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類都會對誘人的美食產生生理反應。于是,對著美食流口水,便成了一場集體式狂歡。而對于習慣各種速食產品的汽車記者來說,城市上空飄散的飯香和背后的親情只能襯托出在陌生城市的苦悶。好在,從賽道遠端傳來的排氣音浪和平順的電流聲足以6月27日,奧迪“品牌日體驗之旅”在上海隆重舉辦,伴隨著盛大的文藝煙火表演,奧迪A、Q、R、S以及即將于年內導入的RS、allroad系列車型逐一駛過上海國際賽車場。震撼的排氣音浪、炫目的聲光電特效,以及對未來汽車解決方案的全面解讀,一場多維度的盛宴就此拉開序幕。
全線出擊
我一直都幻想著能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奧迪,盡管它們之中的大多數車款我都已經體驗過,但當奧迪目前在華全部車型在我面前一字排開時,身患“選擇恐懼癥”的我還是像一個剛走進糖果店的孩子,一時不知所措。
與5年前相比,奧迪早已不是那個僅依靠A6L打天下的“官車代言人”了,精巧的奧迪A1、前衛(wèi)的奧迪A7、華貴的奧迪A8L、力而不拙的奧迪Q7……試著揣測一下,奧迪推出A1的原因除了要與MINI力拼高端緊湊級市場外,為用戶提供更時尚的駕乘感受也是重要原因;至于奧迪A7,真的有多少人會在乎它的銷量,靈感天成的設計與澎湃的動力組成將奧迪的品質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今年前五個月,奧迪在華銷量同比增長12%,與老對手寶馬僅有千輛的差距。近年來在多條戰(zhàn)線上的強力出擊,讓奧迪終于有了趕超奔馳、緊逼寶馬的底氣。
再添悍將
在次日的試駕活動中,我先后在著名的上海國際賽車場及模擬越野路上體驗了奧迪A、Q兩大系列全部產品。與常規(guī)試駕相比,廠家所設計的路線在短距離中便可壓榨出車型的全部潛力。比如,“上賽道”的長直線允許我以全力激發(fā)車輛,隨之而來的急彎又能體現出奧迪quattro四驅系統(tǒng)在極限情況對車輛的把控。而模擬惡劣路況的越野設計,也能讓我很好體會到差速器對于動力的合理分配。
不過,對于我個人,上述一切體驗活動在接下來的RS5操控環(huán)節(jié)面前都稍顯失色。
在奧迪RS5正式導入中國市場之前,我終于有機會在賽道上一試它的身手。出于謹慎考慮,廠家并未讓我們實現“跑圈”的心愿,而是仿照平時測試,設計出百公里加速/制動、緊急避讓、繞樁等環(huán)節(jié)。
目前奧迪在華大多數產品都有渦輪加身,但面對C63 AMG和M3這樣的大排量自然吸氣車型,渦輪增壓產品在中后程的乏力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采用4.2L 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的RS5在起步階段甚至會比3.0L V6機械增壓的S5更加“溫柔”,但當轉速迅速升高后,伴隨著大排量自然吸氣特有的雄渾聲浪及擋間尾排爆發(fā)出的怒吼,RS5絕對會讓你的大腦瞬間缺氧。
隨后的環(huán)節(jié)更多是考驗體驗者的駕駛技巧,需要說明的一點是,RS5在正常行駛時對前后輪的扭力分配為40:60,而在極限過彎情況下,比值能從70:30到15:85之間線性變化。因此可以避免許多大排量后驅車在高速過彎中常見的失控情況。
解構未來
本次奧迪品牌日活動另一項重頭戲便是對ultra(輕量科技)、connect(互聯科技)、e-tron(電動科技)三大發(fā)展趨勢進行全面解讀。巧合的是,在活動開始前,奧迪車隊包攬了2012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前三名。ultra和e-tron的共同加持,讓奧迪R18e-tron quattro成為勒芒賽事上首款混合動力冠軍車型。
當然,我并沒有機會去駕駛這輛足以載入汽車發(fā)展史的戰(zhàn)車,但廠家還是頗有誠意地帶來了未正式量產的奧迪A1 e-tron以及奧迪A3 e-tron,并提供約400米的場地試駕環(huán)節(jié)。
對于這兩款在業(yè)內引起巨大爭議的純電動車型,奧迪并未回避,而是特意從德國總部請來了相關技術專家,為體驗者提供技術上的指導。與普通版的A1和A3類似,純電動版車型在場地里過彎的操控感受非常靈活,不會有肚子里裝滿電池的笨重感。而對純電動車有著豐富駕駛經驗的一位同行則表示,奧迪的e-tron并沒有出現MINI E在收油時能量回收的頓挫感,顯得非常平順。
撫慰我的郁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