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范疇,是儒、釋、道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和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體世界,代表人文環(huán)境的整體和諧,而且代表人性之美及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與氛圍,是一種高尚的格調(diào)。而充分體現(xiàn)“和”的這些文化內(nèi)涵的莫過于中國茶道,中國茶道的核心就是“和”,“和”文化在中國茶道中得到了完全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和”文化;中國茶道;核心精神
[中圖分類號]B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372(2011)01-0041-03
中國自古就有“香草美人”的文化傳統(tǒng),許多平常的物質(zhì)生活深深地溶注了高深的文化內(nèi)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茶了。茶首先是一種飲品,有著自然的物質(zhì)屬性,發(fā)展到一定時期,便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將飲茶藝術(shù)化即茶道。茶道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營造美妙的境界。茶道中貫穿著儒、道、佛的深刻哲理,其高雅深沉、形神兼?zhèn)?,深刻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的精神。
一、物質(zhì)與精神中的“和”文化
茶這種物質(zhì)上升到精神境界,就成為精神的載體,物質(zhì)和精神的介質(zhì),物質(zhì)和精神的“和”文化體現(xiàn)。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儀式”,其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即“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陳香白先生給茶道下的定義是:“中國茶道包涵茶藝、茶德、茶禮、茶情、茶學說、茶導引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日本學者把茶道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臺灣茶人則認為是“和、靜、怡、真”?,F(xiàn)代茶道名人林治則把“和、靜、怡、真”定義為茶道精神等等,不一而足。在飲茶的習俗中,將“茶”發(fā)展成為一種文化,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集中體現(xiàn)。
在茶道中心靈和諧寧靜。人們圍坐一起,一杯香濃清馨的茶自左至右順時針自然傳遞,沒有尊卑,沒有身價。沒有人身上所賦予的社會屬性,只有人本身,人的自然屬性,人們回歸自然人的這一本性,心情自然而放松,忘卻了人世間的紛爭。心靈得以凈化,仿佛融入了寧靜的大自然般,感受著和清風、花草、山川的自然風景,品味著山川、自然所凝結(jié)的甘露,甘露的甘甜和滋潤,五臟六腑似都得到自然之氣,沖滌著人的心靈,讓浮躁的靈魂得到安寧,使紛亂的人身得到休憩,讓心靈在此時升華。并在清香、水聲和杯壺的傳遞中,使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得到梳理,順應自然法則的需求,和諧、平靜。
在茶香的氤氳中修心、修德、修性。茶香修心,在茶香中,似置身于武夷山秀美的自然風光中,怡人心脾;似置身于潺潺的小溪中,心境自然流淌而寧靜;似置身于清寂的道家仙山,聆聽道家清靜無為所帶來的內(nèi)心的平和及了然于心的輕松和美好。茶以修德,在茶香中似沉浸在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溝通思想,增進彼此友誼;似領(lǐng)略佛家的自修和內(nèi)省。而以茶修性,正如陸羽眼里的茶湯,它包含孕育了大自然最潔凈、美好的品性。把個人融入大自然中,情景合一,茶道中的“和”文化精神在此時展現(xiàn)。
素有“茶癡”之稱的唐代詩人盧仝飲茶,感受到的是清風細雨向身上飄灑,可以“情來爽朗滿天地”。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更把整個汲水、烹茶過程與自然契合。他的《汲江煎茶》詩云:
活水還需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呼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詩人臨江煮茶,首先感受到的是江水的情意和爐中的自然生機。親自到釣石下取水,不僅是為煮茶必備,而且取來大自然的恩惠與深情。大瓢請來水中明月,又把這天上銀輝貯進甕里,小杓入水,似乎又是分來江水入瓶。茶湯翻滾時,發(fā)出的聲響如松風呼瀉,或是真的與江流、松氣合為一氣了。然而,茶人雖融化于茶的美韻和自然的節(jié)律當中,卻并未忘記人間,而是靜聽著荒城夜晚的更聲,天上人間,明月江水,茶中雪乳,山間松濤,大自然的恩惠與深情,荒城的人事長短,都在這汲、煎、飲中融為一氣了。茶道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精神,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人們從茶中領(lǐng)略自然的簫聲,盡量“忘我”,求得心靈的某種解脫。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在茶道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
茶作為一種飲品,一種客觀物質(zhì),演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并由生活方式,上升到精神,演變?yōu)槲幕?,深深扎根于“和”的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中,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在人類的生存方式中,還沒有哪一種物質(zhì)如茶那樣,在茶道中成為個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介質(zhì)文化,茶體現(xiàn)了“和”文化的重要精神實質(zhì)和文化內(nèi)涵。
二、茶禮中“和”的文化氣質(zhì)
中國人做事歷來講究“以和為貴”、“和氣生財”,主張“外用儒術(shù),內(nèi)示陰陽”,不說硬話,不做軟事,取“中和”以待人,行“中庸”以理事,表象是事,實質(zhì)體現(xiàn)的是人的世界觀和處世觀。這些深奧的哲理,正如一杯淡淡的茶水,使人們在日常的平凡生活瑣事中感悟人生大道。歷代茶人也都以“和”作為一種襟懷,一種氣度,一種境界,在品茗中不斷修習,細細體悟,不懈地追尋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人格。
以茶敬客是中國普遍的禮儀習俗,是禮儀之邦的禮讓、友誼、親和的象征,是人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胺畈杳鞫Y敬尊長”是中國家庭茶禮的主要精神,家人閑暇或宴請賓客、過年過節(jié),小輩們就會給家長敬茶,給來客端茶,從品茗中享受和敬親睦、天倫之樂,加強彼此的親和力,體現(xiàn)禮讓和節(jié)制、包容和尊重的文化傳統(tǒng)美德。 無論貴胄顯達,黎民百姓,釋道教徒,雅士武夫,雖“道”不同,皆能遇茶相安。
中國人飲茶受儒、釋、道三教一貫哲學思想和生活方式支配,言謹行慎,不偏不倚,保合太和。無過及而無不及,凡事都合乎中庸,和諧自然,絕無造作。不管你是有事找茬,無事閑坐,還是有求于人,上門一杯茶,先穩(wěn)定情緒,拉近感情。邊喝茶邊論事,說理討結(jié)果,道實情尋幫助,天南海北侃大山,事說畢茶喝完,該干啥還干啥,心平氣和,和顏悅色。
宴前飲茶。大凡紅白喜事,主柱喬遷,升官折桂,都要宴前飲茶。婚嫁時,娘婆二家的親朋好友、七姑八姨坐在一起,敬茶奉煙吃喜糖,大家說些祝福和希望新人“白頭偕老”、“早生貴子”的吉利話,氣氛溫馨融合,人人和美親睦,熱熱鬧鬧,其樂融融。辦喪的,外家人、本家人圍坐在一塊,追憶死者生前功德,商量喪葬辦理規(guī)格,一杯茶喝得大家滿意,和氣之中善后敲定。不管是喜也好,悲也罷,一杯茶總能讓人滌滯雪燥,冷靜下來,順順當當?shù)匕咽罗k好,各方如意。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友情,在審己、自省中加強理解。
說事擺茶。中國人性格像茶,總是清醒、理智地看世界,不卑不亢,執(zhí)著持久,強調(diào)人與人相互依存,在友好、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這是主流。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或為名,或為利,難免磕磕絆絆,就是同床共枕的夫妻也會反目為仇,但中國人相互發(fā)生利害沖突后,大多君子動口不動手,采取說理的方式解決。熱茶一泡,找來仲人,雙方道情,互找不足,于說理調(diào)解中化干戈為玉帛,和風細雨地讓大家心悅誠服,重新走上友好共處的道路,茶起到了一種加速和解的催化酶的作用,更多喚起人類善的本性,能使這紛亂的世界更加清涼、安定而祥和。
總之,通過茶凈化思想,純潔心靈,求靜、求豁達、明朗、理智這方面,儒、佛、道三家都在茶道中得到精神的寄托而達到一致,是“和”文化內(nèi)涵的集中體現(xiàn)。
茶道以“和”為最高境界,亦充分說明了茶人對儒家和諧或中和哲學的深切把握。無論是宋徽宗的“致清導和”、陸羽諧調(diào)五行的“中”道之和、斐汶的“其功致和”,還是劉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都無疑是以儒家的“中和”與和諧精神作為中國的“茶道”精神。
“大同世界”、“萬邦和諧”是中國人的社會理想;天地自然,五行和諧,是中國人的自然辯證觀。在社會生活中,中國人主張有秩序,相攜相依,多些友誼與理解;在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中,主張?zhí)烊撕弦?,五行協(xié)調(diào)。中國茶道中引入了這些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諸家的精華,處處貫徹著和諧精神。隨著對“和”文化的挖掘和中國茶道的深入研究,“和”的傳統(tǒng)文化將在當今社會的新興茶道中得到愈加鮮明的體現(xiàn)?!昂汀蔽幕言谥袊璧谰裰械玫秸蔑@,中國茶道已成為“和”文化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