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眾傳媒作為社會信息交流系統(tǒng)、社會文化建構系統(tǒng)、社會心理疏導系統(tǒng)、社會管理控制系統(tǒng),在社會功能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性?;ヂ摼W這一新媒體同傳統(tǒng)媒體一樣,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從根本上看,新媒體的任何影響都是基于其改變著的傳播環(huán)境,而要深入了解新媒體環(huán)境下獨特的傳播情境以及在這一情景下發(fā)生的行為特征,則是理解新媒體影響的必需視角。
關鍵詞 青少年 媒介環(huán)境 社交行為
一、青少年社會交往媒介的網絡化
數百年來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信息技術革命,使現代媒介環(huán)境呈現出信息全球化、信息海量化、媒介網絡化、形式視覺化和交流分離化的傳播特征。日新月異的傳播媒介和無窮無盡的信息傳達,空前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在這一的媒介環(huán)境下,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勢必會走入一個全新的社會交往空間。
青少年時期是人身體發(fā)育的高峰期,該時期的青少年具有半兒童、半成人、半優(yōu)質、半成熟的特殊心理特征。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速度滯后于生理發(fā)展速度,生理、心理水平處于一種非平衡狀態(tài),容易引起心理發(fā)展上的種種矛盾。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逐漸從“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轉變,呈現出心理:上“斷乳”癥狀:他們開始嘗試脫離家庭自己去適應并改造世界;與父母、家庭漸行漸遠,而希望從社會和同輩處獲得幫助;越來越注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越來越強烈的尋求“自尊”與別人對他們的“尊重”。
通常意義上來講,媒介環(huán)境不僅可以滿足青少年的認知需求、情感需求和舒解壓力需求,而且可以滿足個人整合需求和社會整合需求。社會交往是青少年社會整合的重要方式,對青少年尤為重要。青少年的社會交往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青少年群體內交往和青少年群體外交往。他們通常是在校內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兩種環(huán)境下進行的。文化環(huán)境是青少年社會環(huán)境的重要方面,是指由人創(chuàng)造的、非自然提供的、社會性的人所接觸的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內的總體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中對青少年影響最大的是媒介環(huán)境,即社會中個人或群體接觸可能的媒介及其傳播活動的總體環(huán)境,而當下的青少年已然完全生活在這一媒介環(huán)境中,并時時刻刻在改變著自己的社會交往方式。
二、社交網絡媒介的發(fā)展狀況及技術特征
(一)社交網絡的發(fā)展狀況
“社交網絡”,是網絡與社交的合稱,也可稱“社會化網絡”是 “社會化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簡稱,它是致力于建立接近現實社會交往的互聯網應用和服務的系統(tǒng)。這些服務往往是為了建立網際社會關系,但這種解釋還不能完全覆蓋那些社會化網站(SNS網站)的功能,因為社會化網絡已經滲透到互聯網的各個角落。簡單的說,這種網絡使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社交主頁并成為一個信息發(fā)布的主體,根據“六度分隔理論”與“150定律”即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人,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一般人可以維持穩(wěn)定社交關系人數的最大值為150。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發(fā)現,通過6個人可建立的人際關系網絡人數便是150的6次方,即11390625000000。這個數字遠超過人類歷史上所有人數之和,我們可以通過朋友的朋友認識想認識的任何一個人。我們目前接觸的許多網站都屬于SNS性質的網站,如人人網、開心網、新浪微博、QQ空間、QQ校友、51、淘江湖等等,它們提供了交友、游戲、資源共享等種種樂趣。到2009年2月,中國網絡社區(qū)(SNS網站)月度業(yè)務用戶規(guī)模已達1.632億人,較2008年1月1.188億用戶,增長了41.7%。另外,SNS業(yè)務還漸 向傳統(tǒng)網絡領域如搜索引擎、通訊軟件、下載網站等延伸,可見互聯網的SNS化已成為一種趨勢。
(二)SNS社交網絡的技術特征
第一,SNS大多采用實名注冊,使網絡環(huán)境的真實感進一步增強。實名制注冊是SNS社交網絡最新的特征,用戶信息的真實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和傳統(tǒng)網絡相比使人更有安全感;第二,SNS采用“一對多”的網際傳播模式,適應現代生活快節(jié)奏的需要。在SNS中,每個注冊者都充當了一個傳播中心,這滿足了現代社會人們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第三,打破了傳統(tǒng)的網絡社交溝通模式,使資源共享更加快捷方便。與傳統(tǒng)QQ、MSN不同,國內的SNS網站最初是針對青年人群體設計的,因此更符合年輕人們的需要;第四,應用功能豐富多彩,進一步滿足各個階層用戶的多樣性需求;第五,針對目前人們對手機終端的依賴,大多數SNS社交網站開發(fā)出手機終端服務功能,用戶可以用手機連接互聯網直接登錄SNS網站,操作自己的主頁。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用戶登錄 網站的時空限制,滿足了不同用戶對SNS的使用習慣 。
三、網絡媒介的社會交往特征
第一,開放性和自主性。網絡作為一種交流的媒介平臺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每個參與者只要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就可以參與進來,平等自主地利用網絡進行自由交流。第二,間接性和虛擬性。網絡社會交往具有虛擬性,交往主體之間的溝通是通過網絡技術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的。這種方式消 解了物質空間障礙,使社會交往范圍擴大了。第三,動態(tài)性和偶然性。網絡社交不受時空的拘束,使人際交往變得自由靈活的同時,也決定了交流場所的多樣化和多變性,這體現出網絡社交的瞬時性、動態(tài)性。這一方面增強了人們對緣分的體驗,但又讓網絡社交中的人際關系變得不那么讓人放心,也許今天聊的很開心,明天就會成為陌生人。
總而言之,人類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是渴望交流的,網絡社會關系是改變了傳統(tǒng)意義中的社會關系如血緣關系、職業(yè)關 系、地域關系等而建立起來的新型人際關系。在這里,交往主體的思維方式和交往行為都出現了新的特點,與現實社會交往呈現出了較大的區(qū)別。
參考文獻:
[1]王亮.SNS社交網絡發(fā)展現狀及趨勢[J].現代電信科技,2009(6):9-13
[2][英]巴雷特.賽博族狀態(tài)—因特網的文化、政治和經濟[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1998:7
作者簡介:
時笑婉,1988—,女,河南南陽人,中原工學院2010級科學技術哲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傳播。
王媛媛,1988—, 女,河南周口人,中原工學院2010級科學技術哲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