華.孔子君子觀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