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二十余年,我深有體會:教學是一門永不完善的藝術。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像一彎活水,不斷地變化,化學教師必須隨時更新觀念,走在學生的前面,準確預測學生的動向,站在教學的最前沿。課程改革了,觀念更新了,打造高效課堂不止是一句口號,而是每個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如何激發(fā)學生質疑答疑是打造高效課堂最直接的方法。心理學認為:激發(fā)是使個體在內部和外部刺激的影響下,始終維持興奮狀態(tài)的過程。質疑即提出疑難問題,答疑就是解決難題。由此,掌握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質疑的技能,是打造高效課堂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要保證每一節(jié)課都是高效的,首先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瘜W教師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誘導學生勇于發(fā)現問題,敢于暴露自己的問題。教師一定要真誠地告訴學生: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問題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凡是具有科學創(chuàng)造力的人都是敢于發(fā)現問題,懷疑一切,批評一切的人。凡是平庸的人,才會沒有見解,人云亦云。教師還要從化學知識與生產、生活的結合點,從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入手,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思維情境和實驗情境,誘導全體學生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問題的主人。
例如:在化學選修四《弱電解質的電離》一節(jié)的教學中,從實驗3-1入手。分別實驗等體積、等濃度的鹽酸、醋酸溶液與等量鎂條的反應:
我把學生分成兩組仔細觀察再討論并提問:A組提問,B組答,難住對方者勝。A組提問:放氣體快的是什么酸?B組答:鹽酸。
B組提問:鹽酸放氣體為什么快?A組答:鹽酸是強電解質。
A組提問:強電解質為什么快?B組答:完全電離。
B組提問:完全電離放氣體就一定快嗎?A組討論后一代表回答:鹽酸是強電解質,完全電離;醋酸是弱電解質,部分電離。等濃度的鹽酸、醋酸溶液c(H■)大的是鹽酸,所以鹽酸放氣體快。
A組提問:那種酸放出氣體多?B組答:一樣多。
B組提問:怎么會一樣多呢?說說理由。A組答:因為等體積、等濃度的鹽酸、醋酸溶液,無論電離是否完全,所能提供的n(H■)是相等的,所以產生氣體相等。
A組提問:難道說與鎂條的量無關?B組答討論后一代表回答:鎂條足量就行,等不等都行。
我總結并提問:若等體積、等pH的鹽酸、醋酸溶液與足鎂條的反應哪種酸放氣體快,哪種酸放氣體多?大家討論后爭先恐后地搶答。
學生的設疑恰到好處,避免了學生的厭倦困頓,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教師的巧妙設問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既挖掘了現行教材,又滲透了將要學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每一分鐘都有收獲,每一節(jié)課的效率都不低。
其次,要保證每一節(jié)課都是高效的,只激發(fā)學生質疑還不夠,還要啟發(fā)學生針對任何疑難,打破砂鍋問到底,直到得出最后結論。有許多問題,學生提不出來,也把握不好重點,這就需要教師在重點、難點處巧妙設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師設疑后,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精心實驗,仔細觀察,合理推斷。此時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很有必要。
例如:在化學選修五《乙醛》一節(jié)的教學中銀鏡反應的實驗學生做得很好。在清理藥品儀器時,我又發(fā)現兩個破舊大試管也被均勻地鍍上了一層銀。欣喜之余,我舉起試管當眾請教他們。一個學生說:“這個試管太臟了我給他整整容。先用氫氧化鈉溶液煮沸,接著用純凈水沖洗,再用硝酸洗,最后用純凈水沖洗。如此重復了三次又用蒸餾水洗一次,我覺著干凈了才開始做實驗。”別的同學也躍躍欲試。有的說:“暖瓶水不開,我又煮了一會才放試管?!边€有的說:“氨水我半滴半滴加的?!蔽?,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被他們的興奮感染了。令一個同學站起來總結說:“試管里先放硝酸銀,逐滴加入氨水,邊加邊振蕩,直到產生的白色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再加入乙醛,多加點兒,并混合均勻,把試管放入水浴中?!边@個同學一坐下,另一個還沒等叫就站起來:“水越開越好!”我又反問:“直接加熱不行嗎?”馬上有同學說:“不行!試管不許動,否則,銀就鍍不上了。第一次我就沒鍍上,還出現很多黑色物質?!贝蟛糠滞瑢W抬起頭,表示贊同。教師此時該怎么做呢?繼續(xù)探究。我趕緊追問:“黑色物質到底是什么?”有人認為是銀,有人認為是氧化銀。并且我發(fā)現有一個平時一直跟不上的學生欲言又止。我信任地看著她,示意她回答。不會是氧化銀,應該是銀。氧化還原反應發(fā)生了,正1價銀被還原,化合價降低生成銀單質。我投以贊許的眼神,試探著問她:“銀單質怎么成黑的了?”“因為生成的是銀粉。在粉末狀態(tài)時,金屬的顆粒很小,沒有規(guī)則晶面,光線入射后不能反射出來,多呈黑色。比如溴化銀制成的底片曝光析出的銀也成黑色?!彼幕卮鹛柿耍覀儾患s而同為她鼓掌,喝彩。因為她不單純是要達到預定的實驗目的,而且是在探索,研究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自然現象。我反思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是教師講得太多,對學生發(fā)掘得不夠深,對學生理解不夠透,對他們缺乏足夠的信任。我表揚他們實驗課上的激情,欣賞他們觀察實驗的仔細,鼓勵他們刨根問底,追根求源的耐心。此時,教師的責任不是傳道授業(yè),而是解惑答疑。我提出新的要求:“敢于隨時隨地提問,即使結果不準確,也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暴露自己的弱點?!?/p>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由表及里,去偽存真,讓學生通過探究和引導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教師的啟發(fā)要恰到好處,作為主角的學生還是要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全體學生充分參與,主動探究,即使有些結論不嚴謹,教師及時糾正也比把結論和盤托出效果要好得多。在質疑和答疑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手段。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要想使每一節(jié)課高效,一定要有效地抓住四十五分鐘的每一分鐘,巧妙設疑,調動學生自主設疑,使學生時刻保持興奮。
教師為了達到課堂高效,還可以打破常規(guī)教與學的形式。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讓學生適當、適時扮演教師的角色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氫氣還原氧化鐵的實驗考查中許多學生對氫氣的先通后撤,和酒精燈的前點后滅順序總是聽得明白,答得不對。有個同學走上講臺說,我教他們一招,保證忘不了:“氫氣早來晚走,酒精燈遲到早退。”用學生的思維解答學生的問題,值得一試。
2.課的開始讓學生設計,學生可以上講臺帶學生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也可以提問上一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或者干脆聽寫近期化學方程式,等等。
3.課的總結由學生來完成。這樣學生必須前四十分鐘高度精神集中,時刻記憶所學化學知識,才能總結好本節(jié)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