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學和經濟人類學常?;谠冀洕螒B(tài)的基本特征來探討市場起源及其形態(tài)變遷。而鑒于其學科視野的限制往往不能進行規(guī)范的經濟分析,但還是為研究市場起源提供了有益的幫助。梳理國內外有關市場起源的跨學科研究文獻發(fā)現,分工原理與演化思想的結合,才能發(fā)現市場起源的本質原因及其演變趨勢。
關鍵詞:原始交換;社會分工;經濟人類學;市場起源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015-02
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內,考察事物或現象的起源問題,乃是揭示其本質規(guī)定性的一個最為基本的途徑,是辯證地分析其未來變化趨勢的出發(fā)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特別重視起源問題研究的原因。而且關于交換與市場起源的研究,往往涉及到社會分工、原始交換方式、市場的突現及其變遷,有時甚至涉及到價值觀念的變遷,因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國外學者的討論
關于市場起源及其變遷的討論,常見于經濟人類學或民族學等方面的文獻,且十分豐富。馬林諾夫斯基(1978)基于人類學的視角,分析了一種稱為“庫拉”的禮儀性贈予交換系統(tǒng),并強調了交換行為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在現代契約性交換尚未成熟之前,理解交換關系必須考慮到人類早期的交換與市場同社會整體的不可分割性。至于市場的功能,正如馬林諾夫斯基在研究了墨西哥瓦哈卡市場后所指出的那樣,主要用來滿足傳統(tǒng)經濟運轉的需要,同時還具有游樂和風俗活動的功能(萬紅,2003)。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職業(yè)專門化是城鎮(zhèn)成為市場網絡中心的根本原因,而市場既具有經濟性,也包括社會性,是上演社會戲劇的大舞臺。莫斯(1989)提出的“全面性報稱體系”即“互惠性”原理就是這方面的最好說明。莫斯認為,表面上是自動自發(fā)、慷慨無私的“報稱”饋贈,而背后卻是道德上身不由己的義務與經濟上的利己使然。這種“報稱”的交換制度在相互饋贈的人群之間,事實上屬于公共享有一種財產的所有權,不斷地產生彼此給予、接受和回報的義務,從而使個人和群體之間形成了一個長期的交換契約。薩林斯(Sahlins,1974)基于“原富社會”的概念提出了普遍互惠、平衡互惠、消極互惠三種交換方式。親屬關系的遠近決定著從普遍互惠到消極互惠的過渡,近親之間實行普遍互惠,遠親之間實行消極互惠。
波拉尼在探討交換與市場起源的研究時指出,經濟史中常被當做“三位一體”的交易、貨幣、市場都存在各自獨立的演變路徑(栗本慎一郎,1997)。交易之目的在于為獲取不能直接得到的財物而采取的間接手段,往往首先發(fā)生在交易雙方能相互接觸的邊緣地帶。而市場的突現則是在較為晚期的社會中,從共同體內部和外部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市場的外部發(fā)展沿著異地交易的方向演變,而市場的內部發(fā)展則呈現出互通有無的特征。栗本慎一郎(1997)認為,“默契交易”是交易的一種原始性制度安排,只是以共同體的自然需要為基礎,出于生存的需要才進行交易。究其本質,默契交易的主要特征并不是“沉默”,而是為了避免與共同體外的“異人”相接觸而采取的一種特殊交往方式,交易只是這種交往結果的一個方面,屬于交易的社會屬性。至于交易雙方對包括交談在內的信息交流的避諱之原委,學術界雖已有研究,但至今尚無定論。
??怂梗?969)在其《經濟史理論》一書中也探討了市場的起源問題??梢哉J為,??怂故且浴傲曀捉洕焙汀爸噶罱洕币约敖橛趦烧咧g的經濟形態(tài)為背景,來探討市場起源問題的。??怂拐J為,偶爾的交易對參與交易雙方生活的影響甚微,只是在專業(yè)商人出現之后,市場的作用才開始真正顯現,而定期貿易則是專業(yè)商人及市場突現的必要階段。隨后他進一步分析了與市場有關的各種經濟現象,如交易媒介——貨幣的出現、法律和信用之于交易的影響,以及勞動力市場、農業(yè)商業(yè)化和工業(yè)革命等。一般而言,希克斯的市場是經濟活動的大舞臺,處于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專業(yè)商人的出現及其活動與市場演變密切相關。
馬克思以邏輯推演的方式描繪了人類社會早期交換和市場起源的一般情形,商品交換最初是在原始部落之間偶然發(fā)生的。從簡單價值形式到擴大價值形式,生產力發(fā)展導致社會分工,進而導致交換的商品日益擴大,并逐漸產生了貨幣。恩格斯在分析了三次社會大分工之后指出,剩余產品的出現與社會分工的產生導致了交換行為??梢哉J為,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交換和市場都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才產生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而且與社會分工的發(fā)展程度密切相關。埃里克·沃爾夫(1983)基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大分工理論,將鄉(xiāng)民的市場分為環(huán)節(jié)市場和網絡市場。環(huán)節(jié)市場與不發(fā)達的分工經濟相對應,網絡市場則與相對發(fā)達的分工經濟相一致。在網絡市場中,產品和貨幣的流通不再限于初始生產者及其原產地,而只是構成地區(qū)市場交易的小部分。
二、國內學者的探討
以馬克思社會大分工理論為基礎,周建民在分析中國歷史典籍中的相關記載后指出,早期的市場形成經歷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前的原始市場萌芽期、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至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之前的初級原始市場的雛型以及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之后到原始社會瓦解之間的完全意義上的商品市場等三個階段。事實上,國內學者大多基于歷史記載和民族志以及考古學成果來探討市場的起源及其演變。
盧勛、李根蟠(1984)利用苦聰人、獨龍族、怒族、傈僳族等民族學材料,通過考察其原始經濟成分,得出了類似于斯密關于交換和市場起源的結論,并認為原始共同體的對外交換先于內部交換的結論具有普遍意義,還基于原始交換方式的演變特征,對恩格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提法提出了質疑。龍建民(1988)基于彝族社會的歷史變遷指出,互贈禮物是氏族部落之間的“訪問式交換”,隨后經歷了“援助式”、“饋贈式”、“訪問式”、“傳訊式”等多種交換形式。從偶然的聚會交換發(fā)展到“集會集市”、集場等市場的早期形態(tài),并逐步演變?yōu)椤安萜そ帧?、“草棚街”、“少瓦房街”、“少小集?zhèn)”等市場形態(tài)。萬紅(2002)則進一步擴大了考察的范圍,以中國西南多民族地區(qū)集貿市場為對象,提出了諸如“援助式交換”、“饋贈式交換”和“無言式交換”等原始交換形態(tài),在比照世界上其他地區(qū)的一些民族志材料后指出,集會交易和默契交易是市場起源的兩種可能的模式??梢哉J為,西南地區(qū)自然生態(tài)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集貿市場的歷史形成路徑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聯。正如丁長清(1997)所指出的那樣,市起源于市邑、墟集、草市,市與鎮(zhèn)相并列是歷史演變的結果。市作為貿易場所而見于遠古,鎮(zhèn)在宋以前是指軍事設防地,宋以后,鎮(zhèn)的經濟貿易功能增強,市鎮(zhèn)性質逐步接近,所以在一些地方志中出現“市鎮(zhèn)”條目,到明代時市鎮(zhèn)已為同一概念。
石憶邵(1994)在整理了有關市場起源的文獻之后指出,市場起源的爭論大致可以分為“內源貿易理論”和“外源貿易理論”兩種觀點。前者將市場視為地方性交換和需求的產物,只是隨著當地貿易活動規(guī)模的增加,最終將產生外部聯系和遠距離貿易。后者則認為,貿易和市場不可能起源于當地的需求,而必須歸因于外界商人的刺激和外地商品的可得性。事實上,市場只是為了促進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之間的商品交換和服務而出現(R.J.Bromley,Richard Symanski,1975)。雖然不同地方的市場起源條件和市場功能有所差異,但市場的起源并不是作為當地的自給性生產者處理其“剩余”產品的地方,市場發(fā)育的初始動力常常源于社會分化、分工和遠距離貿易的發(fā)展。實踐表明,經濟發(fā)展是與專業(yè)化程度的提高和分工緊密相連的,市場的擴展也表明了日益專業(yè)化的分工及區(qū)域互補性開發(fā)的增長。究其本質而言,市場通常起源于具有明確分工和強烈的外部聯系和影響的分化社會中。這也是王志毅(1998)分析市場起源及其演變路徑的主要思路,并從中國市場的萌芽、出現、擴大及形成四個階段進行了說明:分工導致了剩余產品的出現及其偶然交換,而隨著分工與專業(yè)化程度的加深,物品交換的常態(tài)化促進了市場的突現和擴展。
三、簡要的評價及展望
市場起源及其演變方面的探討,主要見于民族學與經濟人類學等學科領域。他們的研究對象大多為各民族早期的原始經濟形態(tài)。這種基于民族志或歷史資料的研究與經濟現實有著較大的距離,而且源于其自身的學科限制而只能進行比較靜態(tài)分析。而市場起源及其演變的長程分析之于尋找其本質及其演變更為有效,這正是人類學家、經濟人類學家所缺乏的。也有學者將市場起源與經濟活動的分工與專業(yè)化演進進行了聯系,但缺乏一以貫之的整體分析。如希克斯在分析市場起源及其發(fā)展時,強調了專業(yè)商人出現的意義,但這種聯系還缺乏一定的深度。
參考文獻:
[1] Malinowski B.: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paul.1978.
[2] 萬紅.原始交換與市場起源問題研究述略[J].世界民族,2003,(3):36-43.
[3] 莫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M].汪珍宜,何翠萍,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9:7.
[4] Sahlins Marshall,Stone Age Economics.London:Tvistoek Publication.1974:176.
[5] 栗本慎一郎.經濟人類學[M].王名,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2.
[6] ??怂?經濟史理論[M].歷以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25-39.
[7] 沃爾夫.鄉(xiāng)民社會[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出版,1983:55.
[8] 盧勛,李根蟠.從中國少數民族的原始交換方式看交換的發(fā)生[J].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1984,(7).
[9] 龍建民.市場起源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3.
[10] 萬紅.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市場的起源與歷史形成[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11] 丁長清.中國古代的市場與貿易[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3-4.
[12] 石憶邵.對幾個市場理論問題的思考[J].經濟學家,1994,(3):73-79.
[13] Bromley R.J.Symanski Richard,and Charles M.Good.The rational periodic market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
ographers,1975,(4):533.
[14] 王志毅.市場起源及其歷史演進考證[J].經濟師,1998,(2):29-31.
[15] 白小虎.勞動分工與市場起源——以義烏小商品市場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1.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