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基礎是一門機械專業(yè)基礎課程。本課程涉及專業(yè)知識內容較多,學生普遍感覺學習困難,反映學習枯燥、乏味。筆者從機械基礎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通過對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目標與教學現(xiàn)狀存在弊端的分析,對技校機械基礎課程課堂教學提出一些改革思路與方法。
一、機械基礎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
機械基礎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就是使學生成為技術型人才。換句話說機械基礎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基礎。學生熟練掌握本專業(yè)所需要的基本理論知識,熟悉常用設備的性能、結構、工作原理,以及使用、維護和調整方法,學習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和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基本知識。開設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專業(yè)課服務,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機械基礎理論課程教與學的現(xiàn)狀
1.教學無創(chuàng)新
教學無創(chuàng)新,激發(fā)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機械基礎是很直觀、形象、生動的課程,然而現(xiàn)在的教學基本上是老師講述,輔以模型、掛圖、示教板的演示。也就是說,憑老師一張嘴、一支粉筆加之有限的教具、掛圖,用靜態(tài)的方式講解機械、機構、液壓等動態(tài)傳動。憑空的想象加大了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難度。因此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不高。
2.教學設備落后
機械基礎是動態(tài)的課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學校購置了齒輪、輪系傳動柜及部分模型、示教板和多套掛圖,但模型的逼真性、運動的自如性、內部結構的可視性、模型大小的適中性及掛圖的清晰性等都制約了老師的課堂發(fā)揮和學生的想象,從而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3.學生不善于思考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當前學生畢業(yè)就業(yè)困難的形勢,在學生心理上形成讀書、學技術沒有前途、沒有出路的觀念。所以,在學習上缺乏自覺性和上進心,得過且過,考試時互相抄襲。
三、教學改革措施
1.統(tǒng)領教材
教材是教學之本,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目前學校的教材,將國家對學校制定的培養(yǎng)目標和職業(yè)技能簽定標準作為教學改革的指南,教師要統(tǒng)領教材的知識點,給學生講解時要詳盡周全。盡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多次嘗試設計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但是在講授理論課時由于內容抽象較難理解,結果是教師拼命地想講明白,學生們也非常專注地想聽明白,但課程中的許多術語、原理等總讓許多學生如墜五里霧中,在實際應用時不知如何下手。教師教學費力,學生學習吃力,實際效果不理想。在機械基礎課上課的第一天,筆者沒有直接講解本書的課程,而是從思想品德、操作技能、專業(yè)理論、文化知識、身心健康等方面進行教養(yǎng),此后引入三國時代諸葛亮發(fā)明的木牛流馬,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從古代的簡單機械,到現(xiàn)代的令人不可思議的高科技,再復雜的設備都離不開機械基礎所要學習的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到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不陌生,讓學生能夠感覺到、摸得著。
2.合理安排課程
合理安排課程,做到理論和實習的有機結合。技工教育是技能教育,強調操作性、實用性,因此一定要牢固樹立技能教學的觀念,加大實訓、實習的資金投入,增強實訓教學。加強學校與企業(yè),學校與人才市場的聯(lián)系,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工作崗位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
3.勇于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為了鞏固學生已掌握的技能和提高其學習興趣,課外時間成立創(chuàng)新小組,教師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手工。對出現(xiàn)的故障,老師和學生一起分析,找出故障產生的原因,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如在差動螺旋傳動中,教師指導學生在螺桿上車出兩段不同螺距而旋向相同的螺紋(同為右旋),其中一個螺母焊接在鋼板上,而另一個螺母可以移動,并且讓固定螺母的導程大于活動螺母的導程,根據公式L=N(Ph1-Ph2),活動螺母的移動距離要減小、移動方向和螺桿的移動方向是相同的,我們做出的模型在運動時和教材上介紹的內容一樣。這下,可樂壞了同學們。教師在制作的過程中,要把書上的內容看懂看透,才能做得成功,并且做完演示后同學們很難忘記。這個實驗成功后,再讓學生獨立完成差動螺旋傳動,當兩段螺紋的螺距相等時,無論我們怎樣轉動螺桿,兩活動螺母之間都不會相對移動的模型,和復式螺旋傳動的模型(即螺桿上兩段螺紋的旋向相反,根據公式L=N(Ph1+Ph2)活動螺母的實際移動距離增大)。這樣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質疑過程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4.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多媒體教學
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多媒體教學,增加學生學習的直觀性。多媒體是利用計算機對文字、圖像、圖形、動畫、音頻、影視等媒體結合起來,呈現(xiàn)一個豐富多彩的感官世界。如在蝸桿傳動部分,書上僅介紹了蝸桿傳動的組成、旋轉方向的判定、應用特點和基本參數(shù)。筆者在課件中首先向學生們講述蝸桿的發(fā)展史,接著向學生們展示各種蝸桿傳動的類型,在講解到阿基米德螺線時,又穿插了阿基米德的故事,豐富了學生們的知識。在講解應用時,插入一張蝸桿傳動的Flash圖片,通過電機轉動速度快,蝸桿轉動速度慢現(xiàn)象比較傳動比的大小。摸到箱體的發(fā)熱說明其效率低;聽聽傳動的聲音小,沒有噪聲,說明傳動平穩(wěn);用三根繩子拉蝸桿沒有拉動,說明它有自鎖性等等。這一章的課件教學活動,是對教材內容的超越,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嶄新的動感世界,信息量大,教學直觀、具體,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性也相應提高,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5.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
教師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重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與綜合運用能力,我們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一是在教材中明確標明學習的任務、內容、要求和目標,讓學生認識到應該掌握的內容、應該達到的水平、應該具備隨機學習的素質。二是對學生的自學、聽課、記筆記給以具體的幫助和指導,幫助學生選擇參考書,正確處理預習和復習、聽課與記筆記的關系。三是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提出一定的目標和要求。例如對聽課的紀律和聽課效果、課堂筆記和課外作業(yè)都要做出必要的督促和檢查,及時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及時評議。四是發(fā)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推行實用教學法,以提問式、討論式、自檢式等多種形式建立師生的雙向交流,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有教有學,教與學有機結合,共同提高教學質量。
6.教師每節(jié)課后都要有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但教學反思不能流于形式,要持之以恒,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表現(xiàn)都記錄下來,思考下一次如何講解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總之,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方法,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
(作者單位:平頂山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