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相對滯后,仍處于附屬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漢字學習的難度大,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并且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如何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使之有利于外國學生的漢字學習是漢字教學研究的重要任務。本文探討了目前漢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如何提高漢字教學效率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留學生 漢字教學 教學方法
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一直是個難點。長期以來,以外國留學生為對象的漢字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相對滯后,可以說處于附屬地位。學界很早以前就已經認識到漢字教學的重要性,趙金銘先生在《“十五”期間對外漢語學科建設研究》中曾提出:“以漢字研究為突破,加強書面語教學的研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是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最大的挑戰(zhàn)之一”。一項對語言進修生的調查顯示,約有75%的漢語初學者認為漢字難認、難寫;約55%的中高級階段學習者認為漢字識記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干擾因素;超過80%的學生將對漢字的畏難情緒列為放棄繼續(xù)學習漢語的第一原因。漢字是二維的空間書寫系統(tǒng),完全不同于西方一維的拼音書寫系統(tǒng)。對于以拼音文字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來說,漢字的識記尤為頭痛。如何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使之有利于外國學生的漢字學習是漢字教學研究的重要任務。
一、漢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漢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從課程設置上來看,絕大多數大學以及漢語教學機構開設的漢語課并不重視漢字教學,沒有開設漢字教學課程,缺乏系統(tǒng)性的漢字書寫教學。僅有的一些獨立開設的漢字課往往在漢語教學中處于從屬地位,不被重視。由于缺少獨立的教學目標和科學的課程設置,漢字教學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和無序性,教師無法按漢字自身的規(guī)律進行教學,教學效率難以提高。獨立后的漢字課往往又會與其他課程如精讀課產生沖突。漢字課上的例字,既典型又具有一定的頻度,這就會和精讀課的教學內容有重復。如果精讀課跟漢字課不是同一套教材、同一個老師,重復就更加嚴重。
(二)從教材選擇上看,目前在漢語教學中關于聽說的教材比較豐富,而對于“寫”的專門教材較為少見。有代表性的教材寥寥無幾,如《新編漢字津梁》系列教材針對初學漢字的學生編寫,通過對漢字形體的分析和對部首字、常用字的形義說解,幫助學生認讀漢字。書中列出了書寫最常用的漢字約1200個,以及由這些漢字組成的常用詞約2200個。然而,一般的教材不可能以大量識字為目標,偏重較為系統(tǒng)的漢字知識的教授。
(三)從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上看,一般的漢字教學方法強調對字形的記憶,如機械的字形操練和整體的字形識記,但是缺乏將“音、形、義”之間互相貫通的練習。這種方法割裂了漢字“形、音、義”三者的結合。學生花很大的力氣去記憶漢字的外形,但是不能有效聯系漢字的音和義,導致只知其形不知其義,容易產生遺忘,這必然會挫傷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教師設計教學計劃時沒有考慮學生的漢語水平,沒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量力而行——漢字的筆畫、筆順、部件等,一般都編排在漢字教材前部,很多例字學生都未曾接觸過,造成教學效果不太理想。不同文化圈的留學生對漢字的熟悉度是不一樣的,比如日韓留學生對漢字的熟悉度比歐美留學生要高,學習起來也快。
二、漢字教學的方法
針對漢字教學中存在的常見問題,本文試圖從兩大方面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對提高漢字教學效率有所幫助。
(一)運用多元化的漢字教學手段
在給入門階段的學生講授漢字時,對象形字的講解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講解所選漢字時,要注意講解字形與實物想象的準確度以及選字范圍,要講精講透,但不必講得過多過深,以免學生類推泛化,造成目的語的負遷移。例如,“土”與“王”兩個意符的區(qū)別,凡是“土”字旁的字絕大部分都與泥土有關,如:地、場、壇、壩、坎、坳等等。通過這樣講授之后,外國留學生不會再將“堤壩”的“堤”寫作“王”字旁了。
重視形聲字教學。形聲字教學是目前漢字教學中所提倡的一種方式。根據形聲字的特點,引導學生逐漸把握規(guī)律,認識漢字的系統(tǒng)性,使其從形旁判斷出該字的義類范疇,從聲旁判斷出其讀音。但形聲字并不是完全按照這種規(guī)律出現,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對“音、形、義”的整體記憶,特別要強調形旁對字義范疇的影響,另外也要配合常用詞和語境的教學。
利用形聲字進行教學時往往存在著重形旁輕聲旁的現象。這是因為形聲字中形符的數量較少,在2522個形聲字中只有167個,有易教易學的特點。但是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母語為拼音文字的留學生,更習慣于從音到義的認知過程。我們在強調聲旁教學的同時,要有意識地提取出聲旁,從而喚起學習者儲存的語義信息,再系聯起形旁,加深印象。相關實驗表明,許多留學生很早就建立起聲旁表音的意識,而形旁表意意識的形成較晚,且形旁的表意意識只出現在高級水平學生低頻字語義識別的過程中。聲旁表音規(guī)則性效應,在高頻字的語音識別中也發(fā)揮了作用,并隨著學習者漢語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高菊在《從留學生漢字學習情況看漢字教學策略》一文中,提出形聲字的漢字教學方法:在初級階段進行部件教學時,可以側重聲旁教學,因為留學生慣于將語音作為聯系語言和文字的紐帶。到了高級階段,留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形旁——語義聯系的意識之后,再將形旁的教學作為重點,同時對聲旁的教學也不應放松,這樣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不同文化圈的留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特別是歐美留學生剛接觸到漢字時,往往無從下手。在他們眼里,漢字就如同一幅幅畫或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抽象符號。來自日韓、東南亞等地區(qū)的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有漢字文化基礎,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工作中經常接觸到漢字。他們對漢字的字形結構非常熟悉,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對漢字有初步的認識。
在實際教學中,對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進行教學時,因為學生對漢字已經具有較高的熟識度,可以通過音頻、視頻、漢字書寫等途徑讓學生逐步加深對漢字部件和字形的認識,擴大他們的識字量。這樣進行大量的漢字識別,有利于他們積累漢字量。在漢字書寫的練習中,教師要耐心指導筆畫相近的漢字、結構類似的漢字的正確書寫,使留學生逐漸改變對漢字的不良認知習慣,準確地書寫和理解漢字。另外,教師還可組織留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培養(yǎng)他們理解和使用漢字的習慣和能力。通過閱讀既可以鞏固已學漢字,又可以在特定的語篇環(huán)境下進一步強化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
對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教師應首先調動他們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不斷地鼓勵他們,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再進行漢字的模仿和書寫,使學生逐漸建立對漢字的整體性認識和漢字部件構造理念的認知。這樣,既可以為學生寫漢字打下基礎,也可以使學生了解方塊漢字,逐漸意識到漢字與拼音文字的不同之處。留學生了解了漢字的基本概念和輪廓,適應了漢字作為方塊字的特殊結構之后,教師就可以系統(tǒng)地進行漢字教學了。
三、結語
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怎樣有效地學習漢字對于提高留學生漢語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目前漢字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討了提高漢字教學效率的方法,對漢字教學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希望能有助于提升對外漢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子亮.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J].世界漢語教
學,1999,(4).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3]潘先軍.近四年對外漢字教學研究述評[J].漢字文化,2003,(3).
[4]高菊.從留學生漢字學習情況看漢字教學策略[J].文學教育(上),
2009,(6).
[5]施正宇.新編漢字津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安然,單韻鳴.非漢字圈學生的筆順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7,
(3).
[7]梁茜.對待不同文化圈的留學生應選擇不同的漢字教學方法[J].
考試周刊,2011,(40).
(宋萌萌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