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總結自身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和學習經驗,從對外漢語教學原則的概述和對詞匯教學的認識和總結出發(fā),文中論述了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五大原則,從詞義的解釋以及新詞新語的教授等方面對詞匯教學做了闡釋,希望能給未來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對外漢語; 教學原則; 詞匯教學
作者簡介:李曉,學校:西北大學,學歷:碩士,年級:2010級,專業(y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2-0046-01
一、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原則
第一,交際化原則;對外漢語教學與傳統意義的課堂教學不同,傳統意義的課堂教學是知識的教學,是重視針對學習者的輸入性教學,而對外漢語教學則是一種重視學習者應用語言能力的教學,不僅重視學習過程中的信息輸入,更重視習得語言能力之后的交際輸出??傮w說來,學習者運用漢語的能力高低才是考察對外漢語教學成果的標準。對外漢語的教學是應用漢語的能力的教學,并非漢語語言學的教學,因此,較漢語研究者的教學又大有不同。這種強調以實用性為目的的教學,需要更關注生活需要,關注生存環(huán)境,解決可能遇到的生活麻煩。例如,在本土教學中要注重特殊語言和生活環(huán)境中遇到的禁忌話題。
第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學生由于本身漢語水平有限,所以溝通障礙多,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的表達練習,教師要忽略自身的語言優(yōu)越感,多鼓勵學生,把課堂變成與學生游戲的地方,在輕松愉快的師生關系中學習。
第三,精講多練;這也是重視語用的表現,適當的講解,巧妙的設計練習,這樣學生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體會語言的用法,才能習得更標準的語言規(guī)則和表達模式。多種情境的運用才可以讓學生去把握怎樣用,這樣的語言教學才會有輸出大于輸入的效果,才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所在。
第四,趣味性原則;課堂教學的內容本身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師教授的方式也要有趣味性,練習的話題材料也要有趣味性,只有讓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才會有更多的輸入,學生才會有更多的反饋和輸出,才能達到提高語言能力的目的。
第五,文化侵入原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純粹的語言是不存在的,文化的切入讓語言本身變得有魅力,變得生動感人。對外漢語教師在教授語言時,要學會用文化的韻味去吸引學生,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文化中去增強語言學習的動力??傊?,只有把握好總體的教學原則和教學路線,才能保證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取得最佳效果。
二、詞匯教學的思考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教學是重中之重。一些學者對“詞匯”本位的理論大力支持,提出詞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是核心。由于漢語的構詞方式特殊,加上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傳統,使得漢語具有其他語言不可相比的成熟性和豐富性。漢語中的隨便一個詞可能會引申出來一群詞和它意義相關,因此,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要重視詞與詞之間的關系,盡可能是學生抓住這種微妙的關系,以便于豐富學生的詞匯,加大語言表達的輸出可能性。
(一)詞匯釋義問題
詞匯釋義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教材中的詞匯釋義;二是教師課堂講解時的釋義。對于教材中的詞匯釋義,往往是遵循簡單原則,只是給學生提示詞語的主要意思,但是不會做過多的解釋,不會給學生分析具體運用上容易出現的問題。由此看來,語言學習者手中的教材只是材料,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要作為對外漢語教師,要學會正確生動的解釋詞語意思。在解釋詞語時,要注意用學過的詞語給學生解釋,這樣學生可以自然地去回憶和重現以前的學習內容,防止遺忘,學生也可以很快的想起以前學習舊詞語的情境,可以有效地加快對新詞的接受。還要注意用簡單常用的詞語給學生解釋,培養(yǎng)運用語言的能力最好的體現就是日常生活的交際能力,學會用常用的詞語給學生解釋新詞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日常交際水平,增加學習漢語的興趣,多用才能多鞏固,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出發(fā)點。在給學生解釋詞語要注意避開同音詞、多音詞和多義詞、近義詞,有時候運用學過的相關同義詞和反義詞是很方便的解釋方法,有時候也會適得其反,很容易在解釋詞語的時候進入“詞群怪圈”,避免造成越解釋越糊涂的局面。
(二)詞群建立問題
在詞匯教學中,學會帶領學生巧妙的建立詞群,這個主要是在中高級學習階段才會用到,因為初級階段學生的詞匯量較小。建立詞群可以讓詞匯的釋義變得簡化,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詞與詞之間的關聯和對比去體會其間的微妙關系。正如在上文詞匯釋義時應該注意的問題一樣,老師在給學生建立詞群時也要留心該納入詞群的詞,避免簡單問題復雜化。在建立詞群的過程中,不僅要把詞群中的詞列出來,還要注意把詞群中的詞比較,這就涉及了詞義辨析的問題。
(三)新詞新語的教學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思想意識也不斷變化,從來帶來漢語的改變。近年來,每年都有幾十個流行的新詞出現,這些新詞大多是漢語修辭上的體現,它們雖然不完全合乎漢語普通話語法和構詞規(guī)范,但它們確代表了一個時期人們的動態(tài)和想法,在表達某些意義上面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山寨”這個詞,按照這個詞的理性意義應該解釋為“筑有柵欄等防守工事的山莊,”后來還指“窮地方,窮人住的地方”,但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山寨機、山寨版”就和原來的意義完全不同,現在我們說的“山寨”是指“模仿原來有的而制作的”。學生知道了這個意思就很容易理解 “山寨”的意思,在生活中聽到這個詞也不會覺得慌亂,而且會覺得這個詞很有意思,因為身邊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山寨貨”還是不少的。又如“給力”這個詞也屬這種類型。這種異于漢語修辭的特殊表達體現了語言和文化雙層的心里變更,也是學生融入漢語新文化的體現,使學生從時代性的角度去接觸和感受漢語的變化和趣味性。
以上是筆者從對外漢語教學的總原則出發(fā),衍生到課堂教學的重點——詞匯教學的一些總結和感悟,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有著廣闊的探索和開拓空間,希望越來越多的學者貢獻在這塊沃土之上,使得對外漢語教學在學生和老師兩大因素上都有更高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周健,廖暑業(yè). 漢語詞義系統性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J]. 語言文字應用, 2006, (08).
[2]、焉德才. 論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有度放射”原則[J]. 語言文字應用, 2006, (05).
[3]、郭風嵐. 社會建構主義視域中的對外漢語教學原則[J]. 漢語學習, 2010, (12).
[4]、馬曉璇. 小議“以學生為中心”的對外漢語教學原則[J]. 安徽文學, 2011,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