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師,對目前的中等職業(yè)教學中所面臨的難題深有體會。究其原因:一方面,職校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中考的失敗者,學習成績較差,他們的語文學習基礎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大部分職校學生都受“重專輕文”思想的影響,認為到職校就是為了學一門技術,而輕視文化課。因此大多數(shù)學生都對文化課的學習缺乏興趣,職業(yè)學校的語文課堂,就成了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的教學,其教學效果令人沮喪。面對這種情況,筆者花費很多時間進行思考與嘗試,研究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激活語文課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和諧氛圍就是指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擺正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以民主為基礎,以尊重為條件,在教學中相互理解與合作,相互激勵與欣賞。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很有感觸的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p>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課堂教學的基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nèi)容和任務。職校的學生都是各中學較差的學生,在學校一直沒有受到重視,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給這些學生更多的重視、尊重和理解,很多學生能夠改變對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的興趣也會有所提高。
2.打破傳統(tǒng)教學觀念,將現(xiàn)代教學觀念融入課堂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是片面強調(diào)語文課的工具性,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老師的教,替代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變成知識的單向灌輸,脫離職校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實際?,F(xiàn)代的課堂教學更需要教師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尊重和信任,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關系。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他有自我觀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興趣、愛好、追求和個性等主觀意識。因而學生有一定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扮演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者、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問題討論的合作者、學習前進方向的指引者的角色。離開了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不可能自發(fā)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有些老師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隨便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幾分鐘,自己則站在講臺上,不參與學生的討論,也不管下面的學生是在討論,還是在說空話,最后自己做一下總結就算完事。體現(xiàn)不出師生的互動與合作,這樣的課堂效果在職校語文課堂中是可想而知的。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蓖袪査固┮舱f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見,要改變這種學習語文的氛圍,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因此,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精心設計導語,提高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先聲奪人,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欲望。如教《再別康橋》一文時,這樣設計導語:
筆者列舉了古代很多以離別為題材的詩句,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些詩句分析這些離別詩句的基調(diào),談談自己在離別時所產(chǎn)生的情感,通過這些問題引起學生的回答和極大的興趣,并制造了他們學習本課的懸念,提高他們學習本課的興趣。
2.結合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情景,引人入勝
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可以說,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可以激發(fā)學生澎湃的情感。而這單憑教師一張嘴兩支粉筆是難以做到的,要結合多媒體教學中的聲音、圖像。
《致橡樹》是一首描寫愛情的現(xiàn)代詩。如何讓學生體味作者所闡述的愛情觀呢?我們利用多媒體設計這樣一個畫面:一個追求獨立的年輕女性,一棵獨立的橡樹和一棵獨立的木棉樹。課堂教學時,教師展出這幅畫面,引導學生去感受這首詞的意境。接著,播放《致橡樹》的課文錄音。那聲情并茂的語言,優(yōu)美的配樂讓課堂充滿了一種濃郁的學習氣氛。
3.巧妙設計課堂提問,盡量讓學生唱主角,教師作為課堂中的主持者和引導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發(fā)現(xiàn)過程,能夠同時體驗到發(fā)現(xiàn)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能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如教《項鏈》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故事比賽和角色扮演,課堂氣氛非?;钴S。
三、將行為導向教學方法融入語文課堂中
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定義及內(nèi)涵。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學生同時用腦、心、手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是以職業(yè)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人的發(fā)展為本位)的教學。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全面的和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在課堂上,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決定要完成的行為產(chǎn)品引導著教學過程。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模擬教學
根據(jù)行為導向教學的提示和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設計出不同特色的模擬教學情境,以增強學生的知識現(xiàn)場感和直觀感。比如在講授招聘啟事、求職信、聘書、用人合同等一系列與求職有關的應用文體時,為了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應用文,教師組織學生模擬一場生動活潑的人才招聘會,讓學生在實踐運作中學會相關文體的操作規(guī)范。招聘會所需的各種元素或場景如招聘會場、招聘單位、招聘崗位等都與現(xiàn)實社會中所看到的相同,只是過程是模擬的。這樣學生能夠在活的場景中學會應用文,打破傳統(tǒng)的學習應用文的課堂模式。
2.案例教學
根據(jù)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筆者嘗試著從教材或社會生活中尋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例,指導學生判斷與分析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提高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水平。筆者曾給學生上以“感動”為話題的作文課時,列舉了年度“感動中國”的十個人物的典型事跡或課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為例,組織學生進行自由式討論“誰是你心目中感動的英雄”,并要求每個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讓你“感動”的故事及人,最后讓學生寫以“感動”為話題的作文。通過這種案例教學以加強學生對誠信、責任、良知、奉獻精神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認識和感知,促進其良好人文素養(yǎng)與職業(yè)素養(yǎng)的形成,也能夠豐富學生的寫作能力。
3.角色扮演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是經(jīng)過時間篩選的、有著較強故事性的名篇佳作。筆者根據(jù)實際情況,有選擇地指導學生將部分篇目改編成可供表演的劇本,并輔以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比如對《雨霖鈴》《茶館》《藥》《鴻門宴》《項鏈》《雷雨》等故事類文本的教學,教師組織學生在熟悉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專長和喜好,分角色進行表演。表演者在排演過程中的投入是全方位的,他不僅需要正確地把握個體角色的情感定位,還需要對劇本的整體結構、人物關系、情節(jié)安排、故事背景以及社會場景等有比較完備的認識。這樣學生一方面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情節(jié);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把行為導向教學融入到課堂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了,整個課堂氣氛也非?;钴S。
(作者單位:浙江交通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