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學生每天接受的信息數不勝數,現(xiàn)實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報紙、雜志、影視、廣播、互聯(lián)網,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使學生領略到數學作為數、形及其變化的科學,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從小就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精彩的世界,從數學的角度去感知、處理、分析這些信息。對小學生數學信息素養(yǎng)的評價也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一、對生活中數學信息的感知和敏感度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感知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具體的認識過程;能力則是表現(xiàn)出來的穩(wěn)定的特征。學生在數學中的感知是指學生面對數學材料,能敏銳地覺察和發(fā)現(xiàn)其中隱含的問題或提出有關的問題。如果沒有對問題的感知能力,也就無所謂思維,更不可能創(chuàng)新。
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從日常生活中廣泛收集信息,并及時加以記錄、分析、交流,建立個人“數學資源庫”。正如荷蘭著名數學家和教育家弗雷登塔爾教授所說:要從學生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創(chuàng)造數學。如外出旅游,收集車船、住宿、餐飲等票證及不同城市電話號碼位數;到商場購物時,了解商品價、優(yōu)惠價,到銀行存款時,記錄各種利率、不同幣種間的匯率等。
在解決問題時,不需要回憶原有的知識,好像是一種直覺或者感悟,一下子就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可能不假思索地說出答案。如,看到一根黃瓜,一下子就感覺到大約長20厘米,而不需要用尺去測量;計算一個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題,不需要回想乘法的計算法則,就可以連貫而迅速地算出結果;一袋鹽,用手掂量一下就知道大約是多少千克,而并不需要用秤去稱了以后才知道它的大體重量……其實對學生的評價,并無標準的答案,但學生的回答必須符合生活實際,合乎邏輯。如一根黃瓜的實際長度是19厘米,學生回答大約15厘米是可以的,說是20厘米也是可以的,說大約25厘米也未嘗不可,但如果說是5毫米或50厘米相差過大就不行了。再如下圖,是阿莫西林膠囊包裝盒上的用法用量說明,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到每一粒阿莫西林膠囊的含量,成人、兒童、嬰兒每人每天的使用劑量等數學信息。
二、對生活中數學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增強運用數學的意識。收集到的數學信息,若不能正確整理,就不能達到收集信息的目的。因此,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從眾多的信息中找出有關聯(lián)的信息,并以適當的形式表達出來,就顯得尤為重要。整理的過程與其說是進一步深化的過程,倒不如說是進一步學習的過程。下面列舉幾種整理數學信息的表達形式。
1.文字式。即選擇相關聯(lián)的信息,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方式,類似應用題。
2.表格式。即用表格的形式將相關信息表示出來。如,小明調查全校各年級人數的信息如下:
再如,小軍調查了班級同學課外閱讀情況,制成統(tǒng)計圖如下圖:
這些不同的表達形式,從數學的角度抓住了事物之間量的關系和空間形式,排除了其他屬性,既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又體現(xiàn)了“數學化”的思想。此外,還應培養(yǎng)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統(tǒng)計形式的能力。如想反映數量的多少可選擇表格式或條形統(tǒng)計圖,想說明得詳細些,可用文字式;想反映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病人體溫變化、氣溫變化等可選擇折線統(tǒng)計圖;想反映某一個量和總量之間的關系,可選擇扇形統(tǒng)計圖;統(tǒng)計圖可以是單式的,也可以是復式的,要靈活選擇。
三、對原始數學信息的分析能力
聯(lián)系學習內容和生活實際收集、整理信息是為了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fā)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從整理的信息中,從數學的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問題,并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以探索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理念。
如:《人民日報》2004年10月8日國內要聞專版上報道:“九寨溝創(chuàng)下了歷次‘十一’黃金周旅游接待總量、旅游收入總額和單日接待量三個新高?!崩蠋熡脤嵨锿队皟x顯示出這一信息,讓學生交流想法,有學生說:“國慶假期不能到九寨溝旅游,要旅游淡季去?!庇袑W生說:“如果現(xiàn)在到九寨溝去投資開飯店、旅館,肯定有好的回報?!庇袑W生則反駁:“現(xiàn)在不能去,人家看了這個信息也會去投資,投資人多了,這樣利潤就降低了。如果我要投資這些項目,一定要先調查還有哪里的景點好,而游客量少,最好是新開發(fā)景點的地方,才能決定投資?!庇纱丝梢?,只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學生不僅會解決問題,而且能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這是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教學所不能相比的。
四、發(fā)揮數學信息指導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增強運用數學的意識。要實現(xiàn)以上教學目標,一定要挖掘數學學習資源,跳出教材的框框,引導學生到更廣闊的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運用數學,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運用意識,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信息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多彩的世界,深刻領會數學的價值。
上圖這條曲線就是赫赫有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憑借這條曲線,艾賓浩斯成了發(fā)現(xiàn)記憶遺忘規(guī)律的第一人。觀察這條遺忘曲線,我們可以直觀地發(fā)現(xiàn):背過的材料如不抓緊復習,在一天后將只剩下原來的25%。學生通過觀察這一幅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指導、幫助自己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1.必須記住的材料在學習后,要在第一時間安排第一輪復習,并及時安排以后的復習;
2.一次記憶的材料不要太多;
3.積極尋找“需要記憶的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理解,高效率地完成必須做好的工作;
4.拒絕死記硬背的辦法,對那些看似獨立的記憶材料可以通過編排故事等辦法,通過聯(lián)想幫助記憶。
信息無處不在,數學也處處生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感知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挖掘數學學習資源,學生的視野由書本拓展到書外,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自覺處理信息、運用數學的意識,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