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東郯城方言屬中原官話鄭曹片,和中原官話洛徐片、江淮官話接觸頻繁,代詞的一些特殊用法很有特色。文章擬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的語法功能、語用環(huán)境等方面分類列舉和描寫郯城方言中代詞的用法,并注意比較方言內(nèi)部不同年齡、不同語境之間的差異。
關(guān)鍵詞:郯城方言 指示代詞 疑問代詞 地域文化
郯城方言屬北方官話系統(tǒng),為中原官話鄭曹片,錢曾怡等在《山東方言的分區(qū)》和《山東方言研究》中把它劃歸山東方言西區(qū)西魯片。郯城由于地處江淮官話區(qū)、中原官話洛徐片和膠遼官話區(qū)交界地帶,因此郯城方言除具有中原官話的基本特征外,還有獨(dú)特的地域特色。郯城方言的代詞系統(tǒng)較有特色,人稱代詞已另文發(fā)表,本文主要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方面描寫郯城方言代詞的一些特點(diǎn)。
一、指示代詞
郯城方言指示代詞三分:近指“這???41”,中指“聶???41”,遠(yuǎn)指“那??41”?!斑@、聶、那”都是去聲。表人物、處所、時間、性狀,都有相對應(yīng)的指代形式。
(一)指示代詞的形式
“些子”的“子”尾也可以不用?!暗牡摹敝柑幩础霸谶@里”,第一個“的”相當(dāng)于“有的放矢”中的“的”,讀為??55,第二個的為助詞,讀為te0。
(二)“這、聶、那”
單讀時讀原調(diào),當(dāng)后面出現(xiàn)“樣”時,則分別合音為“丈 ????41、釀????41、囊???41”,“那么”合音為“弄???41”。
1.郯城方言指代詞雖然有三分的現(xiàn)象,但中指代詞“聶”只有在三個以上的人、物同時出現(xiàn)以示區(qū)別時才用。若只有兩個人、物出現(xiàn),離說話者較近時,都用“這”,較遠(yuǎn)時,都用“那”來指代。
(1)這支鉛筆給恁兄臺弟弟的,這支毛筆給你的。(離說話者較近)
(2)那坐擱石頭上的是恁大表叔,那站子的是恁二表叔。(離說話者較遠(yuǎn))
(3)這棵是楊樹,聶棵是柳樹,那棵是椿樹。(同時出現(xiàn)三個以上的事物)
2.郯城方言指代處所時,常用“這/聶/那”+“何/點(diǎn)”來表示,相當(dāng)于普通話的“這里、那里,這兒、那兒”。
(4)你把車子放這何是的。(是的,相當(dāng)于“就是了”。)
(5)那何弄多人揍么的?
當(dāng)提醒別人注意或回答別人提問時,常用“這、聶、那+不的的”來指代方位處所,比“在這兒(那兒)”語氣強(qiáng)烈。
(6)小丫不擱這不的的曼!
(7)你看子恁大叔了曼?——那不的的。你看見你大叔了嗎?——(就在)那里。
(三)合音的問題
1.郯城方言部分指代詞由于常用,連讀而合為一個音節(jié)。如:這樣→丈,聶樣→釀,那樣→囊
但其讀音與普通的“丈、釀、囊”并不完全相同,讀音稍拖長,長度相當(dāng)于兩個音節(jié)。
(8)你怎丈對恁娘的!
(9)囊的人太沒有教養(yǎng)了。
2.“弄”(那么):“那么”的“么”中,失落了韻母,m和前面的“那??41”合為一體,成為“弄”。主要用在形容詞前,強(qiáng)調(diào)程度,如“弄好的、弄壞的、弄快的、弄精的、弄賤的、弄腥的”。這時一般不用“這么、那么”來修飾強(qiáng)調(diào)形容詞。也不區(qū)分遠(yuǎn)近,即不說“這么好、那么好”,一律只用“弄好”表達(dá)。
(10)你這人弄壞,也不怕天報(bào)應(yīng)。
(11)弄精的人還辦弄瞎的事!
3.“這些子”“弄些子”:表示事物非常多,相當(dāng)于說“這么多”“那么多”,有超乎預(yù)料之外的含義。
(12)你給俺弄些山芋,哪會才吃了?
(13)一下子來這老些人上哪弄什么吃?
用“這老些”比“這些子”程度深,語氣強(qiáng)烈。
4.表時間時,用“這陣子、這(那)盼子、這(那)蒙子”來表達(dá)近(遠(yuǎn))一段時間,相當(dāng)于“最近一些日子,前些日子”。
(14)那蒙子俺逮家種萵苣,哪也沒撈去!
(15)這盼子俺三叔不舒坦好了點(diǎn)不?
有時還用“弄半年”來表示“原來”“搞了半天”,表示出乎意料的驚異之情。
(16)我當(dāng)你早走家了,弄半年還擱這沒動動的。
二、疑問代詞
郯城方言的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都有其相應(yīng)的疑問形式。
(一)疑問代詞的形式
根據(jù)詢問對象的不同,疑問代詞的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二)疑問代詞的語法功能
1.詢問人時,一般用“誰個、哪個”來表示。其中“誰”有兩讀[??55/??55]。老年人一般說[??55],年輕人多說[??55]?!罢l+個”的用法相當(dāng)普遍,表達(dá)的語氣一般較“誰”強(qiáng)烈。
(17)頭先乎誰個逮恁家的?(剛才是誰在你家里的?)
(18)誰個該你罵的!(你誰也不能罵?。?/p>
用“哪個”來詢問人時,一般要求聽者指出一個人,而“誰個”要求聽者說明這個人的身份。
(19)哪個是恁姑父?——坐擱左不個板頭吸煙的那個。坐在左邊那個板凳上吸煙的那個。
(20)誰個是恁姑父?——就是小明他三叔。(其中小明是雙方都認(rèn)識的)
2.詢問時間,這種讀法有人記作“早晚”,認(rèn)為是從古漢語發(fā)展而來。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認(rèn)為“早晚”起源于晉代,至元代就不再用了。其實(shí)在郯城、徐州等地這樣的用法仍存在,相當(dāng)于“什么時候”,既可以詢問未來的時間,也可以詢問過去的時間。
(21)你早晚才能叫俺錢還上?(你什么時候才能還上我的錢?)
(22)恁家的屋是早晚蓋的?(你家的房子是什么時候建的?)
有時還可以用于表反詰。
(23)你早晚見過咱怕過誰個的?(你什么時候見過我怕過別人呢?)
也可以用“哪會兒、多會”來詢問時間。
(24)你哪會兒能上俺家來一趟?(你什么時候能來我家一趟?)
(25)他來學(xué)校多會了?(他到學(xué)校多長時間了?)
“幾時”更多用于反問句中,著重否定事實(shí),幾乎沒有表示時間的意義。例如:
(26)他幾時能想子旁人的?(你幾時給過我錢的?)
3.“什么”一般用來詢問事物,用法和普通話大致相同,但“做什么、干什么”一般都說“做么的、干么的”。“什么”簡為“么”,這種用法也見于《景德傳燈錄》(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引,第4、1、3節(jié)),其由來已久。但在其他的問句中,多用“什么”,不能簡化為“么”。
(27)你擱家做么的?——做飯的。
(28)你這兩天干么不上學(xué)了?
4.詢問處所、位置等,用“哪何(個)”,也可以說成“哪點(diǎn)”“哪個地夫”,都是“哪里,哪兒,什么地方”。“哪何”和其他說法可以任意替換,但以“哪何”為常。如:
(29)你叫俺書包放擱哪何個了?
(30)他哪點(diǎn)對不住你了,叫你氣成這樣子!
也可以用來任指,或反問:
(31)你擱哪何拿的再放哪何去(任指)
(32)哪個地夫也不能叫你占著,快給我出去?。ǚ磫枺?/p>
5.怎、怎樣、怎么
郯城方言詢問方式、原因時,一般多用“怎”或“怎么”。如:
(33)昨個你怎上城里的?
(34) 你怎知道我沒給他書的?
有時還可以用“怎的”來表示反問,語氣較“怎”“怎么”強(qiáng)烈。
(35)我沒看過他,怎的好去找他?
(36)他怎的沒把書給你?
6.多些、多、多少
詢問數(shù)量時,一般用“多些”來表示,大致相當(dāng)于“多少”,修飾名詞時通常不加量詞。
(37)你買這個桌子花了多些錢?
(38)有多些人上他家喝酒?
直接作主語,賓語時也可以不加量詞。
(39)給他錢,多些是多?多些是少?給多些花多些!
(40)他家的糧食到底是多些?
在詢問事物性狀時,經(jīng)常用“多+大(遠(yuǎn)、近、高、低、深、淺、長、短)”的格式。普通話后面一般只出現(xiàn)表積極性狀的詞(即無標(biāo)記的詞),如“大、高”之類,而郯城方言中,無論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可以用。
(41)恁家離這有多遠(yuǎn)?早晚能到?
(42)東大河的水有多淺?能去逮魚吧?
(三)疑問代詞的虛指和任指等非疑問用法
郯城方言疑問代詞除了表示疑問之外,也都存在著非疑問用法情形,即表示周遍性、虛指、反問、感嘆等用法。
1.表示周遍性,即所表示涉及的范圍之內(nèi)沒有例外。這一類句子常和“也、都”之類副詞連用。
(43)事兒已到這步了,你怎說也沒用。
(44)你多會來,我多會去接你。
(45)你隨無論擱哪何,也躲不了他。
2.表示虛指,用來指稱不知道或說不出來的人、事物、處所、時間等。
(46)誰個要是來找我,就說我不擱家。
(47)我天將抹黑就到了,你也沒比我早去多些。
(48)多些你也見過大世面的,總比俺莊戶強(qiáng)。
3.有些疑問代詞并不表示疑問,而表反問,意在否定,表達(dá)與字面相反的意思。
(49)誰個跟你說我沒下湖,你也不笨心眼望望。(誰和你說我沒去地里呢,你也不仔細(xì)想想。)
(50)哪何你能去?老實(shí)實(shí)地逮家蹲著。(哪里你能去?老老實(shí)實(shí)呆在家里吧。)
(51)你幾時想來看看恁爺爺?shù)??怕是走錯門了吧。
(52)他借你的錢哪會能還你?沒事兒你坐等子吧。
三、結(jié)語
郯城方言雖與一般北方話有很強(qiáng)的共性,但由于語言發(fā)展的不平衡,仍有自己獨(dú)特的地域特色。很多詞語,如“這樣、那樣”的合音形式,仍然在一部分中老年群體中使用。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特別是受普通話的影響,有時形成了幾種表達(dá)方式并用的局面,但在語境、感情色彩上仍有一些差異。一些較古的用法現(xiàn)在只在一部分老年人中還使用,年青一代無論在語言還是詞匯上,越來越多地接受了普通話的形式,如:指示代詞的“三分”為“兩分”所代替,疑問代詞“早晚”也出現(xiàn)在日常交談中。這種變化涉及到整個方言的語法的和詞匯的系統(tǒng),反映了語言內(nèi)部的系統(tǒng)性與不平衡的辨證統(tǒng)一。
(本文為2010年度山東省社科普及重點(diǎn)課題“山東方言和齊魯文化”[2010-SKZC-1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xiàn):
[1]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語言學(xué)教研室.漢語方言詞匯(第二版)[M].北
京:語文出版社,1995.
[2]李申.徐州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5.
[3]呂叔湘著,江藍(lán)生補(bǔ).近代漢語指代詞[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
1985.
[4]錢曾怡.山東方言研究[M].濟(jì)南:齊魯書社,2001.
[5]石汝杰.蘇州方言的代詞[A].李如龍,張雙慶.代詞[C].廣州:
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9.
[6]顏峰.郯城(重坊)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03.
(顏峰 山東青島 山東科技大學(xué)文法學(xué)院 26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