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就《閱微草堂筆記》展開討論,首先指出該書產(chǎn)生的背景以及其作者身份和思想,而后從法、禮、情三個層面對其社會意義展開了深入的剖析。
關鍵詞:閱微草堂筆記;社會;意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2-0029-01
《閱微草堂筆記》,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說,其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又字春帆,乾隆時進士,由編修、侍讀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堕單⒉萏霉P記》全書共1200則,通過記錄狐鬼神怪傳說軼事,對社會現(xiàn)狀進行一定層面的反映,同時給予必要的引導,一方面對于社會認識有著積極的意義,另一方面也迎合了統(tǒng)治階級的內在需要。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紀昀“處事貴寬,論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違言,書中有觸即發(fā)……且于不情之論,世間習而不察者,亦每設疑難,揭其拘遷,此先后作家未有者也”,實在是很高的評價。
對于《閱微草堂筆記》的社會意義,可以從法、禮、情三個層面進行深入的剖析。
一、《閱微草堂筆記》的法律意義
對于法律的宣傳,是《閱微草堂筆記》的一個重點,全書有大約20%的文章,都涉及大清律例,因此可以說,《閱微草堂筆記》是大清律例一個重要的宣傳陣地。
從《閱微草堂筆記》全本角度來看,“依律”兩個字屢見不鮮,對于書中有違律法的故事,其最終則常常以律法相應的處決為結局。然而對于清朝而言,“法”與“禮”并沒有十分清晰的界限,而作為一種面向民眾的宣傳途徑而言,《閱微草堂筆記》更多采取了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傳奇故事的形式,向老百姓講述法理,這其中,涉及的一個不容忽視的主題就是冥律。
冥律介于“法”和“禮”之間,在很大程度上將二者有效的結合成為一體,但是對《閱微草堂筆記》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冥律在“法”和“禮”兩個方面分別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對于“法”的層面,冥律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法律一同出現(xiàn)在文章中,實際上起到了對于當時立法的宣傳作用。例如《灤陽消夏錄一》中:“有宦家子婦,素無勃豀狀”,最好卻遭遇雷擊喪命,只是源于其挑起丈夫和婆婆之間的爭端;又如“和奸”者,在《灤陽消夏錄五》中受冥罰為“叱杖一百”,而在當時的律法之下,同樣為責仗一百。如此通過一種更貼近百姓思維方式的方法,來傳達對于律法的相關思想,通過陰陽兩界,對社會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形成一種威懾作用。
對于法律的宣傳還同樣表現(xiàn)在了對于官吏制度的相關層面,雖然清朝初期的幾代帝王相對清正廉明,但是官場的黑暗仍然讓紀昀頭疼不已,也因此,對官場扥批判也納入了《閱微草堂筆記》批判的視線之內。紀昀大膽將官員的無作為列為其罪。從我國儒家倫理角度看,常常將人的忠孝廉潔作為人的首要衡量標準,而將才能與功德放置于其次。紀昀則認為,官員“無功即有罪”,借狐鬼之口道出其中真諦:“明公為民父母,但當論其冤不冤,不當問其允不允?!备窃凇稙搓栂匿浟分?,借一鬼縣令的故事諷刺官場的傾軋之風。此外,對于貪官污吏的斥責,同樣不留情面,于《灤陽續(xù)錄二》中道出某縣令十年積蓄數(shù)萬,“毋乃致富之道有不可知者在乎?”
二、《閱微草堂筆記》的禮法意義
《閱微草堂筆記·如我是聞三》云:“帝王以刑賞勸人善,圣人以褒貶勸人善……佛以因果勸人善”,一方面點名了紀昀對于“向善”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能夠看出其對于“勸善”不同層面的理解,還從一個側面窺探了其認為“善”對于社會安定,統(tǒng)治穩(wěn)固的重要意義。
前文提及的冥律,一方面與當時的律法呼應,對社會形成威懾,另一方面也從一個側面向社會傳輸了一種因果態(tài)度,表示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善惡終有報的整體思想,為社會安定提供了有力的正面宣傳。冥律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作用和意義重大,不僅僅是對于善惡的有效懲戒和宣揚,對于當時法律所不能及的地方,冥律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類似于因果的宣傳,對于在現(xiàn)實中難以體察到的冤情,以及在法律中因為種種原因造成的誤判而導致的非公平公正,冥律都能夠給出最終合理的審判,這與因果思想的總體思路保持一致。其次立法有界,難免有法所不能及的地方,對于這種法律難以達到的地方,冥律都可以施以懲戒。再次,立法是剛性的,在很多時候反而可能不會達到除惡揚善的良好效果,而冥律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出現(xiàn),一方面對現(xiàn)有律法給予了充分的認可和肯定,另一方面將“禮”的重視提到了一個比“法”還要高的位置之上,在與法律保持一致的同時,將社會安定放置于我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之下,承認禮才是社會安定的根本。
對于“禮”的地位的認可,還表現(xiàn)在眾多方面。例如在《槐西雜志一》中,因疏忽致使疫鬼進入節(jié)婦家的土神被貶,向節(jié)婦索取常例的差吏受到意外的“冥謫”等,都表現(xiàn)了立法之外對于社會規(guī)范的肯定。這使得《閱微草堂筆記》必然成為社會統(tǒng)治工作中,對于立法的有益補充。
三、《閱微草堂筆記》的人情肯定
《閱微草堂筆記》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對人情加以明確的肯定,而這一點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卻常常被人忽視。封建禮教一貫都有“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從精神和行為的方方面面都對人形成了一種無形的約束。到了清朝,統(tǒng)治階級為了能夠實現(xiàn)對漢族的有效統(tǒng)治,更是將三綱五常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紀昀針對這種情況提出:“飲食男女,人生之大欲存焉。干名義,讀倫常,敗風俗,皆王法之所必禁也。若癡兒駭女,情有所鐘,實非大悖于禮者,似不必苛以深文。”
紀昀對于“禮”的注重,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其對于“情”的認可。猶如對于前文中的“節(jié)婦”的陰陽兩界的保護盒尊重,其態(tài)度可見一斑。此外,紀昀對于女子因為實際情況所迫而賣身或改嫁,都給予了相應的寬恕甚至是肯定,而相應的對于嚴格的社會等級,則給予了一定的否定。卷十七中,有機智救主的奴婢終為少主婦,被紀昀稱為“奇女子”;卷十八中有妓用計賺富室賤賣糧食救濟鄉(xiāng)民,被紀昀稱為“女俠”,都是其在“禮”之上的角度對于“情”的認可。
四、結論
《閱微草堂筆記》對于當時社會意義之深刻難以一言而明,只有不斷反復的在當時社會的綜合背景之下,深入研究探討,才能夠形成深刻的、體系化的認識,真正了解到其深遠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