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在寫作手法上給我們很多啟示。比如巧設譬喻,迂回曲折,善用寓言來說理;比如邏輯謹嚴,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來布局;比如詞豐筆活,理足氣盛,用有力的鋪排、考究的用詞和句式來表達等。
另外,本文運用了大量的對比進行說理,形成了排山倒海般的宏偉氣勢,我們一般稱之為鋪排式對比。孟子正是通過鋪排式的對比手法凸顯了他實行“仁政”,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高妙之論。
在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時,孟子用“寡人之于國”與“鄰國之政”進行對比,指出梁惠王治國的“用心”于民,與不知滿足地一味向民征斂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尤其是把“河內兇”與“河東兇”的治理辦法擺出來進行對比,表明梁惠王救災其實是治標不治本,拆西墻補東墻。這兩個對比為下文孟子為梁惠王解疑作好了鋪墊。
在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時,孟子舉出“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以敗逃距離的遠近進行對比,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反問,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從而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在實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在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時,作者更是運用了大量的鋪排式對比手法。
在闡述“王道之始”的政策時,孟子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并說明采取這些措施會收到的效果:“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边@其實暗中與“違農(nóng)時,谷無食;數(shù)罟入洿池,魚鱉無食;斧斤不以時入山林,材木無用”形成了對比,輕而易舉就把兩種結局擺在了梁惠王的面前。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能“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與“谷與魚鱉無食,材木無用”從而“使民養(yǎng)生喪死有憾”形成對比,進而說明治國最基本的就是要“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實施“王道”。
在闡述王道之成的政策時,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yǎng)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就是“使民加多”的鞏固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與“五畝之宅,不樹之以桑,五十者無可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失其時,七十者無可食肉。百畝之田,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饑矣”形成了鮮明對比。孟子不僅主張養(yǎng)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边@也與“不謹庠序之教,不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負戴于道路”形成了對比,收到了很好的說服效果。
在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時,孟子仍然運用了對比手法進行說理。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他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另外,“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暗中也與“狗彘不食人食,涂無餓莩”或者“狗彘食人食而知檢,涂有餓莩而知發(fā)”形成了對比。孟子還用“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與“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進行比較,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tǒng)治者的虐政。
總之,孟子在文中通過這一系列的對比,有力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增強了說服力,使文章具有超強的論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