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緊扣教材;理想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09-0055-01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以提高自身素質。那么,如何做到這點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教材中的名篇精品,對學生進行人文性熏陶
語文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充滿著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在陶冶情操、開闊視野、傳承文化、繼承創(chuàng)新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學語文教科書所選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品。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時,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中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走進作品,與作者或作品巾的人物產生共鳴;讓作品人文的春風,吹開他們美好的情感,讓作品人文的細雨,澆開他們妖艷的心花,讓作品人文的魅力,塑造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道德品質
二、結合歷史和地理知識,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人們常說:”義、史、地”不分家。筆者認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除了擁有熟練的專業(yè)知識外,局時還必須具有豐富的歷史、地理知識,這樣,在語文教學中融匯進去,既能豐富課堂知識、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拓寬學生的眼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借鑒課文寫作技巧,訓練學生寫作技能
寫作小到標點符號、字、詞、句的運用,大到材料的選取,層次結構的安排,中心思想的確立,這些無不是語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筆者認為一個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他語文基礎知識是否扎實的標準,因此,我在分析課文時,很注重將所講知識融匯到寫作方法中去,教會學生如何寫作。
例如,我在教授《最后一課》時,給學生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我先讓學生自己找一找文章中有關的描寫語句,然后再給學生適當點撥,通過探討、分析,師生共同得出:課文是從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方面來刻畫韓麥爾先生的形象。也就是說,我們在寫人時,一般情況下應從這幾個方面來刻畫人物形象,這就將課堂教學與寫作方法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四、運用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他把“傳道”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德”放在了首位。語文是“百科之母”,內容包羅萬象,綜合性很強,語文課本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要運用浯文教材中形象生動的德育事例,結合實際,為學生營造輿論正確、是非分明、積極向上的德育環(huán)境,從而增強學生的德育意識。
如,我在講解《個人和集體》一文時,著重介紹劉少奇同志1939年7月8日在延安馬列學院講演后的反響,同時該文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還有很大的教育意義,能讓學生認清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弄清今后自己該怎樣做。類似這樣的文章,通過背景介紹,既激勵了學生,又能讓他們懂得該怎樣做人,怎樣學習。
五、結合考題考點挖掘語文教材,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許多語文教師感覺到摸不著考題考點,不知道怎樣去教語文。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教師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考題考點其實都隱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要在上課時恰到好處地啟發(fā)、引申、提問,這些問題就都可以得到解決。
比如,在講解《美麗的西雙版納》一文時,我將學生分成五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讀課文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然后再適當點撥,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學生獲取的有效信息用圖片展示出來,讓學生目睹并感受西雙版納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從而激起學生游西雙版納的欲望,這時,我再提出缺少導游,這樣就可以順水推舟切人考題考點,找一位同學做導游,并要說一段導游詞。其實這個環(huán)節(jié)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又符合考題考點——綜合實踐試題。
實踐證明,語文課程豐富的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刻廣泛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而,教師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