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驕陽似火,暑熱難當。古人為了驅(qū)除煩熱,通過各種途徑追風逐涼,品茗吟詩,留下一些喜聞樂見、耐人尋味的納涼詩,讀之,宛如徐徐清風,拂去了人們心底的悶熱與煩躁。
唐代詩人白居易喜歡坐在清凈的庭院中納涼,曾寫過一首《消暑》詩:“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詩句讓人仿佛看到這樣一幅納涼圖:詩人端坐在院中,室空心靜,迎著臨窗的習習清風自得其樂。
唐代詩人柳宗元則在臨窗案幾上納涼午睡。他在《夏晝偶作》詩中寫道:“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覺無余聲,山童隔竹敲茶臼。”描寫了詩人在綠蔭遮窗、四周靜謐的環(huán)境中,躺在臨窗案幾上納涼午睡的情景,睡得倒也香甜。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這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懷辛大》中所描寫的消夏景致:推開軒窗,享受自然風,感覺到人間的真正清涼。
古人納涼,多到碧波蕩漾的蓮花池邊,這里既有沁人心脾的蓮花香味,又有微風吹拂的陣陣涼意。這種情景,宋代詩人陸游就很有體會:“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湖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蓮池自在香?!痹娙藯钊f里也喜歡在蓮花池邊納涼,他在《暑熱游荷花池》中寫道:“細草搖頭互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山中樹茂林密,也成了古人納涼的好去處。唐代高駢《山亭夏日》詩云:“綠樹濃蔭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p>
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納涼并非只有在自然中尋找,有一個平靜的心情也同樣可以享受到清涼。宋代梅堯臣就曾在詩中這樣寫道:“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明月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道出了夏日夜晚的安靜,以及詩人內(nèi)心的平靜。
清代詩人江湜寫了一首題畫詩,使人讀后也能頓生清涼之感:“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枝實畫風。風來無質(zhì)難上紙,巧借柳枝相形容。”
品讀古人的納涼詩句,其實就是在乘古詩的涼意,消自身的暑氣。這等上好的乘涼方式,既有情、有感,又有趣、有味,別有神韻,別具一格,就像品一杯菊花茶,解熱化濕;又像是在飲一杯冰爽啤酒,驅(qū)炎祛暑,讓人頓覺全身涼爽,心情舒暢。(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