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的關(guān)鍵是課堂改革,于是越來越多的模式被人追捧。有人開始抱怨:“現(xiàn)在的歷史課越上越?jīng)]意思!”不可否認,處在課堂改革的轉(zhuǎn)型期的確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適。拿歷史課來說,沒有了老師講述,其生動性和趣味性可能會大打折扣。但同時也一定要注意到,故事不是歷史,歷史也不是故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學科的任務一要普及基本的歷史常識,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二要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故事帶來的興趣往往是淺層次的,而真正的興趣是思考、體驗帶來的快樂。所以,我認為歷史教師首先就是要讓教材文本鮮活起來,讓課堂“凸”起來,立體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便于體驗和感受。
要使歷史課堂有立體感,教師要反復熟悉教材文本,挖掘出文本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建立符合學生認知的“立體架構(gòu)”。比如,在七年級上冊第1課《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人類》,共有“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三個子目,教材是按時間順序編排的。我認為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課堂往往平鋪直敘。于是我把北京人當作重點,先行組織學習,在引導學生簡單歸納出距今年代、模樣、工具、火和群居狀態(tài)幾個要素后,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想想如果把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作為一個點,向前拉一百萬年,人類會是什么狀態(tài)?他們應該比北京人進步?還是落后?如果向后推幾十萬年,人類又將會怎樣了呢?同學們興趣高漲,因勢利導,學生自由組成兩個小組,積極投入“元謀人”和“山頂洞人”的學習中。這樣一拉一推,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lǐng)會到人是古猿長期同大自然斗爭過程中一步一步進化來的,而且又有了明晰的時空感。這樣,學生在學習體驗中收獲了知識和快樂!這樣的興趣也才是真正的興趣吧!
要使課堂有立體感,不走尋常路,老師要敢于利用自己的儲備,對文本進行顛覆性的設計,讓學生耳目一新。比如,在八年級上冊《近代化的探索》一課,內(nèi)容安排“‘自強’與‘求富’”和“洋務運動的評價”兩塊。原來循規(guī)蹈矩地學習,學生總提不起精神。于是我先讓學生了解文本,然后鑒于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以李鴻章為核心,選取了洋務運動興起、過程和結(jié)束后的三段材料,呈現(xiàn)給學生。通過對李鴻章的熟悉,讓學生認識了洋務運動的過程、結(jié)果和失敗。這樣一節(jié)課圍繞一個人物,既豐滿了這個歷史人物,更通過他的遭遇反觀洋務運動這一事件,就立體地呈現(xiàn)出歷史事件,比呆板地按照時間、內(nèi)容、結(jié)果和評價進行教學來得更加鮮活生動,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要使課堂有立體感,教師要善于發(fā)掘文本中的“豐富點”,充實內(nèi)容。比如,九年級上冊《經(jīng)濟大危機》一課,教材內(nèi)容有“‘繁榮’及其崩潰”“羅斯福新政”兩部分。1924—1929年的相對穩(wěn)定和新政的措施不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羅斯??偨y(tǒng)本人的奇特經(jīng)歷和人格魅力對于學生是很有意義的,是本課的一個“豐富點”,所以在學生對1929—1933年經(jīng)濟大危機和羅斯福新政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也是為了突出新政的特點,我選取兩段話把胡佛總統(tǒng)和羅斯福總統(tǒng)進行對比。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新政及其意義。
歷史雖然是過去式,面目嚴肅,但歷史課堂完全可以寧靜而豐富,生動而深刻,只要我們抱定利用文本而不是教授文本,解讀文本而不是泛讀文本,用心設計,學生就一定會快樂而大有收獲的。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高新區(qū)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