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載體的教師,如果對信息時代熟視無睹,不改變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進行改革,仍然抱守“一支粉筆、一本書、一根教鞭、走上講臺說半天”粗放型的教學方式,其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必將岌岌可危,也不可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的學生。正如比爾.蓋茨所比喻的那樣:國際互聯(lián)網是一個浪潮。它將淹沒那些在這一浪潮中還沒有學會游泳的人。教師也不例外。多媒體技術教育則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作為素質教育主要陣地的課堂教學,正呼喚、亟待多媒體的滲入、融合,以期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一次深刻的變革。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政治課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越性
(一)突破時空限制,優(yōu)化教學過程
采用多媒體輔助政治課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方式之一,多媒體輔助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動態(tài)視頻、動畫、照片、聲音等展示教學內容,化解教學中的疑點難點。隨著多媒體網絡的運用,各種政治信息資源源源不斷,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歷史與現實的限制,使課堂節(jié)奏加快,內容豐富,密度增加,縮短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一定程度上可幫助教師教學,表現在:能優(yōu)化的環(huán)節(jié)已被優(yōu)化,需書寫的材料已被其所代替,如板書設計、歸納小結、出示課眼和練習題等等。這樣,即可減輕師生負擔,又可提高效率,教師就有足夠的精力放在備學生、備教法上面,隨時改變引導方式,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目的。其效果是“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傳統(tǒng)授課形式所無法比擬的。
(二)創(chuàng)設情景,化靜為動,變“壓抑”為興趣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在很多學生看來是一種干巴巴的說教式的教學。大道理大講特講,小道理悶聲不響,聯(lián)系場景,聯(lián)系身邊的實際太少,較空洞,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堂課中,前半節(jié)還能集中學生注意力,但后半節(jié)課學生大都處在厭倦甚至壓抑狀態(tài),談不上學生有較高學習情緒,因而大大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多媒體就能克服這一點。多媒體使教師傳授知識從單純利用語言、板書形式,提高到集形、聲、光、色、圖、動于一體,能夠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化枯燥為興趣。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可以創(chuàng)建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景和意境,激發(fā)學生感情的參與,誘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提高他們學習政治課的熱情。例如,在講到我國的民族團結問題時,我給學生播放電影《紅河谷》中的這一片斷:藏族的頭人識破英國人妄圖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進而占領西藏的陰謀時,面對英國侵略者的挑撥、威脅,伸出五個指頭,義正辭嚴地對英國侵略者說了這樣一段話:“藏族是這個,漢族是這個,回族是這個,蒙族是這個,還有滿族、維族……,許許多多的族。既然我們的祖先把我們結成了一個家,家里的事,就不當你的家來問了!”觀看到這里,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一個封建農奴主能說出這樣有愛國熱情的話語,那么,我就在此基礎上有激情地進一步總結,大大激發(fā)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收到了特別好的教學效果。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21世紀是以現代教育科學技術為核心,以知識的生產、處理、傳播和應用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當前,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的創(chuàng)新教育,已成為一種新的教育內涵、新的教育熱點,成為我們迎接知識經濟的最佳抉擇。多媒體輔助教學正是適應時代的要求應運而生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通常是與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的。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當學生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維發(fā)動起來了。思維因問題而發(fā)動,因問題而深入,并以問題的最終解決為目的。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對文字、符號、語言、聲音、動畫及視頻圖等進行實時處理,形成圖、文、聲三位一體直接輸出,為學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評價活動的機會,誘發(fā)學生思考問題,以達到啟迪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例如:我在講述哲學生活的主觀能動性的特征時,選錄了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精彩片斷,并提出問題,布置學生根據意志三個方面的特征分析材料中主人公奧斯特洛夫斯基是靠什么力量戰(zhàn)勝死神并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生動的畫面,感人的故事,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積極發(fā)言,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整個課堂氣氛熱烈有序。緊接著,教師趁熱打鐵,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系列行為是否有人逼迫呢?”“他的行為是與哪兩個字聯(lián)系在一起?”“自覺”,“那么,對照英雄人物,我們是否有自覺的行動、堅強的意志?”教師在學生回答后歸納總結,通過鼠標控制,主觀能動性的第三個特征表現躍然屏幕。理論知識在有具體材料參與的情況下變得有血有肉,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多媒體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與藝術,它的教學過程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觀點,付諸行動的復雜過程。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采用教師灌輸的“填鴨式”教學,課堂缺乏民主平等的氣氛和活力。多媒體教學介入課堂,打破了原有的“粉筆加黑板”的模式,教師不必像以前那樣唱獨腳戲,可以將授課內容和學生協(xié)調、融洽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讓學生回歸學習的主體地位,促使他們主動學習,從中獲得學習樂趣與成就感。
二、政治多媒體教學中應堅持的原則
(一)教學性原則
課堂教學中使用現代教學媒體,其目的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為把教學效果凸現得更好,無論是在課堂上播flash、放錄音還是運用計算機輔助等,都需按照既定的課堂教學目的去設計,都要服從、服務于教學目標這個大局,絕不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更不能喧賓奪主,單純地為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使用多媒體既要有利于教師的教,也要有利于學生的學。教學性原則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選擇兩方面。表現在教學目標上,主要是要明確課件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也就是說課件要解決哪個重點和難點。
(二)要因材施教
制作課件不但要面向全體同學,而且要兼顧個體,因材施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處理教材要理清“三點三線”即理清知識點、思想點、技能點;理清知識網絡線、思想教育線、技能訓練線、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力求做到“三點三線”的完善結合。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尚待我們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只要我們做到揚長避短,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必定使政治課教學如虎添翼,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