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國教育家雷迪對傳統(tǒng)公學教育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并于1889年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新型的中學——阿博茨霍爾姆學校,拉開了歐洲新教育運動的序幕。這是一種全新的、具有先驅性質的學校模式,在很多方面開了先河,其重視手工和體力勞動、學習內容密切聯(lián)系實際、重視社會教育和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等幾個特點至今仍然值得借鑒。
關鍵詞: 雷迪 阿博茨霍爾姆學校 啟示
19世紀末20世紀前期西歐社會的發(fā)展引起了改革現(xiàn)行教育制度的客觀需要,在西歐一些國家相繼展開了旨在改造傳統(tǒng)學校和建立新型學校的教育革新運動。1889年英國教育家雷迪(Cecil Reddie,1858—1932)在英格蘭的德比郡創(chuàng)辦的阿博茨霍爾姆(Abbotsholme)學校,拉開了新教育運動的序幕,標志著新教育運動的興起,雷迪被譽為“新教育之父”。
雷迪對英國當時流行的學校教育特別是公學的教育狀況提出批評,他認為,公學本應是對文明進行改造的巨大力量,但現(xiàn)行的英國公學卻不可能承擔這個責任。原因在于,公學教育與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相脫節(jié),以古典人文學科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不能適應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要求,對智力訓練的注重易導致學生發(fā)展的片面性,過于強調游戲競爭和考試競爭不利于社會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等,于是,雷迪致力于建立一種符合現(xiàn)代社會要求的新型的公學。
事實上,雷迪所抨擊的英國傳統(tǒng)教育的這些弊端仍舊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今天的中學教育中,比如學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許多學校的手工、勞動課程只是一種裝飾,有名無實;過于強調學生的成績和名次,使學生陷入激烈的比賽和競爭中,不利于學生的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和心理健康成長,等等。這些的確都是中學教育中很嚴重的問題。所以學習和探討雷迪是如何針對這些弊端創(chuàng)辦的新學校,這所新學校又是如何克服這些弊端并解決這些教育問題的,將會對促使我們清醒地認識今天的中學教育問題并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一種新思路。
阿博茨霍爾姆學校是為11到18歲的男孩設立的中學,建立在面積廣闊和風景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自然環(huán)境中,它旨在提供一種適合社會各種領導階層需要的全面的教育,雖然仍舊是一種精英教育,而且存在著只招收男生、學校規(guī)模小、費用昂貴等局限性,但是它在辦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等方面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具有先驅性質的學校模式,成為以后許多國家新學校效法的榜樣,其中許多方面至今對我們的學校教育不無啟發(fā)。本文著重探討以下三個方面。
一、重視體力和手工勞動
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雷迪主張要訓練兒童的能力、智力和體力,以及手工的技巧與敏捷。因此雷迪把體力和手工勞動作為學校課程的主要部分,看做是學校生活的“主要元素”,要求學生參加農業(yè)生產勞動和手工勞動。雷迪的學校就是學生們自修自建的,學校原是一座滿目荒蕪的花園和堆積眾多穢物的農場,雷迪讓學生在這里逐步開辟道路,建設溝渠,油漆門戶,裝飾木板,修筑球場。他多方面“采用手工作業(yè)的辦法訓練他的學生,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而不要他們修習那些只適于休閑貴族階級的教育課程”①。比如雷迪要求學生在學校133英畝的大片土地里勞動;讓學生自己準備板球場和網球場,建筑自己的娛樂場,砍伐自己的樹木作為柴燒,清理自己的垃圾;另外,學校內還設有木工工廠,由學生自造學校所需要的家具。他們還有一套精心制定出來的在農場和在木工、金工工廠進行體力勞動的計劃。這種重視實際手工操作活動的學校在當時的學校教育實踐中確是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
受到雷迪新學校的影響,之后的新教育家們也都強調手工、勞動的教學。雖然在此之前的一些教育家也曾先后論述過勞動教育的問題,比如洛克把手工勞動作為閑暇時間的一種消遣,而盧梭則把勞動作為謀生的手段,但他們對勞動的教育意義則相對忽視。與此相反,新教育家們更為強調手工、勞動的教育意義。因為在他們看來,在工業(yè)化、機械化的時代,之所以要進行手工、勞動的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獲得謀生的技能和手段,而主要在于使學生通過手工勞動和體力勞動,獲得全面的發(fā)展。在所有的新學校中,幾乎都開設了各種手工和體力勞動的課程,其目的一方面是作為學術性課程的補充、作為其他各項教育的補充,另一方面則是發(fā)展學生能力(特別是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而在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中歷來不重視勞動教育,這可以追溯到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孔子和孟子??鬃泳捅梢暽a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比如樊遲請學稼圃,孔子不僅拒絕回答,而且罵他是“小人”。孟子更明確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受儒家這種觀念的影響,中國幾千年來的學校教育一直輕視體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到了近代,這種風氣有些扭轉,在民國初年中學課程中就設置了手工課程,并為女生設置了家事、園藝和縫紉等,以及后來的勞作課程等。1956年首次確立了勞動教育課程在教學計劃中的地位,設立了兩門勞動技術方面的新學科,五六十年代受“教育革命”浪潮的影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成為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一項內容,加強了勞動教育,規(guī)定了參加勞動的時間,并開設了生產勞動科,但走向了一個極端,全國中學普遍停課,學生全部投入了大煉鋼鐵和三秋勞動之中。很顯然,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當時的勞動教育更多的是把勞動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是為了兼顧升學和就業(yè)的雙重任務,或者就是為了發(fā)展生產,與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勞動教育還是有差別的。
總的來看,今天的中學教育仍舊是忽視手工和體力勞動教育的。許多中學里有兩份課表,一份貼在校長辦公室和各個教室的墻壁上,音、體、美、勞樣樣俱全,然而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勞動課更是形同虛設;另外一份在教務組長那里,學校的教學是按照這一張進行的,音樂、美術、體育基本上全部取消了,更別提勞動教育了。很多學生瞧不起體力勞動者,不珍惜勞動成果。中國的家長也不舍得讓孩子參加勞動,有的家長甚至到學校里幫孩子打掃衛(wèi)生,所以才出現(xiàn)了中學生連雞蛋殼都不知道怎么剝、大學生不會自己洗衣服的現(xiàn)象。
因此,在今天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我們強調勞動教育,固然希望讓學生學習到一些勞動技能或者學到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我們并不是主張每個學生都要成為木匠、技術工人或者體力勞動者。我們之所以主張對學生進行體力和手工勞動的訓練,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更多的是強調勞動教育的教育意義,這顯然和雷迪等新教育家的主張和新學校實踐的精神是不謀而合、異曲同工的。比如體力勞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品質和正確的勞動觀念,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當然,雷迪新學校的手工勞動教育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對學校環(huán)境的要求很高:城郊,附設農場、牧場、果園、手工工場、運動場,作為學生學習和勞動的基地,這都需要支付相當可觀的基本費用,并不是每所中學都可能實現(xiàn)的,因此實施起來并不很容易。但是中學可以和其他社會機關進行聯(lián)絡,比如利用鄰近的村莊和鄉(xiāng)村開展野炊、郊游等活動,為學生提供田間勞動的機會和在工廠實習的機會等。
二、學習內容和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理論和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是雷迪新學校的又一大特點。雷迪強烈反對脫離實際、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舊教育,認為傳統(tǒng)公學以古典人文學科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不能適應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要求,片面注重對智力的訓練,容易導致學生發(fā)展的片面性。因此,雷迪要求學生在書本中所學的知識要和現(xiàn)實生活以及學生活動緊密聯(lián)系。“無論何時一有可能,即與實際工作相聯(lián)絡?!雹谝簿褪钦f只要有可能,所學的課程就與當地臨近的實際或男孩們正在進行的作業(yè)活動聯(lián)系起來。
雷迪要求學校的各門課程都要聯(lián)系實際,比如語言學習,雷迪要求英語教學要與有關社會日常事務聯(lián)系起來,比如讓學生通過參加戲劇表演、編纂學校報紙與新聞采訪等工作來鍛煉語言。聘請德國教師和法國教師以直接的方式教授德語、法語等現(xiàn)代語言,通過生活情境而不是只通過閱讀書本來教學。
雷迪認為自然科學的目的在于使日常生活現(xiàn)象更易于理解,因此要根據歸納法來教,反對“抽象原理和笨重的術語”,喜歡“簡明具體的事例”。因此,必要的模型、工具、儀器應該由學生自己做,所有自然科學要盡可能結合起來教。例如數學要用生動的、自然的方式來教,比如參加工廠實習、調查、計算自己口袋里的錢、進行買主與賣主的角色表演等,雷迪還要求學生“計算學校及田莊的各種耗費及單據?!鄙飳W的教學通過基地及學校周圍精彩的大自然里的田野作業(yè)來進行,讓學生直接研究周圍的動植物,學生們還自己建造水族館及草族館,甚至一個小動物園,給當地的植物、動物拍照、速寫。
我們知道,只有通過親身的、主動的直接認識和直接經驗,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知識以及能力的鍛煉和提高。把學校的課程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能夠使學生在實際活動中感到需要某種知識,在這種需要的驅動下,學習就會變得更加生動、高效。
然而我們目前的中學教育中仍舊普遍存在著書山題海式的學習方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老師累學生更累。學生拼了命地把那些抽象的公式、定理往腦袋里塞,考試的時候還是會忘掉。所以我們常常懷疑:從幼兒園讀到大學畢業(yè)需要十幾年,可是怎么感覺沒有學到什么真正有用的知識呢?這就是由于我們所學的很多知識脫離了實際,由于沒有得到應用很快被遺忘,我國的中學生在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屢屢奪冠,可是我們沒有世界級的數學家,沒有更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很多孩子從小就上奧數班,成績非常好,卻連最基本的四則運算都要算好久。
就比如學習四則運算,我們通常是讓學生演算大量習題,我們何不讓他們去為學校的暑假旅游團計算開支(包括交通、食宿、門票等)呢?為完成這樣的題目,顯然不是僅憑四則運算的技能就足夠的。比如學習“公頃”這個單位之后,很多學生腦子里根本無法了解這個概念,那我們?yōu)楹尾蛔寣W生去量一量學校大操場,或者附近的田地呢?再比如,講解公民權利,我們通常是告訴學生公民應當享有的權利包括哪些,必須盡到的義務又是什么,卻為什么不能讓學生直接到投票站模擬投票過程,以了解選舉權,或讓學生設計并舉行一項合法游行等等,以了解公民在這方面的權利與義務呢?
當然也許有些知識無法進行直接的實踐,但是只要有可能,我們就要把它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不僅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更成為一個會探索和行動的人。
三、重視社會教育和合作
盡管近代教育家們大多提出過和諧發(fā)展、全面發(fā)展,但是絕大多數仍注重知識的傳授、智力的發(fā)展,往往忽視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忽視學生的人際關系及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雷迪就對傳統(tǒng)教育過分強調游戲競爭和考試競爭而忽視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弊端提出了批評,認為這不利于社會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
雷迪在他的新學校里把社會教育作為至關重要的課程,他千方百計鼓勵學生從事各種形式的社交活動。把學校設計為溫暖而親密的社會,班級很小,每班不超過15人,并在這個女性很少的男校里盡可能多地賦予家庭氣氛。雷迪強調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校與社區(qū)之間,建立一種真誠的信賴關系,為此,學校的教學和活動以小組為單位,使學生都具有參加小組活動的機會。整個學校和一個社區(qū)密切聯(lián)系,要求學生在晚上或周末參加社區(qū)的社會娛樂和俱樂部活動等。
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實現(xiàn)個體的社會化,而目前很多學校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很多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交往出現(xiàn)障礙,不能夠很好地適應集體生活,和同學、老師之間不能和諧相處,可以說與學校教育中對社會教育的不夠重視不無關系。很多學生厭惡學校,怨恨老師,就是因為他們在學校里感受不到溫暖和親情。如果我們能像雷迪一樣建設一個具有家庭氣氛的溫暖的班集體或者學校大家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就如同一家人一樣互敬互愛、親密無間,不用說,整個社會就會變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了。雷迪強調學校和社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說是讓學生走出狹小的學校,邁向社會的一個很有效的手段,也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
合作的作業(yè)計劃也是該校的主要特點。雷迪在學校主要強調的觀念之一就是合作。他盡可能廣泛地為男孩們提供小組共同參加的各種活動機會,以及要求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務的工作機會。比如藝術、寫作、演戲都是合作作業(yè),農田收草、圍筑籬笆、建工棚、廁所、暖房、船只或者其他設施也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須通過合作。1922年,“新教育聯(lián)誼會”發(fā)表了該會的章程,闡明了新教育運動的七項原則,其中第五條就是:“自由的競爭必須從教育上消失,而代之以合作,用合作來教兒童為社會獻身、服務?!雹?br/> 我們的學校中也存在著過于強調考試競爭、過于追求名次的不良風氣,學生之間如同戰(zhàn)場上的敵人,教室如同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時刻存在著一場無聲無形的戰(zhàn)斗、一種成績和名次的較量,從而造成很多學生自私、狹隘,不愿意把自己的學習經驗與別人分享,等等。社會發(fā)展的趨勢要求人們必須學會合作,因此,我們要從雷迪的新學校實驗中吸取經驗。
另外“合作學習”已成熱門話題,然而“合作學習”被“形式化”的報道在2003年頻頻見諸報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雖然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是,我們只是看到了分組、交流、討論、“學生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喜歡哪個就說哪個”等形式,而看不到這種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與協(xié)作,合作究竟給學生帶來了什么。因此,合作也不是一件簡單的口號,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和實踐。
總之,雷迪的新學校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其他國家的新學校提供了一個模式。同樣在今天仍然能夠為我們提供很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注釋:
①②柯布著.崔載陽譯.新教育的原則與實際.上海中華書局民國22年版,P53.
?、弁跆煲唬闹?,朱美玉編注.《外國教育史》(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227.
參考文獻:
[1]呂達.中國近代課程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吳明海.論英國新教育運動智育觀及其民族文化傳統(tǒng)[J].民族教育研究,2000(2).
[3]孫傳宏.素質教育:中國式的“新教育”——與歐洲新教育比較意義上的素質教育觀[J].集美大學教育學報,2001(2).
[4]孫汶旗.歐洲新教育與美國的進步教育[J].泰安師專學報,1994(2).
[5][澳大利亞]W.F.康納爾著、孟湘砥、胡若愚主譯.二十世紀世界教育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6]單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7]王天一,夏之蓮,朱美玉.外國教育史(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