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藝術家田華:?!度宋铩分芸蔀樽x者的摯友
作為《人物》周刊的記者,第一次零距離接觸老藝術家田華老師是在中央電視臺《流金歲月》欄目。她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親切,像一位慈祥的老媽媽。她始終微笑著,和周圍的工作人員也配合得相當好。
記者親歷現(xiàn)場,報道了此次《白毛女》相聚的文章刊登出來后,田華老師便給該欄目組的編導致電,對《人物》周刊此次報道非常滿意。于是,我將該期報紙郵寄到了田華老師的住所。
不久之后,記者在采訪著名演員洪學敏時,我看到她那有好幾張當年在八一電影制片廠當“學徒”時與田華老師在一起的照片,因此聽到當年田華老師作為一位嚴師的許多故事。洪學敏也很興奮地談起了她與田華老師的一段鮮為人知的師生情。在洪學敏的幫助下,我再次見到了田華老師。
三個人見面的時間盡管只有兩個多小時,但我們這次竟像老朋友一樣聊得非常好。田華老師還送了我一本她寫的書。為此,洪學敏老師還熱情地為我們《人物》周刊題詞——“感謝人物周刊再聯(lián)我們母女情”;此次,田華老師也為我們《人物》周刊題了詞:“?!度宋铩分芸蔀樽x者的摯友?!碧锶A老師告訴記者,那是她的心聲,希望我們的刊物做得更加精彩和豐滿。而且,田華老師告訴我,自從那次相聚《白毛女》之后,她就每周自己上報攤買《人物》周刊,至今沒有斷過。
2008年春節(jié),汶川地震、奧運會期間,記者又多次電話采訪了田華老師,每次她都對《人物》周刊給予了厚愛。2012年12月16日,由電影頻道《流金歲月》欄目舉辦的《影·響》晚會暨“中國22大電影明星50周年盛典”在國家話劇院圓滿落幕。那天下午三點多,田華老師就來到了彩排現(xiàn)場,在舞臺上一個字一個字地認真對臺詞,讓所有的人感到敬佩之極。
如今她已經(jīng)84歲了,卻依然擁有年輕人一樣的干勁,近年來一直在拍戲。今年6月,田華老師身著紅色的上衣走上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的開幕式紅地毯,還應邀參與了紀錄片《人民的藝術》的拍攝。在晚會結束時刻,她把觀眾送給她的一束鮮花拋上了觀眾席,那個優(yōu)雅的姿勢仿佛還是一位年輕的女戰(zhàn)士,紅小鬼,太讓我敬佩了。在此我們感謝這位老藝術家給予我們《人物》周刊的鞭策與鼓勵,祝愿老藝術家永葆藝術青春。
本報記者 彭立昭 文/攝
歌手蘇紅:盛贊《人物》有如邂逅老朋友一般
每每捧讀《人物周刊》,每每漫步于自家庭院。這里鳥語花香曲徑通幽,這里天藍地綠小溪潺潺。時常有老朋友來這兒做客,時常有新朋友來這兒相見。大人物來了談成功經(jīng)驗,小人物來了看未來發(fā)展。
《人物》周刊做到了以人為本、正本清源,讀起來很親切,很自然,很休閑,一遍讀完了還想再讀一遍;即使讀了多遍,也會愛不釋手把它珍藏起來。待日后重讀,有如邂逅老朋友一般,魅力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衰減。訪成功人物,看他們經(jīng)歷了多少苦難,才一步步登上了那座高山;考歷史名人,看他們是如何挑戰(zhàn)時代潮流,弄潮于風口浪尖;看新聞人物,以多棱視角抓住人們的眼球,變幻出幾多風姿、幾多浪漫;察迷途人物,是環(huán)境、是心態(tài)、是誘惑迷失了自我,還是自我迷失了方向,成了別人的前車之鑒?!度宋铩分芸プ×巳诵缘奶攸c,以人物作載體溝通心靈,讓更多的人們受益匪淺。《人物》周刊就是我美麗、幸福的家園!
本報記者 邢大軍(蘇紅/文)
鄒靜之:重要的是與讀者會心
著名編劇鄒靜之歷時兩年精心打造的平民大戲《皮五傳奇》作為跨年大戲近日登陸北京電視臺影視頻道首都劇場。筆者和鄒老師相識多年,很久未見,這次請他為《人物》周刊題詞并提些意見,鄒老師欣然允諾,他說:“明天,我就去美國了,這次正好?!?/p>
《人物》周刊剛創(chuàng)刊時,鄒靜之便予以關注,當年采訪他時,他隨口就說出幾篇新刊登的文章。鄒老師曾對筆者說:“我周圍好多人在看,你們的文章扎實?!?/p>
詩人出身的鄒靜之話語不多,很少長篇大論,但用詞極精準,不說廢話。“其實你們摘編的許多文章,大家都知道出處或來源,但現(xiàn)在人很懶,你們的有心和認真,方便了讀者的閱讀?!?/p>
對鄒靜之的影視作品,觀眾們是再熟悉不過了——《康熙微服私訪》、《鐵齒銅牙紀曉嵐》等,都創(chuàng)造了收視神話。鄒靜之說過編劇要有勇氣面對所有的觀眾,要讓你的作品與觀眾“會心”。當初播《鐵齒銅牙紀曉嵐》時,他甚至到街上“打聽”觀眾的反應,無論是正面意見還是反面意見,他都誠惶誠恐……“其實,你們辦報也一樣,要與讀者‘會心’,而不是認為自己比讀者高明。我從不迎合觀眾,而是尊重觀眾,觀眾眼里不揉沙子,你稍有疏忽,就會犯錯誤。你們辦報也是同樣的道理?!?/p>
本報記者 張琳(夯石)文
著名演員郭凱敏:它勾起我兒時坐火車的記憶
郭凱敏,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當年,剛剛20出頭的郭凱敏在《廬山戀》、《小街》等經(jīng)典影片中扮演的一系列男主角,光彩照人,給影迷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郭凱敏也成了那個時代被影迷熱捧的大眾偶像明星。但大紅大紫之時,郭凱敏卻急流勇退,淡出影壇,給熱愛他的億萬觀眾留下了長久的懸念。近年來,郭凱敏又重返熒屏,風采依然,魅力絲毫不減,更顯成熟、儒雅與穩(wěn)重。
在采訪時,郭凱敏老師將我?guī)淼摹度宋铩分芸J認真真地翻閱了一篇。他興奮地告訴記者,“看到《人物》周刊,忽然勾起了我兒時坐火車的記憶。我從小性格內(nèi)向,愛靜,愛閱讀。小時候,我最大的夢想就是休‘探親假’。一到寒假、暑假,我就會像一個‘包裹’,每次外公、外婆攜帶著大包小包把我和妹妹送到火車上,聽他們再三跟列車員打著招呼,要列車員在途中照顧好我們。這邊上海的火車還沒開動,那邊石家莊的父母就已經(jīng)心里慌慌地準備接站了……”
談起別樣的童年生活經(jīng)歷,郭凱敏說“就像一部電影的腳本,真的很值得琢磨?!彪S著年齡的增大,郭凱敏竟有了在火車上閱讀的良好習慣。
“因為那個時候火車速度很慢,火車晚點經(jīng)常發(fā)生。如何打發(fā)那漫長的白天黑夜?讀書,無疑成了我漫漫旅途中一根救命的稻草。我每次上火車,包裹很沉,里面全是我最愛看的書籍。越是你心神不寧,越是在你覺得煩躁不安之時,甚至你想做出些瘋狂的舉動之時,而閱讀就能減輕你內(nèi)心的壓力,心里有什么不滿特別想和他人打架時,只要一讀書,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頓時化為烏有。所以愛閱讀的習慣就是那個時候培養(yǎng)起來的。后來,我當了演員,出門拍戲,一走就是好幾個月,若身邊有書籍陪伴,好了,我的身心健康了,身體的免疫力也提高了,自然就不會生病,更不會有任何心理上的不良羈絆了……”
車廂里練成“閱讀功”,讓他熬過一段病痛的日子的故事至今難忘。他一再說,辦好一份報紙很不容易,要付出很多,希望《人物》周刊為那些和他一樣喜歡閱讀的人們帶去心靈的安慰,帶去精神的食糧……
本報記者 彭立昭 文/攝
歌唱家卞小貞:《人物》故事非常精彩
《人物》周刊的故事非常精彩。沒有事的時候,一本《人物》周刊在手可以度過整個下午的悠閑時光。在這里可以很深刻全面地了解我很多同行朋友的近況,也有其他領域的老朋友和我們的晚輩,看到年輕一代的成長,作為前輩也是很欣慰的。
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必然經(jīng)歷許多風雨、許多奮斗,學習一下其他人的奮斗故事,看看別人的智慧生活,對我們的生活也有很多啟發(fā)。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比老一代人面臨更多的機遇也有很多挑戰(zhàn),我很羨慕年輕人,他們擁有很多好時光,但作為老年人我也有自己的生活,不管是出去演出還是在家享受天倫,看看新聞,讀讀《人物》故事,調(diào)整好自己的好心態(tài),過自己的快樂老年生活。
本報記者 董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