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院級科研課題“高職生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提升研究”資助項目(編號:2011038Y)成果
摘要:科學素養(yǎng)是人類認識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一種尊重科學、遵循客觀規(guī)律、弘揚科學精神的態(tài)度。人文精神卻是人對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對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尋,對自由、平等、正義等的渴望,對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義等問題的反思和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二者既有區(qū)別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正確把握好二者的有機聯(lián)系,才能夠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科學素養(yǎng);人文精神;融合;滲透;發(fā)展
作者簡介:程廣讓,(1965-),男,陜西鳳翔人,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現(xiàn)任教于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鳳翔師范分院,講師。主研方向:中國古典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2-0204-02
人類社會的文明史,從本質上說,就是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融合的歷史??茖W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是人類在認識與改造自然、認識與改造自我的活動中形成的一系列觀念、方法和價值體系。它們是貫串在科學探索和人文研究過程中的核心內(nèi)容,是展現(xiàn)科學和人文活動內(nèi)在意義的東西??茖W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古已有之,它們是在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斷滋生與滿足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延續(xù)到近代,二者的互動互進對社會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人類現(xiàn)代教育史也是促進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歷史。不管哪個國家、哪個名族,對下一代的教育,也都是本著這一原則進行,因為這本身就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科學方法的使用是實現(xiàn)社會創(chuàng)新、社會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達的前提和基礎,對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人文精神更包含了很多的因素,不管是對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等的理解和把握,還是對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尋,對自由、平等、正義等的渴望,對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義等問題的反思和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只要增強了這種人文精神,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美國圣母大學校長赫斯柏就認為,完整的教育應包括“學習做事”和“學習做人”兩大部分。在他看來,“學習做事”必須接受科學教育,養(yǎng)成科學精神;“學習做人”必須接受人文教育,養(yǎng)成人文精神,“做人”和“做事”對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當代中國的高職教育,就是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高職生在校期間,他們學知識、練技能,做事的翅膀逐漸硬朗起來。那么,他們作為社會的一員,怎樣具有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筆者想就人文社會課程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對高職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做點分析,以期到達高職課程改革中大量滲透人文思想的意圖。
我們以一篇童話作品《海的女兒》為例看看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如何培養(yǎng)青年學子的人文精神。
《海的女兒》是安徒生童話寶庫中的珠璣,是最膾炙人口的名篇,它通過小美人魚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和為愛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來表現(xiàn)小美人魚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善良的心靈。
著名作家畢淑敏在她的《常讀常新的“人魚公主”》中,8歲、18歲、28歲、38歲、48歲分五段閱讀《海的女兒》,每次都能讀出新意,但小美人魚的崇高精神、高貴品質卻是一一貫之,每每讓她流連忘返,不絕于耳。
執(zhí)著的追求
追求,就是用積極的行動來爭取達到某種目的。人類社會自古至今,在追求中前進,在追求中發(fā)展。就一個人而言,活著就必須要有追求,如果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沒有追求,將會迷失自己,會活得很空虛,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為了什么而活著。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學士都有過關于追求的名言或通過文藝作品闡述追求的故事。因而,追求本身已經(jīng)成了一個人思想品格高低的代名詞。
我們要分析的《海的女兒》這部童話作品,其主人公小美人魚身上就具有這種優(yōu)秀的品質。
小美人魚為了追求人的高潔和不死的靈魂,放棄華貴的海宮生活和三百年的壽命,經(jīng)受種種痛苦,最終在希望幻滅之時,不惜拋棄生命,去詮釋何為真正的人。她追求美好的目標,但對于追求過程本身的看重,遠勝于結果。一般的人,看重的卻只是結果,遇到一點點困難、挫折就會止步不前甚而退縮。但這些痛苦,對小美人魚來說算得了什么?她的每一步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永遠離開海宮,離開父母姐妹,去掉魚尾長上人腿。可是她為了一個自己的目標,始終沒有放棄。即便是在追求的目標已經(jīng)沒有實現(xiàn)可能性的時候,她仍在前行。難道小美人魚真的沒有獲得人類不滅的靈魂嗎?不,她分明被作者賦予了人類最美好的靈魂。表面上小美人魚失敗了,她沒有得到王子的那份愛,但在精神上她至高無上,蕓蕓眾生望塵莫及。
是的,無論怎樣,你努力地追求了,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不懈地拼搏了,不論結果如何,都不會有遺憾。追求本身就是回報,追求本身就是一種美。
有個故事很發(fā)人深省。
有人曾問三個砌磚的人:“你們在做什么呢?”
第一位說:“砌磚?!?/p>
第二位說:“賺工資?!?/p>
第三位說:“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p>
若干年后.第三個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師。
三句話反映了三種迥然不同的人生追求。第三個人把平凡甚至枯燥的工作當做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個美麗的夢想激發(fā)他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去追求,這成為他人生中不竭的動力,他最終實現(xiàn)了夢想。
人類正是在不斷追夢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展、創(chuàng)造、完善。歷史的車輪正是在追夢過程中飛速地向前發(fā)展。
做一回人真值得
《禮記 禮運》中說:“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當代人學家張榮寰2008年3月給人以合理的解釋:人是自然(多維度生物圈)的本我存在;人是超越萬物的靈長;人能在生物圈獲得兩個層次的和諧幸福,即初級追求真、善、美所獲得的和諧幸福;高級追求價值、意義、超越所獲得的和諧幸福。
人的本質即人的根本是人格,人是具有人格(由身體生命、心靈本我構成)的時空及其生物圈的真主人。人的終極目標是使人類邁向更高文明,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和諧幸福。 人類將重新發(fā)現(xiàn)了人和人格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能力,人要礪練人格,個性應該智慧;一致幸福的求實精神,人對人首先要研究,絕不滿足于對其他事物的一知半解,為創(chuàng)造現(xiàn)實幸福生活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從以往歷史、民族、宗教、地域劃分的桎梏下解放出來。
人是世界的靈魂,也是的主宰。筆者認為人有別于其他動物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他的社會屬性,即有自控力、會思考會分析、有最復雜最壯麗的愛等。
小美人魚可以在那深藍色的海底世界自由自在地度過三百年的歲月,然后化為泡沫,結束她無憂無慮的一生。壽命比人類長好幾倍,但她卻永遠是一個低級生物,沒有人類的特有的那種“不死的靈魂”。為了獲得這個靈魂,進入生命的較高級境界,她放棄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忍受著把自己的魚尾換成一雙美麗的人腿后所帶來的巨大痛苦,而熱戀人間的一位男子,希望通過和他的愛情能分得一份人類的靈魂……可是,當她得知王子已有了心上人之后,美好的憧憬、希望破滅了,這讓她極度的遺憾和傷感。如果這時她能“回心轉意”是有機會的,但她不愿以犧牲心愛的人生命為代價,換取自己的個人幸福。最終自己投入大海,化為了泡沫。
小美人魚對做一回人抱有充足的信心,可是事與愿違。盡管如此,我們還會說“好樣的,小美人魚!”
為了愛犧牲自己
生死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要面對的問題。從哲學意義上講,生是人類繁衍的一種自然延續(xù),死也是自然界保持正常的一種循環(huán)。死除生理性衰弱而產(chǎn)生,還有自然因素的促成,也屬一種自然環(huán)節(jié),同時也保證了人類的繁衍和興旺。生死是宇宙的生成、消亡的定律的科學,永恒不變是不存在的。由此而知,生死與之俱來,有生便有死。死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死并不可怕,關鍵還是應該死得其所。臧克家《有的人》說的好“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形象地說明了人類社會中各式各樣的人的生存與死亡的狀態(tài)。中國歷史上,像劉胡蘭、黃繼光這樣的人,他們?yōu)榱藝液腿嗣竦睦妫陉P鍵時刻視死如歸,凜然就義,堪稱英雄,著實是我們的榜樣。
小美人魚最終的化為泡沫(也即死亡)也是為了心中的一個念想。那即是不讓自己所愛的王子受到傷害。她的姐姐們曾對她說,“在太陽沒有出來以前,把刀刺進那個王子的心里去。當他的熱血流到你腳上的時候,你的雙腳將會又聯(lián)到一起,成為一條魚尾,那么你就可以恢復人魚的原形,你就可以回到我們這兒的水里來。這樣,在你沒有變成無生命的咸水泡沫以前,你還是可以活過你的300年的歲月??靹邮职桑≡谔枦]有出來以前,不是他死,就是你死!我們的老祖母悲傷得連她的白發(fā)都脫落光了,正如我們的頭發(fā)在女巫的剪刀下落掉了一樣。刺死那個王子,趕快回來吧!快動手呀!你沒有看到天上的紅光嗎?幾分鐘以后,太陽就出來了,那時你就一定要滅亡。”可是,小美人魚“看見那位美麗的新嫁娘把頭枕在王子的懷里睡著了。她彎下腰,在王子清秀的眉毛上吻了一下。她向天空凝視-——朝霞漸漸地變得更亮了。她看了尖刀一眼,接著又把眼睛轉向王子。刀子在小美人魚的手里發(fā)抖。 但是正在這時候,她把刀子遠遠地向浪花里扔去。刀子沉下的地方,浪花就發(fā)出一道紅光,好像有許多血滴濺出水面。她又再一次把她迷糊的視線朝王子望了一眼,然后就從船上跳到海里,她覺得她的身軀在融化成泡沫?!?/p>
人最終都有一死,可死的情形各不一樣。一個著名的文學形象,小美人魚為了自己執(zhí)著的愛,她放棄了本屬美好的東西,而甘愿以死相報。這種為了他人的利益而甚至放棄自己生命做法,難道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
高職生專業(yè)文學課程的學習,更多地傾向于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教育,當然也不可缺少對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二者相輔相成,彼此促進,通過文學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進一步提升高職生的整體素質,使他們畢業(yè)后能更好地服務于祖國,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王彩霞:《 試論高職人文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中國林業(yè)教育》( 2010 年第15期)。
[2]、肖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3]、畢淑敏:《常讀常新的“人魚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