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往往導致言語的交際意義與字面意義不完全一致,語境在辨別交際意義和字面意義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從跨文化交際和語境的概念入手,著重敘述了語境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和作用。
關鍵詞 文化語境 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在日常交往中,人們借助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遞信息。人們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同時交際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無論是英語語言還是漢語語言,其詞匯多是一詞多義,同一話語形式可以有多種解釋。但語言使用者往往又不是直接明了地應用話語形式的表面意義來傳達自己的意思,而總是話中有話。這就增添了語言理解的困難和復雜性。要達到交際成功、有效,隱含意義的理解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那就是不能脫離語境來理解。因為無論是詞語還是話語,離開了語境就無從談意義。波蘭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研究語言時曾提出:“語境是決定語義的唯一因素,脫離了語境,語義即不存在?!庇需b于此,本文試圖對文化語境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進行一些探討,以期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更進一步的重視。
二、跨文化交際與語境
(一)跨文化交際
1.跨文化交際的概念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fā)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文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如果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那么跨文化交際就形成了。然而,從理論上分析,不同人的文化和社會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況、信仰、性別、年齡、政治、經(jīng)濟情況、乃至愛好、交友條件、性格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差異。這樣,在交際時,任何說話人和受話人對信息的理解都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相同。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人之間的交際都是跨文化交際,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結論自然是:跨文化交際中的雙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遠。文化距離可能大至不同國籍、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制度之間;也可能小到同一文化主流內(nèi)的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區(qū),不同地方,乃至不同愛好或興趣的人們之間等等。如果把幾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際都看成跨文化交際,那么,跨文化交際將囊括:跨種族交際(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跨民族交際(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同一主流文化內(nèi)不同群體之間的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以及國際性的跨文化交際(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等。在我國,研究的重點較集中在國際性的跨文化交際層面上。本文探討的重點也主要在人際交往上的國際性跨文化交際。
2.跨文化交際的結構模式
見:圖2-1跨文化交際的結構模式圖
(二)語境
1.語境的因素和概念
盡管國內(nèi)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語境進行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一個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系統(tǒng)的理論尚未形成。語境的概念最初是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Malinowgky提出的。他把語境分為兩類: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拔幕Z境”指說話人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fā)生時的具體情景?!罢Z境”這個術語后來被英國語言學家J.R.Firth接受和發(fā)展。他不僅僅把語境理解為人們活動的情景,還包括話語的文化背景以及交際雙方的個人背景。把交際雙方的個人背景考慮在內(nèi)是對語境研究的一個突破、之后,M.A.K.Halliday繼承并進一步發(fā)展了Firth關于語境理論的觀點。Halliday從功能的角度對語言進行研究。他提出了語域的概念,從話語范圍、話語方式、話語意指等三個不同的方面對語境進行了描述。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進一步發(fā)展了語境學說。他把語境歸納為八個部分:“話語的形式和內(nèi)容、背景、參與者、目的、音調(diào)、媒介、風格和相互作用的規(guī)范”。海姆斯指出:人們進行社會交際時,要有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場合說出相應恰當話語的能力,即“交際能力”。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對語境研究也做出過貢獻。他在論述話語的合適性時歸納出六個方面的構成語境的知識。比利時的維索爾倫更是提出了語境關系順應理論。他認為語言使用過程中的語言選擇必須與語境順應,維索爾倫把語境劃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并提出語境的動態(tài)生成觀。
我國學者索振羽根據(jù)語境研究的發(fā)展提出了他對語境的看法。他認為:“語境是人們運用自然語言進行言語交際的言語環(huán)境?!彼岢稣Z境應該包括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及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語境。按照索振羽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語境的三大分類,文化語境分別由歷史文化背景、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及價值觀幾方面的因素構成。
2.語境的分類
(1)語言性語境
語言性語境指語言自身的環(huán)境,如詞與詞之間的關系(搭配)、句與句之間的關系以及段落、篇章的種種關系(上下文)。不同的搭配和上下文表達不同的信息。語篇由字、詞組合成句并擴展而成。它們是組成一個語篇的基本單位。未進入語篇的字、詞、句是孤立存在的,只有抽象概括或隱藏潛在的意義。而許多詞一詞多義的特點更使這些詞的意義呈現(xiàn)多種可能性。但是,一旦字、詞、句進入某種特定語境,其意義便豁然開朗了。語境可提示和幫助人們從語言意義推斷出相應的語言內(nèi)容。
(2)非語言性語境
非語言性語境指的是交際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景、交際目的、交際方式、交際內(nèi)容所涉及的對象以及各種與話語結構同時出現(xiàn)的非語詞符號(如姿勢、表情)等。
三、語境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和作用
(一)語境與跨文化交際之間固有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語境對跨文化交際來說是話語意義推理的先決條件。語境對跨文化交際來說存在于交際雙方的可認知范圍,如果超越可認知范圍交際就會中斷,交際意圖無法實現(xiàn)。
(二)不同層次的語境對跨文化交際影響和作用
1.語言性語境
語言性語境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理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它是文本本身構成其語言成分的環(huán)境??缥幕浑H中人們常常通過語言性語境確定詞義,假如脫離集體的語境,語言的詞義就會是非限制性的。因此,對詞義的把握不能概括性,而往往是依賴語言性語境來確定。正如英國著名語言學家Firth所說,“每一個詞在一個新的語言性語境中就是一個新詞,詞義在新的語言性語境中會產(chǎn)生語義嬗變或引申等等種種變化,這種詞義變化的語境反映就是認知語境的體現(xiàn)。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結合語言性語境來理解語言的含義。
2.非語言性語境
(1)情景語境
語言的功能就是語言在情景中的作用。情景語境對于語言的銜接與連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情景語境是跨文化交際得以實現(xiàn)的表現(xiàn),是在具體的語言交際事件中支配語義選擇的因素。任何語言的使用都是在語境中進行的。語言外語境、背景知識、行為動作(如手勢、面部表情)既可以作為情景語境來支配意義的交流,同時也是實現(xiàn)意義的非語言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情景語境對跨文化交際有三個主要作用:①激活語言內(nèi)部的銜接,使其成為一個整體的意義關系;②激活語言中的外部連貫因素,使語言和說話的情景聯(lián)系起來;③激活語言中的隱含意義,使其成為語言整體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2)文化語境
語言和文化是密切相關的。語言反映文化,又受文化制約。由于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難分難解的關系,人們使用語言時總是必須參照特定的文化。馬林諾夫斯基指出,言語行為不僅總是發(fā)生在特定的“語境”,而且總是發(fā)生在特定的“文化語境”,即指語言使用者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做到對原語語篇的正確理解,譯者或聽者首先必須熟悉異域文化。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蔽覀円粩嗯囵B(yǎng)和增強自己的兩種文化意識,自覺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本國文化與異域文化的異同,注意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以免造成文化沖突(cultural clash)或文化誤讀(cultural misreading)。
(3)語用語境
語用語境對于跨文化交際不僅僅是理解,說話人向聽話人示意的意圖(intention)分兩種,一是信息意圖(informative intention),二是交際意圖(communicative intention)。前者是語言意義的直接解讀,后者則是通過推理,從語言意義那里得出含義。前者大多是解釋性的,一般只在初步語境的層次上進行。而后者則往往要經(jīng)過語用推理,而語境在語用推理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語用過程是一個非模塊化過程,而不僅僅是語法的延伸與擴展,因此語用語境起到話語解釋的作用。言語交際過程是一種交際雙方認知語境假設的參與過程,成功的交際就是雙方不斷根據(jù)話語所取得的語境效果去改變、調(diào)整或選擇認知語境假設的過程,以實現(xiàn)雙方認知語境假設或信息的趨同,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說話人所傳遞的話語信息與聽話人理解結果之間的最大相似性。為了引導聽話人的話語理解,為信息處理提供認知方向,從而實現(xiàn)對話語理解的語用制約,說話人會利用某些語言手段,如使用話語聯(lián)系語或話語標記語等暗示相關語境和主體語境,以減少聽話人話語理解時所付出的努力,使之更容易尋找話語的關聯(lián)性,取得言語交際的成功。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有一點毋容置疑:文化語境對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對語言功能的重視,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卻被忽略了。外語學習者對英美文學越來越不重視。其結果直接導致了外語學習、使用者的語言文化功底欠缺,說出來的話就跟小學生說的話一樣,也只能聽懂小學生說的話。因此,外語學習者要做到在跨文化交際中游刃有余,必須樹立正確的文化語境觀。
參考文獻:
[1]Levineon, S. C. Pragma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Mey, J.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3]Saeed, J. I. Seman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4]白解紅.語境與意義[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4).
[5]胡壯麟.語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
[6]李行亮、鐘守滿.語義結構和文化意義[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7).
[7]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8]譚弘劍,劉紹忠.近年來國外語境研究綜述[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10,(6).
[9]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