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大央行貨幣政策又呈放松之勢。美聯儲出爐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3);日本央行將資產購買與貸款計劃規(guī)模提高至10萬億日元;印度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歐洲央行的直接貨幣交易(OMT)雖表示將對購買資金進行對沖,但如何對沖并未明確。
與此相比,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似乎略顯保守。中秋國慶雙節(jié)加季末,市場資金明顯趨緊,上海銀行間拆借市場(shibor)短期利率創(chuàng)3月以來最高,但中國央行只是通過大規(guī)模的逆回購來增加資金供給,盡管逆回購期從原來的一周提高到14天和28天,并未如市場所期待那樣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稱“降準”),市場人士似乎失去了預測降準時點的興趣。
由于逆回購期限較短(目前最長28天),而且對象是參與公開市場的幾十家一級交易商,因此如果將美國、日本等國的量化寬松定義為總量寬松的話,中國央行的逆回購則類似于定向寬松(當然,嚴格意義上的定向寬松應該是指直接針對特定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
中國央行為何偏愛逆回購?保持穩(wěn)健貨幣政策基調、警惕通脹壓力、防止房地產市場反彈等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但根本原因在于對政策工具效力的估計和對政策外部環(huán)境的判斷。
關于不同政策工具的效力,可以借用央行行長近期所舉農田抗旱的例子:總量寬松屬大水漫灌,定向寬松屬開渠送水。前者的缺陷是浪費(有些地方不需要)和副作用大(通貨膨脹),后者靈活性與針對性更強,主要缺陷則是央行可能根本沒有修水渠的權限。
不過,農田抗旱與市場資金緊張還是有很大不同。農田有局部性干旱,市場有結構性資金緊張,但二者的原因可能有本質不同。水往低處流,資金往高處走。局部干旱一般都是局部少雨所致,但局部市場的資金緊張,則可能由于這些地區(qū)的收益率低,資金都另攀高枝去了,因此即使定向輸送也是很難留住。因此,與其定向輸送,不如建池蓄水,也就是通過減少管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有助于提升投資收益預期的措施,吸引并留住資金。
定向寬松還面臨如何準確定向的難題??偭繉捤墒恰按蠛佑兴『訚M,大河無水小河干”,多少總會照顧到。但定向寬松,就要先確定哪塊地旱、哪塊地澇,而這并非易事。
與定向寬松相比,更好的策略可能是總量寬松加定向緊縮,即在大水漫灌之前,先把不想被水漫到的地方筑壩圍住。例如,如果擔心降低存準可能會導致房價上漲,可以在降準前先提高二套房貸的首付比例。
不僅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也有一個總量寬松與定向寬松的選擇問題。按照經典的經濟學理論,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容易定向發(fā)力、精確制導,被視為在調結構方面有更強的作用。
但在穩(wěn)增長的過程中,有兩個誤區(qū)必須要避免:
一是結構性減稅必須有總量性減稅的配合。減稅的目的是降低經濟主體的生產生活成本,更關鍵是要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以提高其投資和消費的積極性。
二是對政府基建投資的經濟拉動作用要有理性預期。投資一向被認為是見效最快的經濟刺激工具,通過投資項目選擇也可更好地體現政府的調控意圖。但基建投資盡管投資規(guī)模大,建設周期也比較長。因此,與期望基建項目快速拉動投資相比,通過基建項目提升市場主體對未來的信心、提高其投資消費的積極性才是最重要的。
影響政策工具選擇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政策制定時所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就中國貨幣政策來說,最重要的外部環(huán)境顯然是美聯儲的政策取向,例如美聯儲是否推出QE3就很關鍵。因為美元大水漫灌對中國會有多大影響還存在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靈活性更大的逆回購而非降存準來調節(jié)流動性,中國央行留給自己的主動性顯然更大。
既然QE3已經出臺,這個最大的不確定性消除之后,降準的必要性再次凸顯。最近半個月的市場反應已經告訴我們,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環(huán)境下,無論是通脹還是大宗商品價格基本都不可能再復制之前的走勢,通過降準進一步壓低市場利率也就可行了。某種意義上,降準與批項目的效果是一樣的,目前需要給市場以穩(wěn)定的信心和預期。
作者為銀行資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