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里求斯位處印度洋的西南方,屬于非洲東部的一個島國,全年氣候宜人,陽光、海灘、高球場及沙灘度假村一直是歐洲旅客深愛毛里求斯的原因。
要親身體驗這片度假天堂并不麻煩,毛里求斯航空在香港和上海均設有直航服務,依筆者2011年12月初從香港機場出發(fā)時所見,班機近乎爆滿,八成以上都是來自中國的旅客,看來國人對毛里求斯并不陌生。由于毛里求斯和香港地區(qū)有4個小時時差,下午1時從香港出發(fā),當?shù)貢r間下午6:45已經(jīng)到達,在酒店享用晚餐后隨即休息,早上醒來完全不受時差影響,精神飽滿開始首天的旅程。
1968年獨立前,毛里求斯曾經(jīng)是荷、英、法等國的殖民地,受歐州文化影響深厚,法語比英語更為常用,針對歐洲旅客市場而建的國際五星級沙灘度假酒店遍布全島。不過對高爾夫愛好者而言,酒店選擇就簡單得多,Constance Belle Mare Plage和Le Prince Maurice兩間度假村絕對是球友的不二之選,除了擁有東北面最漂亮的海岸線及沙灘之外,更重要是Constance酒店擁有名宿(Legend)和林克斯(Links)兩個島上最具名氣的18洞球場,只要是酒店住客就可以免果嶺費不限次數(shù)任打,林克斯球場更額外提供免費球車服務,即使每天打36洞亦不成問題。
名宿球場難度高
名宿球場與Belle Mare Plage度假村僅幾步之隔,距離Le Prince Maurice也只有20分鐘車程,是毛里求斯最具名氣的大賽球場,早在1994年由南非冠軍球手休·拜奧奇(Hugh Baiocchi)打造而成,歷年舉辦過多場大型職業(yè)賽事,2011年12月剛主辦了MCB巡回錦標賽(MCB Tour Championship)。本次賽事首次從西班牙移師毛里求斯,屬于歐洲長青職業(yè)巡回賽的年終賽,前英國公開賽冠軍得主湯姆·雷曼(Tom Lehman)在此捧走冠軍獎杯,球場質(zhì)素獲得肯定。
名宿球場坐落在平緩的森林之中,設計成熟自然,平實不花哨,清晨時分開球,看見20多只野鹿在第8洞的發(fā)球臺棲息,可惜打球當日沒帶相機,未能把有趣的情景拍下,下午再去已不見野鹿蹤影。難度方面,18洞總長雖然只有6584碼,但絕對不易對付,叢林、水溝及湖泊等天然陷阱比沙坑更難逃避,加上高聳的老樹伴隨左右,迫使球手棄用發(fā)球桿,設計主要考驗球手的進攻策略,擊球準繩比距離更加重要。像全長411碼、4標準桿的第14洞,兩旁大樹把發(fā)球臺對面200碼的球道牢牢收窄,要避免撞樹只好用鐵桿開球。全長166碼、3標準桿的第17洞是兩個球場之中唯一的海景洞,攻果嶺要跨過海灣,海面不時有人駕駛快艇,拖著滑水人經(jīng)過,為球場帶來度假氣氛。
林克斯球場趣味多
眼見名宿球場不能應付與日俱增的旅客,酒店在2002年加建了總長6501碼的18洞林克斯球場,位置與名宿球場相距僅10分鐘車程。設計師Rodney Wright和Peter Allis以歐洲傳統(tǒng)的林克斯球場作藍本,風格與名宿球場截然不同,球道丘陵起伏,造型豐富,樹木保留在球道的轉(zhuǎn)角位,制造出不少擊球盲點。幸好兩個球場的球車都配備有先進的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詳細列出球洞地型,旗桿擺放位置及距離,加上球車可駛進球道,遇上沒把握的落點,大可驅(qū)車上前看清楚才進攻。
由于毛里求斯由火山島組成,設計師就地取材,利用火山石堆砌出來的小山丘來“對付”球手,像全長560碼的第2洞就有火山石堆滿在球道的轉(zhuǎn)角位,405碼的第5洞更有3米高的火山石在果嶺的兩側(cè),一旦擊球失準撞向石堆,白球彈到哪里就只能聽天由命了。后9洞的難度逐漸提高,即使是難度最低的5桿洞—全長567碼的第10洞,發(fā)球仍需跨越180碼外的山溝。由第16洞開始球洞穿插于成熟的森林和沼澤之中,第18洞的果嶺被樹林包圍得密不透光,旁邊更有一座圓形小石屋,是戰(zhàn)爭時期用來躲藏狙擊手的哨站,令人倍感陰森。
作者為資深高爾夫攝影及專欄作家。作者感謝Air Mauritius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