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試圖從教師態(tài)度對“后進”小學生學習的影響入手,著重探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態(tài)度之間的關系,得出兩者是密切相關的,因而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后進生”的學習狀況,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興趣,關鍵在于協(xié)調師生之間的關系,加強教師與“后進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尤其要對“后進生”注入更多的關心與愛。
關鍵詞: 教師態(tài)度 “后進生” 兩面性
一、界定“教師態(tài)度”、“后進生”
態(tài)度決定一切。教師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決定著學生的成長;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決定著工作的結果。在這里,教師的態(tài)度主要指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也包括教師對工作的態(tài)度、對生活的態(tài)度及相關的心理品質和人格特性。
本文所要談論的“后進生”主要指智力因素處在正常發(fā)展范圍內,由于某些教育因素的不良影響,造成思想、道德、學業(yè)水平或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處于落后狀態(tài),并需要給予特殊教育的學生。“后進生”不包括智力不正常的學生。
二、教師態(tài)度對“后進生”學習影響的兩面性
(一)“后進生”積極影響的一面。
“嚶其鳴聲,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兮,不求友聲?”很久以前,人類就發(fā)出了渴望交流、渴望溝通的強烈呼聲,而師生良好的溝通則是學生愛學習的橋梁。
1.教師從情感上撫慰學生的心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因為“后進生”會有一種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的智力有限、能力有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自己,所以要想消除這些錯覺,教師與學生就要多交流。只有讓學生感受到師愛的溫暖,激發(fā)他們對老師的信任與親近,才能激發(fā)起他們學習的欲望,因為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習邁向成功的關鍵。
2.教師在人格上尊重學生,強調學生的個性,有助于保護“后進生”的自尊,凸顯他們的優(yōu)點與長處,激發(fā)他們的潛在動力,從而促使學生逐漸肯定自己的能力。學生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因此教師應該善于捕捉他們的閃光點,注重抑揚結合,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原則,為每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公平的機會。
3.教師從學習態(tài)度上要求學生,有助于他們改變原有的對事物的消極思想,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和渴望獲得知識的愿望,從而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實力,進而提高學習成績。
4.師生關系的和諧性,直接關系到教育過程的進展與成效,因而教師應該用樂觀、發(fā)展的觀點,信賴的眼光欣賞學生,預見學生的未來,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
(二)“后進生”消極影響的一面。
一般來說,教師的三種態(tài)度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消極影響。
1.歧視。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屢見不鮮。教師一般情況下都會關愛“優(yōu)等生”,對那些與自己鬧對立或“屢教不改”、“沒有長進”的學生,暗含不屑,認為“不可救藥”、“沒有希望”,因而把他們“打入另冊”,有意地不予理睬,從而造成他們缺乏學習的熱情。有效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學而不厭,而“后進生”在學習過程中成功的體驗少,失敗的體驗強烈,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產生厭學、憎恨一切課本知識,最終失去自信心,甚至討厭周圍的同學、老師。由此可見,歧視的負面影響還是相當嚴重的。
2.忽視。教師經常把“后進生”放在視線之外,不在意、不關心、不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及身心所承受的壓力等,只是一味地批評他們,只看到他們的缺點,而抹殺他們的優(yōu)點,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侮辱了學生的人格,而且削弱了這類學生力求上進的信心,扼殺了“后進生”僅存的一絲動力,還有可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因為他們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關心與重視,當然在家也不太可能獲得家長的認可與贊同,最終使得孩子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智力。
3.偏愛?!捌珢邸睅缀醮嬖谂c所有學生的頭腦中。這種偏愛不但會使“后進生”產生一種“優(yōu)等生”優(yōu)越于自己的錯覺,而且會使“后進生”產生低人一等的想法,甚至會引發(fā)一般學生的心理失衡或逆反情緒。在潛意識中,“后進生”感到老師不屑于關心自己、瞧不起自己或者是對自己早已失去信心與耐心,從而感到無助與迷茫。教師這種態(tài)度顯然打擊了“后進生”的自信心,挫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三、針對上述消極影響應該采取的對策
要想讓“后進生”在原由的基礎上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就必須樹立“后進生”和培養(yǎng)“優(yōu)等生”為同等重要,對每一個“后進生”都要關心他們的思想,幫助他們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學習中的疑難問題,糾正品德上存在的缺陷,讓“后進生”生活在充滿愛心的環(huán)境中,感召與融化他們一顆已冰凍的心。
(一)關注“后進生”,給他們多一點幫助與鼓勵。
教師必須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因此教師必須把熱愛事業(yè)、熱愛未來的強烈感情,全身心地傾注到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身上,更要傾注到“后進生”身上,以深情的愛、無私的愛不知疲倦地幫助、教育、引導這類弱勢群體學會學習。
“后進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學業(yè)上或思想品德等方面暫時落后的學生,因為后進他們往往比較自卑,缺乏自信,所以需要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獲得老師的關心與幫助。
“后進生”之所以后進可能是由于信心不足或喪失,或是缺乏堅強的意志,因而教師應當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用真誠的愛來感化他們,這對“后進生”,尤其是心理敏感性日益增強的學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二)同情“后進生”,給他們多一點責任心和愛心。
公平對待“后進生”,給他們多一點溫柔和體貼。教師要無親疏、無差生,平等對待一切學生,尤其對“后進生”不能因為他們的缺點多就冷淡他們、疏遠他們,而是要抱著一顆愛心去親近他們,多給他們溫柔與體貼,要從思想政治、學習生活等方面真心實意地去關心愛護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長處和短處,使其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聰明才智,進而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真誠的體貼與關懷,增強其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后進生”也并非一張永遠的標簽,在他們的身上還具有潛在的閃光點,只是我們還沒有觀察到,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盡力尋找和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一旦發(fā)現(xiàn),就盡一切可能樹立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針對“后進生”的心理特點教師應該注意給“后進生”以正面引導與獎勵,適當?shù)?、經常性地、有分寸地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