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系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更要具有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的難點在于,既要讓理論能指導實踐,又要在實踐中準確把握理論。目前,作為公共關系學課程實現(xiàn)實踐價值的基本途徑,案例教學法已經(jīng)在公共關系教學中得到普遍應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討,揭示公關活動的規(guī)律,提煉或掌握公共管理理論,最終將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公共關系課教師,幾年的實踐中,筆者體會到要真正發(fā)揮案例教學的優(yōu)點,提高課堂實效,必須要在案例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本文將結合實踐,就如何在公共關系課案例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進行探討。
一、教學準備階段讓學生參與案例搜集
準確選擇公共關系案例是上好公共關系課程的基礎和前提。選擇案例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選擇案例的過程本身就是分析公共關系原理,并將原理具體化的過程。在目前的公共關系課堂中,這一過程基本上都是由老師操刀完成的,其好處是老師能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恰當?shù)陌咐?,保證教學能沿著預定的軌道前進;其弊端是,學生沒有機會參與教學案例的選擇,對于老師選擇來的案例,學生雖然能給予認同,但這個過程卻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習內容的內化。為此,筆者嘗試了以下
做法。
1.征集主題案例
教學前2個星期,老師根據(jù)要學習的新內容,向全班學生征集案例。案例要求主題突出,情節(jié)完整,內容具有時代性。要求學生在上課前提交給老師,由老師選擇其中的1~2個案例作為課堂教學案例。
2.小組推薦案例
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在開學初就將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分成若干個板塊,每個小組負責一個板塊的案例收集和整理。
3.競選優(yōu)秀案例
選出一個學期中2~3個教學內容,由全班同學,以個人或小組方式競選最佳案例,要求學生在班級中對自己提供的案例進行介紹,說明其亮點,并由全班同學投票評比出最佳案例。
讓學生參與案例的收集,要注意三點:一是不要簡單任務化,要在學生之間營造競爭氛圍,在你追我趕中參與案例收集;二是在收集案例前做好輔導,因為每個案例背后都有深刻的意義,要指導學生把握案例,并與公關原理結合起來,案例要完整、典型;三是要對案例收集作出及時的反饋,對學生的勞動成果給予點評是最好的強化。
二、教學實施階段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一般包含四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情景描述,介紹案例;二是提煉理論,分析案例;三是應用理論,審視案例;四是總結歸納,形成體系。以上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般情況下,老師都會通過設問,讓學生回答或辯論來對公關原理加以理解。這樣的操作對于學生理解案例有一定的幫助,但很顯然,這些問題都是來自于老師,回答或辯論都是由老師來設定,學生的主動性往往不高。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以下方法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
極性。
1.讓學生講自己的案例
教師請學生當老師,讓學生對個人或小組準備的案例進行介紹,介紹案例時,要求充分地傳遞公共關系課程教學內容的信息,圍繞學習的內容來提問題,并組織班級教學討論,使學生能夠較容易理解并迅速在頭腦中建立一個相關的思維形象,以得到更多的啟迪和借鑒。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一直參與其中并在旁邊給予指導。
2.進行情景模擬訓練
這一方式就是要讓學生對學習的理論知識加以運用,教學中要設置周密的、有可操作性的模擬情景,要注意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模擬的方式盡可能采取現(xiàn)場模擬演示法。情景模擬結束后,老師要注意做好分析和評判。評判的形式也可多樣化,如教師深度剖析;教師學生一起參與,互動互評;還可以由學生獨立承擔評判任務。
3.項目設計
老師提出公關項目,讓學生分組設計項目方案,公關的主體可以是自己的班級,也可以是與學校共建的單位。項目設計法在操作的時候要注意“小步子法”,每一步都有一項相應的任務,并要及時檢查,以確保項目設計中學生操作的落實、質量的保證和教學的實效性。如教師在協(xié)助并督促學生做項目設計時,嚴格按公共關系操作的公關調查→公關策劃→公關實施→公關評估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并適時在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中期檢查,組織各組進行環(huán)節(jié)匯報或小結。
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體驗,就必須要將學習轉化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讓學生真做,不要過家家、演戲,真正做了才能“動”,才能將教學內容有效地轉化為他們已經(jīng)掌握的技能,同時也要相信學生能承擔、能做,即使做得不成熟,也要鼓勵學生做;二是不要淺嘗輒止,體驗不會只有成功,也不會只有失敗,失敗與成功都是學生自主學習不可缺少的過程,要讓學生將自己負責的案例或者項目認真做下去,老師要營造氛圍,要有耐心。
三、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體驗
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體驗,對理論有了認識和理解,教學如果僅停止在這里,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很容易大打折扣。如何讓課堂中學習的知識能延續(xù)到課堂下,能被學生真正用起來,在實踐中進一步增強自主學習的動力呢?筆者嘗試了以下方法。
其一,在校內開設網(wǎng)上公關公司(社團),接受班級和校內同學的公關業(yè)務,讓學生在組織經(jīng)營中有機會、有動力能持續(xù)運用公共理論和操作技能,解決實際公關問題。這個方法比較受學生歡迎,而且成本小,每個學生都可以做得到。
其二,借助學校團支部力量,成立班級公關公司,承擔學校各班級公關形象設計工作。
其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文字的形式,撰寫實踐報告,收集社會熱點和難點,分析熱點和難點中的公共訴求,提出解決辦法。還可以以影像或數(shù)碼產(chǎn)品的形式,收集校園內外或社會焦點,用聲音、圖片、影像等形式——如DV作品,來表達現(xiàn)代中職生的訴求。這類活動不在于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的確定,而在于一種態(tài)度的表達,是公共關系放入更廣的角度去內化的過程。
課后的實踐操作是課堂的延續(xù),也是為后續(xù)的課堂教學做準備,所以,課后任務設計和操作必須要與課堂教學整體設計相掛鉤。在教學中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有放有收。課后的學習不同于課堂上,要給學生任務但不能強迫,要讓學生覺得有意思,才會主動參與。但這并不是說課后的學習老師就可以不聞不問,相反要更有技巧地做細致的工作,要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實踐活動中,與他們一起分享應用知識的快樂。二是要搭臺,提供資源,讓學生的行動能有條件持續(xù)下去。
案例教學中,學生永遠都是主角,老師是導演。老師要想辦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將學習變成自己的任務,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文中提到的方法,還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信息時代,知識的學習渠道越來越多,教師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要充分相信學生,要給學生展示自己的平臺和機會;二是公共關系是一門對理論和實踐要求都很高的學科,學生的學習目的是要在實踐中處理各種問題,課堂教學只是他們學習公關原理、提高公關能力的一個入門,老師既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參考文獻:
[1]王彩芬.案例教學法在公共關系教學中的應用微探.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08(16).
[2]王立新,陳英.《公共關系學》課程案例教學法探討.教育與職業(yè),2006(5下).
[3]魏振香.公共關系教學的案例選擇原則與功效釋放途徑.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7(9).
[4]李遠庚.公共關系案例教學的探索.遼寧高職學報,2002(8).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