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在模仿錦里的地方太多了,我們時刻都有很強的危機感?!泵鎸Σ粩噌绕鸬墓沛?zhèn)古街,錦里管理公司總經理劉承志說了這么一句很有喜感的話。
錦里公司的2010年報顯示,2010年,錦里全年接待游客近580余萬人次,各省市學習觀摩團50多個。
自從問世,錦里就獲譽斐然,2004年被文化部授予“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2005年被評為四川省文化產業(yè)先進經營單位;2006年被文化部授予“國家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2007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及中國景區(qū)媒體旅游業(yè)聯(lián)合會評選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游示范區(qū)”……2010年,錦里被四川省商務廳評為四川首批“四川省特色商業(yè)街”。
不過,表面的光鮮下,未必好評如潮。某知名旅游網,驢友們談到錦里小吃時,很多人都認為乏善可陳、不過爾爾。更有評論一針見血指出,成都人說那里的東西吃不得,正宗的小吃都不在錦里。
無中生有
錦里是成都當下的旅游名片之一,我不敢妄自揣測,那里的小吃究竟是什么來路。但是,我從小就住在武侯祠大街,對武侯祠和南郊公園爛熟于胸,可以負責地說,1980年代是沒有任何古街的。
事實上,2001年武侯祠在改建前,還是用紅墻包圍,亦與南郊公園(曾改名,應為劉湘陵園,現(xiàn)并為武侯祠)分隔。至于現(xiàn)在錦里的位置,確實也有這么一條陋巷—槽營壩。此地相傳曾是蜀軍的養(yǎng)馬場,因裝飼料的馬槽連成一片,故得名。另一種解釋是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將俘虜的魏軍押回川,安置于成都南門外,因此被叫做“曹營壩”。
聽家人講,1950年代,槽營壩并無建筑,一條逼仄小巷,走進去拐幾個彎,疏落著幾間農民房。這些農民,應屬于永豐公社武侯大隊某小隊。再往后,就是大片田壩菜地了。
印象中的槽營壩,則是和“錦官城外柏森森”聯(lián)系起來,黑燈瞎火、人跡罕至。二十年后,這里竟成為了人頭攢動的“西蜀第一街”,成都版清明上河圖?!
我頗有興致地想找“錦里古街”的典故,皆因眾多宣傳資料甚至維基百科也寫:傳說中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yè)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
遺憾的是,諸多史料文獻均未提及有錦里這條街。甚至錦里公司官網,對這段歷史也避而不提。
“錦里”之稱最早可追溯到東晉史學家常璩所著《華陽國志》之蜀志中:郡更于夷里橋南岸道東邊起文學,有女墻。其道西城,故錦官也。錦工織錦濯其江中則鮮明,濯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里”也。
古巴蜀另一個重要地方志是梁蜀人李膺的《益州記》,據其記載,錦官城在“益州南,笮橋東,流水南岸,號錦里”。
詩人杜甫曾居城南,其詩中多處出現(xiàn)“錦里”,從“錦里煙塵外,江村八九家”到“雪山斥候無兵馬,錦里逢迎有主人”,所提錦里之處,皆為代指。同樣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盧照鄰、李商隱等人的詩中。
據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著的《成都街坊古跡考》和《錦里街名話舊》,“成都舊有太城、少城。少城(非清代之少城),古為主錦之官所居,因稱錦官城。故址在今城之南?!?br/> 彼時,除了城南的“錦官城”,還有城西的“車官城”。然而幾經戰(zhàn)亂,錦官城遺址已不在。與三星堆、金沙等其他遺址不同,錦里在缺乏任何考古證據支撐的情況下就橫空出世,冒充古街,嚴重擾亂視聽。
至于武侯祠,若要深究,也就是昭烈廟,從杜甫詩句“先主武侯同閟宮”可知盛唐時已是君臣合祭了。歷代多次重建,也多次被毀。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總督蔡毓榮下令重建,民國時期川軍總司令劉成勛再加修繕,門題“漢昭烈廟”。1949年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武侯祠博物館落成。雖然幾番重建,但這個地址是經得起推敲的,武侯祠中的參天古樹就是證據,不少建筑仍留了滿清痕跡。
2004年,錦里古街(一期)建成,建筑風格以清末民初為主,灰瓦白墻青石板紅燈籠。2009年,水岸錦里(二期)又連通了武侯祠的亭臺軒榭。在仿古這個層面上,錦里竭力和武侯祠一脈相承,讓普通游客難以甄別。
并不是每個游客都會去考證“古跡”的真?zhèn)?,在這個問題上,錦里公司總經理劉承志亦承認,錦里的硬傷在于純屬“無中生有”,誕生之初就“名不正言不順”。因此,歷史不提也罷,主推民俗風情即可。
我并不反對仿古,然而,現(xiàn)有遺產都無法好好保護的情況下,就搞城市大躍進,好大喜功于打造所謂城市名片、以古跡之名商業(yè)化,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利字。
錦里,其實是武侯祠博物館于本世紀初的一個構想,2004年,武侯祠與劉承志的文化公司合資組建了經營管理公司?!板\里古街”的品牌、土地和店面所有權屬于武侯祠,經營權屬于管理公司。其中武侯祠占有錦里公司40%的股份,年底結算時,武侯祠方面除了享有股東應有的收益外,錦里公司每年還需向武侯祠繳納定額的管理費用。
投資近2000萬元,錦里在2004年10月底開街一路走紅,次年的銷售收入就有數千萬。這條總長僅850米的商業(yè)街,2010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從2007至2009年,錦里連續(xù)三年成為成都市武侯區(qū)的納稅大戶。它也帶動了與之共生的武侯祠,后者過去門可羅雀,如今旅游大巴已停滿了西側百米長的停車場。其門票價也從早年的個位數飆升至60元。
錦里公司年報稱,“錦里提升了城市形象,實現(xiàn)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現(xiàn)實意義超出了一條街,是成都對外文化宣傳交流的平臺”。
讓人費解,一條無中生有的古街,拿什么來談文化?
老字號變臉
大的不說,成都素以花樣百出的小吃著稱,外地游客慕名前來,最后被導游帶到錦里寬窄巷子,吃到的老字號不倫不類,完全褻瀆了成都小吃的美名。
我去年回家,特意陪人去了趟錦里,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昔日東大街著名的“牛肉焦餅”。我興沖沖地說起“三義園”啞巴牛肉焦餅的典故,以及從小對它的向往。而拿到手的餅,味同嚼蠟,難以下咽,于是垃圾桶成了它的歸屬。無獨有偶,垃圾桶里還有它不少殘缺的同伴,掩埋著“三義園”的盛名,讓人痛心不已。
然而,二十年前,哪怕武侯祠一帶,也有不少曼妙美食。涼水井的“一瓢油”涼拌兔丁、南郊公園門口的蛋烘糕、611所對面的甜水面……哪怕是武侯祠對面公交車場旁的小籠包,都不知甩了錦里小吃幾條街。
為什么錦里小吃那么差勁,冒牌貨云集?與招商不無關系。錦里公司總經理劉承志對眼下的局面很滿意,稱現(xiàn)在的商家“削尖了腦袋想進來”。而那些不斷被拆遷又無政府扶持的老字號,未必交得起進門費。
我不知道那些老字號都拆到哪里去了,家人也不知。好在成都本地媒體會孜孜不倦地尋覓,為了成都人的胃,更為了成都人的記憶。
今年春節(jié),奶奶興奮地告訴我,正宗的牛肉焦餅已經找到了。全家驅車幾十公里,趕到文殊坊去鑒別真?zhèn)?。和店家講講老成都的古,就知道確系真?zhèn)鳌?br/> 說到文殊坊,也是官方的新把戲。與主打三國文化、川西民俗風情的錦里不同,文殊坊則被冠以“中國都市第一禪林”。幸運的是,文殊院絲毫未動,只是四處各立一塊牌坊,周邊新建些仿古的商業(yè)街。與團隊游絡繹不絕的武侯祠相比,羽流沙門的文殊院,至今票價僅5元。
一個正常的成都人,絕不可能沒事去武侯祠。不過,有些成都人就是愛湊熱鬧,他們也去不收門票的錦里、寬窄巷子,正如逢年過節(jié)逛春熙路。我很好奇,他們是否和我一樣,懷著一顆探索的心,走進這片今非昔比、聞所未聞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