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對自身的反思與觀照,著名詞人李清照也是如此。李清照一生的詞作,為我們呈現(xiàn)了四個動人的畫面:輕舟爭渡、和羞倚門、人比黃花、欲語淚流,這四個畫面代表著李清照一生當中的四個典型時期,即少女時期、少婦時期、思婦時期、嫠婦時期,分別寄予了李清照不同的愛的主題:少女時期對大自然恬淡淳樸的愛,少婦時期對初戀熱情浪漫的愛,思婦時期對丈夫刻骨纏綿的愛,嫠婦時期對故國鄉(xiāng)關深沉悲壯的愛。將作者的不同時期的詞作文本和她的人生經歷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細致地分析她的詞作中愛的主題的嬗變及其形成原因,對研究李清照的詞作不無裨益。
關鍵詞:李清照;詞;主題;愛
作者簡介:張利,女(1978-),漢族,四川瀘縣人,宜賓學院黨委宣傳部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
楊林,男(1980-),漢族,四川宜賓人,宜賓縣白花中學語文教師,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育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2-0184-02
李清照所作的詞,是作者對自身反思與觀照的產物,是富于生命和性情的體現(xiàn),融注了她對自然、對生命的拳拳之心,充滿了對丈夫、對祖國的款款深情。終其一生,她就是循著生命中的情感軌跡,捕獲靈感而吟詩作賦的。那條情感軌跡,就是她一生中不同時期不盡相同的愛,即對大自然恬淡淳樸的愛,對初戀熱情浪漫的愛,對丈夫刻骨纏綿的愛,對故國鄉(xiāng)關深沉悲壯的愛。
一、輕舟爭渡:恬淡淳樸的愛
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愁慘之作名世的李清照,早年也曾度過一段輕松愉悅的歡樂時光。這一時期的作品表達了她對自然景物的無限熱愛。
她的《如夢令》,其中一首是泛舟湖上的描寫: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整首詞以追憶的形式,用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的語言,把一幅“日暮酒醒歸舟圖”表現(xiàn)得清秀淡雅,讓人沉醉。蒼茫的暮色,逶迤的溪水,婷婷的藕花,翼然的溪亭,芳草萋萋的水灘,群棲待宿的鷗鷺……寥寥數(shù)筆,短短三十二字,幽雅恬淡,色彩和諧的一幅丹青已盡顯于前。至此,作者已經沉醉其間,“不知歸路”,“興盡晚歸”,短楫輕舟 ,“誤入藕花深處”,以至“鷗鷺”驚起……
這首詞初讀字字寫景,仔細品味便會發(fā)現(xiàn)處處含情。詞人對旖旎的自然風光,愛得何等深沉!倘若沒有恬淡淳樸而又發(fā)自肺腑的愛,哪能有如此精妙無雙的表達?它在給讀者以美的享受的同時,更表達出作者本人熱愛自然的精神風貌。
對大自然的熱愛,詞人何以有不絕如縷的靈感?何以有如泉涌出的文思?
首先,安定、優(yōu)越、閑適而富有朝氣的生活,為李清照對大自然極富深情的描繪提供了前提條件。
在李清照童年、少年期間,宋王朝為粉飾太平,中州一片繁華。李清照曾在一首《永遇樂》中寫道:“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1】寫的是宋王朝在元宵節(jié)極盡鋪張,清照同“閨門”女伴,心情歡愉,盛裝出游之景。宋王朝表面的繁榮,加上頗具文化氛圍的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形成了她開朗的性格和對大自然美景的憧憬和向往。
其次,美妙絕倫的自然環(huán)境,也在詞人心底積淀成淳樸深摯的感情。
李清照出生于山東省章丘縣。章丘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多名山勝水。王士禎曾贊其中最負有盛名的百脈泉與趵突泉“相甲乙”。也有詩稱贊發(fā)源于此的繡江:“荷花如錦水如天,狼藉秋香擁畫船。”【2】山明水秀的明水,如花似錦的繡江,不僅為她提供了創(chuàng)作素材,更培育了女詞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和羞倚門:熱情浪漫的愛
李清照不僅是一位令人稱賞的詞人,更是一個溫婉多情、敏感細致、充滿愛心而又大膽執(zhí)著的女人,她敢于大膽熱情地歌頌愛情,抒發(fā)真實的少女情懷,這在當時身陷封建囹圄中女子,又有幾人能為?
作為女詞人,憑著女性特有的熱情浪漫而又純真的愛意,她寫少女的嬌美,描摹少女青春期萌生的輕愁自然比那些男詞人所寫更生動傳神,細膩動人。
她的詞作《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短短四十一字中,作者塑造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有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特別是通過人物的行動“蹴”、“起來”、“整”、“見”、“劃”、“走”、“溜”、“倚”、“回首”、“嗅”和肖像描寫“薄汗輕衣透”、“含羞”、“金釵溜”等,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韻致和內心世界的情愫。清新而細膩的筆觸,把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了。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大膽去見的微妙心理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這首詞將李清照熱情浪漫的愛,純然如水的少女情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這種情感的精神內核——鮮明獨特的女性意識和女性特質,更在其間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靈魂。
封建社會,大多數(shù)描寫女性形象的詞作中,女性形象依然是那個時代男性特有的審美情趣的意象化,有的甚至只算是男性官能欲求的符號,沒有性格,更沒有人格。而這首詞中的女性形象,因了詞人作為自主女性的獨立意識,獨立心態(tài)的融入 ,就完全不同了?!磅砹T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的天真少女,“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的熱戀女子,決不同于溫庭筠筆下那“弄妝梳洗”,以色事人的綺艷佳麗。如果作者缺乏對女性自身的關照和思考,沒有女性意識作為支點,詞作中的少女就不會有清純質樸的可人情狀。至此,李清照熱情浪漫的愛,便因女性意識的支撐而得以升華,折射出詞人靈魂深處的人性光輝。
三、人比黃花:刻骨纏綿的愛
李清照十八歲嫁給官宦世家出身的趙明誠,兩人都愛好詩文書畫,喜收藏,志同道合,情深意篤,其婚姻生活幸福美滿,感情極為融洽。
李清照同趙明誠從燕爾新婚至金人鐵騎的南侵,一直過著相對淡泊自守,平靜幸福的家庭生活。他們或者鑒賞古玩書畫,或者在春秋佳日形諸吟詠,但其間也有好幾次短暫的分離。因此,李清照為我們留下的作品中,除二人婚后閨房之樂的篇章,更多的是抒寫離愁別恨的佳作,以傾訴對丈夫刻骨銘心的思念,纏綿執(zhí)著的愛。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作者融情于景,開篇點明時節(jié),渲染氣氛,以景來烘托出女主人的別后思緒。思緒纏綿悱惻,望寄書信卻無人寄予,悵惘之情已盡顯筆端。作者以己及人,“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在傾訴自身感受的同時,還關照了丈夫的煎熬與痛苦,這便足見其相思之苦。因愛得深,才思得切,思而難遇,才愁得苦?!按饲闊o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更寫出了那種銘心刻骨的思念揮之不去,無計可除,愁不能除,可見愛之極深。
李清照能寫出如此情真意切的詞來,與她自身作為一個女人的獨特感受也不無關系。
中國古代就有“男子作閨音”的現(xiàn)象,不少男性詩人愛為“思婦”代筆,但無切身感受,任由男子去揣度,描摹女子懷念丈夫的心意和心境,總覺得不夠真切,隔靴搔癢,甚至扭曲變形。就拿寫愁來說,李后主寫愁,有“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清平樂》)【3】;李太白寫愁,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城謝眺樓餞別校叔云》)【4】;張若虛寫愁,有“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春江花月夜》)【5】……凡此種種,都是以物喻心,托物言志。而李清照因為女人的細膩與敏感,著眼自身,關照自身,發(fā)出了“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喟嘆,以高節(jié)奏震顫的感情弦索來鳴奏心底的嗚咽和沉吟。也正是她這種獨特的視角,對愁加以著力渲染,她對丈夫的情意就更見深摯感人。
李清照在詞中情深意濃的表達,與父親對她的影響休戚相關。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為人真誠,對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精深的見解。他主張作文要有真實的感情?!拔牟豢梢云堊?。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伯倫《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肺肝出,遂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薄?】正是父親這種正直自守的品格,求真務實的文學創(chuàng)作態(tài)度,震顫著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靈魂,使得她在一生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至情至性、至真至誠地抒寫和演繹。
此外,李清照溫婉多情的性格,更激發(fā)了她對愛情的歌唱。李清照是一個細膩而又多情的女子。因此,愛情便深深地植根于她的靈魂深處,構成了生命支柱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支撐起她所有的信念,期望和夢想。而與她情趣相投的趙明誠的出現(xiàn),無疑就成了她愛情夢想得以實現(xiàn)的載體。二人甜蜜美滿的婚姻生活,彼此間真誠相對的愛意,便在詞人心中蘊藉成脈脈深情,并從詞作中傾訴出來。
四、欲語淚流:深沉悲壯的愛
李清照在晚年期間,由于國家破亡,丈夫病逝以及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使她的詞除了表現(xiàn)自己感受的凄苦外,更帶上了一種反映人民生活痛苦流離的時代特色。此時,她對故國鄉(xiāng)關的愛表現(xiàn)于詞中,成為一種悲苦,一種濃愁。
《聲聲慢》是詞人晚年流落江南,為抒發(fā)家國身世之愁而作,是詞人作于生活后期的一首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作一開始就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等十四個疊字營造了濃郁的愁慘氛圍?!暗啤薄ⅰ巴盹L”、“飛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詞作中所描繪的客觀景物,件件都寄托著詞人濃重的感情色彩,滲透著詞人的切身感受,把整個詞的意境烘托得冷寂凄苦。詞人以借景抒情的手法,含蓄曲折地道胸中之愁,極力渲染,層層推進,全詞沒有一個“淚”字,卻讓人感覺“一字一淚”,全詞沒有一個“苦”字,卻更讓人覺得愁苦萬分。比起李后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虞美人》)【7】的亡國之音也絕不遜色。
當時,詞人李清照經歷了丈夫病逝的痛楚、“玉壺頒金”的誣陷、遭遇了被騙婚的尷尬,經歷了將所有的銅器等物投進外庭的巨大損失……這一切,使李清照悲痛愁恨。夫死書散,國破家亡,把她驅入逃難百姓的行列,更使她歷盡顛沛流離的艱辛。因此,她所抒寫的憂愁悲苦,已不再是一己之悲辛,而是融入了家國之恨和社會的不公。
結語
李清照已經遠去了九百年,她的許多詞作已在逃亡時期失散,無從考據(jù),但其詞作的情感脈絡循著愛的主題有跡可尋。她那或恬淡淳樸,或熱情浪漫,或刻骨纏綿,或凄苦深沉的愛,構筑成詞作的經緯,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輕舟爭渡,和羞倚門,人比黃花 ,欲語淚流……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李清照一生的感情嬗變,記錄了她的幸福與歡樂,閑愁與悲愴。
注釋:
【1】《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384.
【2】元好問撰,施國祁注.元遺山詩集箋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3】《唐宋詞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67.
【4】《唐詩三百首賞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07.
【5】《唐詩選》(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45.
【6】脫脫,阿魯圖.《宋史》444卷.“李格非傳”(列傳第二百三 文苑六).[M]. 1345.
【7】《唐宋詞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