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已經對教學環(huán)境、模式、觀念、方法及學習方式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缎抡n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fā)現,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是改進課程內容呈現方式的需要,也是改進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需要。
1.利用信息技術動態(tài)展現數學對象。
傳統(tǒng)教學中主要是靠教師講解分析數學知識,啟發(fā)誘導學生理解數學,但是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還得看個人的潛質和能力。數學研究的是變量之間的關系,明明變量是可以變化的,可是到學生那里它就是不變的。原因是教師難以講清楚變量的關系,學生難以理解變量的關系。信息技術最大的優(yōu)勢是變量可以連續(xù)變化,對應的圖像也可以連續(xù)變化,傳統(tǒng)教學中黑板和書本難以呈現這些可變的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出變量的變化過程和結果,不斷改變其中的變量,觀察結果中的變與不變,從而揭示數學問題本質。這樣信息技術將數學思維可視化,有助于我們認識理解數學,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高數學學習實效。
2.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學實驗探究數學規(guī)律。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是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睌祵W實驗就成為這種探究發(fā)現式學習的重要方式。根據科學實驗的定義及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實驗的概念可以界定為:為獲得某種數學理論,檢驗某個數學猜想,解決某類問題,實驗者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在數學思維活動的參與下,在特定的實驗環(huán)境下進行的探索、研究活動。
數學實驗是思維和操作相結合的試驗,目的是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探究、發(fā)現、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活動,最后完成知識建構或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從一個問題出發(fā)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通過改變可控條件引起結果變化,從而達到研究數學現象的本質和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的目的。在數學實驗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繁瑣的計算,需要作出復雜的圖形或圖像,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處理。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完成這些基礎性的數學活動,從而使得我們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對問題的思考與分析、對數學模型的思考與選定、對數學規(guī)律的探索與反思、對數學本質的理解與把握,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3.課堂引入,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引入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關鍵時期,課堂引入是展示問題背景和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首要時期,在這些方面,信息技術有著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起到的作用。
在《等比數列》的教學中,我用《幾何畫板》制作好“勾股樹”課件,“勾股樹”是在《幾何畫板》中用“迭代”制作的。一個直角三角形,以各邊向形外作正方形,再以各正方形的邊為斜邊,作與原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小直角三角形,這樣不斷地作下去,形成一個像樹一樣的圖形,酷似一個五彩繽紛的綿羊頭。上課時我說:今年是羊年,同學們看看我這只羊頭是否漂亮?說著,我按動按鈕,樹從左向右不停地擺動起來,同學們興趣盎然,這時我停了下來,提出一個問題:你能計算出羊角的面積嗎?經過分析,學生發(fā)現羊角由一組正方形和一組三角形組成,且它們構成等比數列。像這樣的課堂引入,學生既學得輕松愉快,又提高了對數學的興趣。
在學習《三視圖》時,我先在網上搜索有關素材,上課時先展示各種飛機、坦克的圖片,學生看得入神,我說:你們想當飛機、坦克的設計師嗎?要當設計師就要從繪圖識圖開始,而三視圖是制圖的基礎。這樣引入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明白《三視圖》在實際中的重要作用,增強了學習的內在動力。然后通過課件,展示了三視圖的成像原理,學生輕輕松松就突破了難點。
4.信息技術可以提供豐富學習資源,可以成為得力的學具和教具,有效地改善教和學的方式。
當前的數學教學主要注重演繹方面,過分強調形式化的邏輯推導和結果,而忽略數學對象的產生背景、發(fā)展的過程,難以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數學的創(chuàng)新教育,更需要以數學實驗為基礎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數學的學習,更需要像數學實驗一樣的主動探究性學習。在數學實驗中,往往需要構造大量的具有共同屬性的數學對象,通過觀察、分析、對比、歸納來尋找數學關系,可能還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來探究數學規(guī)律,信息技術為數學實驗提供有力的支撐,是得力的學具,使數學實驗能夠實施,容易實現,進而改善學習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可以作為方便的教具,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也可以使用現成的課件、積件、資源庫,綜合利用各種資源,選擇能夠揭示所需問題的數學本質的資源組織教學,形象直觀地演示數學對象,動態(tài)地展現數學關系,揭示數學本質,表達數學思維,創(chuàng)設出展現知識的產生、發(fā)展、變化過程的數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進入學習情境去感知、理解、建構數學的意義,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改進教學方式。
5.應該注意的問題。
5.1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的整合并不是簡單地將兩者結合,而是有機整合。既要有整合的環(huán)境和工具,更要有整合的思想。把信息技術應用到高中數學新課程中來,不能生硬地使用,不能只把它當做課堂上的展示工具,要用得到位,用得巧妙,將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的教育相融合;還不能只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要用得廣泛,課上用,課下也要用,教師用,學生更要用;高中數學的知識形式各不相同,教師的教學特點也不相同,信息技術的用法也不能千篇一律,要用出教師的特色、學科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讓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5.2利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也不能否定其他教學手段,我們要集各種教育教學手段之所長來做好教學工作。任憑信息技術擁有多種優(yōu)點,它也不能包羅萬象,有的隨手一畫就能出來的數學圖像可能用計算機軟件要做很長時間,所以要表現不同的數學知識還是需要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把各種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和長處都發(fā)揮出來并融為一體,也是我們開展課程整合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