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交流,常被簡化為言語交際,導致因文化方面的原因而產(chǎn)生的沖突屢見不鮮,影響了交往的順利進行。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避免文化沖突,對我們進行跨文化交流活動大有裨益,從而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言語交際交際能力中英文一、跨文化交際的概念跨文化交際,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tài)、物質(zhì)、社會及宗教等環(huán)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同。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chǎn)生沖突和矛盾。二、跨文化交際中的言語交際 1.稱呼(Addressing) 稱呼方面中西習慣不大一樣。英語國家常把男士稱Mr,女士稱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對方是否已婚的情況下,可用Ms,這是英國女權(quán)運動的產(chǎn)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單獨用以稱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與自己的姓名或姓連用,而不能單獨與名連用;Mrs只能與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連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與姓,也不與名連用,而是單獨使用。在中國,習慣上有“李同志”“王經(jīng)理”“林老師”等稱呼,在英美國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頭銜,如法官、醫(yī)生、博士、教授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覺得親切、自然。 2.介紹(Introducing) 學習介紹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之分。在會場上介紹一位來訪嘉賓或重要人物時主持人說:“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這樣的介紹既鄭重,又得體。在非正式場合介紹方式則隨便多了。帶朋友到家里可這樣介紹:“Mum,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Joan,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This is my father…”等等。在介紹兩人相識時,一般要注意以下順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遠等。 3.打招呼(Greetings)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英語國家,朋友在街上見面都習慣打招呼問候,在這方面,兩者也存在著差異。在英語國家,人們只用一些簡單的問候語來招呼對方,如“Hello!”“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在中國,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文化差異,他們見到外國人時,就會用中國人的習慣去打招呼,如“Have you eaten?”你吃了嗎?“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Are you going to work?”你是去上班嗎?等等。對于所有這些問題,外國人都會感到迷惑不解,他們會認為你是在邀請他們吃飯或你有麻煩了需要他們的幫助。例如,一位年輕的英國女士到中國來工作,剛開始,她不懂中國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一天,她去銀行,剛一進門,一位銀行職員就很熱情地迎上來,問了一句“Have you had your lunch?”(你吃飯了嗎?)聽到這句話,這位女士非常吃驚,因為在英國這句話的含義是:說話人有意邀請她去吃飯,如果是兩個年輕人之間,這句話還可以表示男士有意與女士約會。最初的幾天,她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為此,她花了好長時間才弄清楚這只是中國人表示友好的的一種問候方式。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對于一名中國學生,了解異國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4.謙虛(Modest)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是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受到別人贊揚時,自己卻貶損自己。如中國人在聽到別人贊美自己的長相、衣服漂亮時,往往會謙虛一番,“哪里,哪里?!碑斶@種贊揚遭到中國人拒絕時,美國人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他們之間跨文化的接觸很可能是以一場交流失敗而告終。在送禮物時,中國人常謙虛說:“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這是“謙虛”的說法,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認為“not very good”的小禮物給別人。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當聽到英美人士贊揚時,可以用:“Thank you”來回答。 5.打電話(Making telephone calls)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打電話規(guī)則。比方說,英語里私人打電話的模式一般為:(1)電話鈴響;(2)接電話者自報電話號碼;(3)打電話者要求與某人通話。這樣能讓對方明白有無過錯,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 is ××speaking.”而不是“I am ××.”說:“Is that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speaking?”通過以上言語交際的例子,得知每一種語言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一個人想學好一門外語,就必須了解這門語言的產(chǎn)生和使用背景。否則,影響交往的順利進行,造成文化沖突。作為大學生應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從而促進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許余龍.對比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