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多媒體;學習興趣;課文難點;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C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09-0068-01
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僅能多渠道地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而且能使教學內(nèi)容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它與語文課的整合,往往可以滿足具體教學環(huán)境的需要,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從而成為文字教材的延伸、升華,并可優(yōu)化整體教學效果,使語文課更精彩。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向?qū)?,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等特點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通過多媒體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內(nèi)涵轉(zhuǎn)換成可欣賞的畫面展示出來,能激發(fā)起小學生的欣賞興趣,進而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由于山區(qū)孩子在生活中并沒有真正見過草原,因此對草原非常陌生。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人新課時,我說:“在我國北部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有廣闊無邊的草原,那里景色優(yōu)美,牛羊成群,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走進這美麗的大草原,好嗎?”同學們立即愉快地響應。然后,我通過大屏幕把草原的美景展示在學生面前:晴朗的天空,碧綠的草地,白色的蒙古包,成群的牛羊。這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把學生深深吸引住了,他們雙眼緊盯大屏幕,完全沉浸在草原的美景中,并不斷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求知欲大大增強。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化解課文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圖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在教學中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
例如,《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怎樣指導學生理解、體會梅花的品格,外祖父的愛國之情,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我在教這一課時,先讓學生根據(jù)“閱讀提示”自學課文,在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了梅花的清高品格后,適時地放了一段錄像:一朵朵梅花在嚴寒中競相開放,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學生在學習、感悟、想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看到這樣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體會了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優(yōu)美的音樂也使學生進入了一種激昂向上的狀態(tài)之中。接著,再出示圖文片(圖文片的背景是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寫梅花品格的句子),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景了。當學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點后,我再播放第二段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外祖父鄭重地送給“我”墨梅圖的情景,親耳聽到外祖父對小外孫女說的話,從而深入體會外祖父的愛國之情。在學生深入了解了外祖父的愛國之情后,我再播放《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我和全班同學情不自禁地一起跟著音樂唱,歌聲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之情,這節(jié)課的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小學語文教材課文中富有文采的語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語文教學成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平臺。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架起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橋梁,幫助學生領悟課文深層次美的內(nèi)涵;從而獲得美的體驗。
例如,課文《荷花》所表達的自然美,蘊涵在圖畫和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技術巧妙地引導學生感受課文情景的美。為了使學生感受荷花的生長美,我抓住“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中的“冒”字創(chuàng)設了荷花從挨挨擠擠的荷葉叢中冒出的動畫。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看動畫并用一個詞形容一下看到的情景。同學們說出了“長出來”、“鉆出來”、“伸出來”、“擠出來”……這時,我再讓同學們和作者的“冒”字作比較,說說這個“冒”字好在哪里?說明了什么?學生答道:“說明白荷花的生命力很頑強?!闭媸且蛔謧魃?,意境全出。通過欣賞課件,仔細品味“冒”字,學生感受到了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那喜人的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