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改條件下我們的歷史教學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利用多種資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恰當的圖片運用能夠再現(xiàn)歷史,拉近歷史和現(xiàn)實的距離,更直觀、具體地感受歷史,增強學習興趣,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大有益處。
關鍵詞: 圖示教學法 優(yōu)化課堂教學 形象思維
中學歷史課堂采用多種教學法來提升課堂質量,這是勢在必行的。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新版教材和老版教材相比除了信息更準確,就是對很多重要的部分都采用了圖示。南宋史學家鄭樵在《通志·圖譜略》中說:“左圖右史”,“索象于圖,索理于書”?!凹磮D而求易,即書而求難”。由此可見,理解歷史、說明歷史和歷史對話,圖是必不可少。既滿足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基本需求,又不拘泥于教科書限定的內容,并拓展了教科書的地理、人文、社會等多方面的知識。
一、圖示類型及特點
1.典型事件、人物。即根據教學需要而提供的典型事件、人物的證據等。如在講工業(yè)革命的偉大成果時,將大發(fā)明家愛迪生不同時期的照片及其一系列發(fā)明,德國人本茨發(fā)明的第一輛汽車、萊特兄弟制作的飛機等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使學生對這些發(fā)明有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從而落實教學重點。而典型人物,如孫中山、華盛頓等革命領袖、科學家、英雄人物這些插圖,要配以感人事跡、崇高品質教育學生,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學習的榜樣。
2.表格類。此類插圖旨在為教學內容提供確切的統(tǒng)計數據或表達彼此關系,使學生更加理解和信服。這些表格數據精確,一目了然,說服力強。
3.示意類。許多抽象的東西用語言來闡釋往往顯得空洞,不易理解,而輔以形象直觀的示意圖,則能事半功倍。例如在講到西周宗法制度時用一棵主干——支干——樹枝衍生的大樹,形象地表明了宗法制度的形成和嫡長子繼承的特點。因此,有經驗的老師都很重視示意圖的作用,并在教學實踐中設計出許多獨具風格的示意圖。
4.歷史地圖。介紹戰(zhàn)爭、區(qū)域沿革等等,都離不開地圖。新課改后仍然占有較大的比重。關于歷史地圖的使用,梁啟超先生曾說:“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念不確定,譬諸筑屋而撥其礎也。”
5.漫畫類。借助一些風趣幽默的漫畫來表達深刻的道理,引起學習興趣。一幅有趣的漫畫,往往會使教學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反映蘇聯(lián)斯大林統(tǒng)治時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就是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書中用一個巨人發(fā)育失衡的雙腿漫畫來表現(xiàn)明顯的畸形發(fā)展,漫畫中的幽默、夸張和諷刺,很適合于使學生在一笑中迅速記憶。因而,漫畫這一喜聞樂見的形式應當更多地引進課堂教學。
二、利用圖示優(yōu)化課堂教學
(一)以圖引路,導入正題。
一節(jié)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因此,必須講究引導藝術,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到課文中心上來??梢岳貌鍒D精心設計,這是眾多導入法中的一種,而且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效果顯著。如《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一課,首先,引導學生看《秦始皇圖》:秦始皇頭戴冕流,身著龍袍,躊躇滿志,左手執(zhí)劍,右手評點江山。從裝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嚴和膽識。并配上李白的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會使學生頓生豪邁之情,那么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他在中國歷史上起過什么作用呢?學習本課,大家對他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通過這一看一講一問,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課文的學習上來,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積極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順利地入門了。
(二)以圖開路,突破重難點。
對中學生而言,形象直觀的材料,比長篇大論更容易接受。在講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開始長征,但長征途中路線比較復雜,不易記憶,所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長征路線示意圖》,一名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fā)沿著當年紅軍的路線行進,這樣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又比如《美國1787憲法》一課中對于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特點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以畫出三角示意圖,分別代表總統(tǒng)、國會、聯(lián)邦法院,而三個權力之間總統(tǒng)可以否決國會立法,而當國會有三分之二再次通過時法律生效,總統(tǒng)可以任命聯(lián)邦法院法官但要經過參議院批準,聯(lián)邦法院可以宣布總統(tǒng)違憲,也可宣布國會制定的法律違憲,這樣行成了三個權力互相獨立互相制約、平衡的原則,言簡意賅,把抽象、空洞的材料具體形象化了。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易掌握、印象深,在不知不覺中攻破了難題。
(三)以圖為路,統(tǒng)觀全局。
知識每一個都是互相關聯(lián)的,有因才有果。所以每一節(jié)課最后如用圖表作結,則形式新穎,效果不錯,能起畫龍點睛的功效,可對本課的結構框架、線索脈絡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例如《新航路的開辟》一課重點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及意義,那么在最后我就打出一個框架由學生來填空,通過學生回憶本課內容將空缺部分補充完整,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此圖不僅涵蓋了課標的要求,并且對課文的結構框架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小結時對圖表進行了簡單扼要的分析點撥。這樣,有效地利用了圖表資源解決了課堂生成性目標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卿.從編者的角度看歷史插圖的設置與運用.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8):40.
[2]柳菊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7.
[3]任世江.編余雜俎——歷史課程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