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果,是臺灣很著名的一位詩人。但他的詩不僅在大陸很少流傳,在臺灣也是沒有多少人讀的??墒?,在海峽兩岸的詩壇,碧果的詩卻常常是一個很受關(guān)注的話題。這是因為,他的詩寫得很“怪”,不好懂。不只是普通讀者感到難懂,連很多詩人和詩評家往往都感到解讀的困難。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個大學生拿了一首詩來問我:“這樣的詩,是不是故弄玄虛的玩詩呵?”我一看,那詩確實“怪”得出格,很不好懂。詩的題目是《靜物》:
黑的是蕩在面前的被閹割了的
黑的是蕩在面前的被閹割了的
是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
自的是蕩在面前的被閹割了的
白的是蕩在面前的被閹割7的
是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自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自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自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
黑的也許就是白的。白的也是被閹割了的白的
白的也許就是黑的。黑的也是被閹割了的黑的
被閹割了的
樹被閹割了。房子被閹割了。眼被閹割了。街
被閹割了。手腳被閹割了。云被閹割了?;ū?br/> 閹割了。魚被閹割了。門被閹割了。椅子被閹
割了。
大地被閹割了。
哈哈
我偏偏是一只未被閹割了的抽屜
這樣的詩,無論別人說他“故弄玄虛”或感覺他在“玩詩”,都是常情。因為,任何人乍然遇上這樣一首詩,倉促之間都只能無言以對。即使沒有“現(xiàn)代派,愛搞怪”的偏見,對它那陌生化的語言形式,總會有些感到別扭的嘀咕。但碧果似乎并不在意別人如何議論,他一直我行我素,也很少為自己辯護或?qū)ψ约旱脑娮鹘庹f。偶爾在他的朋友間答話,也只有一句兩句。例如,對這首詩中“為什么要一連寫八十個黑的、白的?”他說:“我根本不知道是八十個。”
對這樣一種有特殊風格的“怪詩”,要按傳統(tǒng)的詩歌審美觀念去進行解讀,那會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因為,傳統(tǒng)的詩歌審美觀念,一般都是從語言意義的理解人手,去體味作者作詩的本意。而在現(xiàn)代,詩歌通過電子傳媒風行全球的文化環(huán)境下,對一位陌生的詩人、陌生的語言形式,要追尋他作詩的本意,那是會無從下手的。所以,讀現(xiàn)代詩,不能不參照現(xiàn)代的詩學理論,去尋求新的解讀“怪詩”的蹊徑。
按照現(xiàn)代西方接受美學的觀點,一首詩,在詩人創(chuàng)作出來以后,詩人等于已經(jīng)死了。詩的意義,是由讀者在不斷解讀的過程中參與重建起來的。這是因為,在讀者面前作為審美對象出現(xiàn)的,只是詩的文本。讀者只能從文本去體味詩的情感和意義。而且,面對一個陌生語言形式的文本,讀者一方面必須從文本的感受(語感、語境與藝術(shù)風格、意象隱喻、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直接感受)出發(fā),去探索其深層內(nèi)涵的意義。一方面也必須從詩人生活于其中的地域風習、時代思潮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去尋求可提供理解的信息和線索。然后,才能通過自由想象去進行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以發(fā)現(xiàn)和重建詩的客觀意義?!@當然比讀千百年來有許多名家注釋的唐詩宋詞要麻煩得多。但是,西方接受美學的這種觀點,卻可以為我們解脫那種“面對怪詩無從索解”的窘境。它給我們啟示了一種在“詩無達詁”的時候無妨“自作解人”的解讀方式。有了這種啟示,我們就有了解讀“怪詩”的自由。
現(xiàn)在,我們就不妨試一試對碧果的《靜物》進行一次解讀。
碧果是一位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超現(xiàn)實主義所追求的,是超越現(xiàn)實生活與藝術(shù)經(jīng)驗的常規(guī)之上,著力于從人的深層心理活動去表現(xiàn)客觀事物的真相。
碧果這首詩的“怪”,其實,并沒有別的怪,并沒有我們不認識的古字、不懂的方言或離奇的語法,它的語詞句法都是很平常的。它的“怪”只是由于它采取了一個“怪”的形式。這是一種什么形式呢?它的形式似乎有“意象”性,給我們的一種直接感受就是,它像是一個樂曲的樂譜。那么,作為“樂譜”來看,它的第一句,很明顯的是一聲自由而隨意的獨唱:“黑的是蕩在面前的被閹割了的”。接著,下面的一句,是對前一句的重復,那它顯然就是一個高亢的和聲:“黑的是蕩在面前的被閹割了的?!?br/> 在這一唱一和的兩個聲音之后,接著是一聲“是的”和八十個“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這開頭的“是的”,是一聲“領(lǐng)唱”;而后面那八十個“黑的”(碧果說他根本不知道是八十個,那意思就是說這八十個只是象征符號,它可以是八百個八千個八萬個或八十萬個八百萬個)都無非是象征一大片群聲合唱的聲音。
在八十個“黑的”之后,另一個占住一行位置的“黑的”,則顯得是在一大片群聲合唱之后,用長鐃大鼓敲擊中唱出的一個最強音“黑的”(!)這一聲“黑的”,一方面是抑止群聲合唱的聲音,一方面也是表示對群聲合唱的肯定(意味著一聲總結(jié)。)
而這首詩在表現(xiàn)“黑的”之后,對“白的”的表現(xiàn),完全是與前面一模一樣的同一形式。它示意我們,只要那第一聲獨唱唱了什么,那隨后而來的高亢的和聲,以及領(lǐng)唱和群聲合唱,都會是同一模式。而在與“黑的”完全對立的“白的”也被肯定了以后,上面的兩段群聲合唱都同樣地嘎然而止?!纱丝梢砸鈺剑褐挥心仟毘穆曇?,才是對一切和聲、領(lǐng)唱、合唱起權(quán)威統(tǒng)率作用的聲音。這是詩的深層內(nèi)涵所透露的本質(zhì)的真實信息:凡是獨唱所肯定了的“黑的”,群聲合唱中就只能是千腔一調(diào)的“黑的”;凡是獨唱所肯定了的“白的”,群聲合唱中也只能千腔一調(diào)地跟著唱“白的”。這“黑的”與“白的”一板一眼都完全對立的模式,在獨唱的權(quán)威統(tǒng)率下是絲毫也不能松動不能改變的鐵律。
可是,在“黑的”和“白的”兩大段程式一模一樣的死死板板的合奏沉寂下去以后,這時,兩聲變奏開始了:
黑的也許就是白的。白的也是被閹割了的白的
白的也許就是黑的。黑的也是被閹割了的黑的
這兩聲變奏,似乎表明,原先的“獨唱”已經(jīng)換了一個不同的聲音。樂曲已經(jīng)進行到一個不同的時段,變奏的樂句也已經(jīng)由“是的”那種生硬的語詞換成了比較柔和比較有彈性的“也
許就是”。
到這里,“黑的”和“白的”這兩種顏色的僵硬對立,已經(jīng)由于“也許就是”的調(diào)和而被變得不那么僵硬、不那么分明了;而它們都是“被閹割了的”的共同性,則被凸現(xiàn)出來了。于是,后面接著出現(xiàn)的是一片錯亂而嘈雜的聲音:
被閹割了的
樹被閹割了。房子被閹割了。眼被閹割了。街
被閹割了。手腳被閹割了。云被閹割了?;ū?br/> 閹割了。魚被閹割了。門被閹割了。椅子被閹
割了。
大地被閹割了
但這“被閹割了的”的聲音,究竟是懷疑之后的驚慌、覺醒,還是又一度的跟著別人的聲音起哄呢?他們的聲音都是自己的聲音嗎?……
詩對這些聲音所浮現(xiàn)的問題并沒有回答,最后,獨立的兩行是:
哈哈
我偏偏是一只未被閹割了的抽屜
這兩句所表達的,表面看來,好像是對“白的”、“黑的”、“被閹割了的”全都置于被嘲笑地位之后的一種超然自得的心態(tài)。可是,“我”自己也只是“一只未被閹割了的抽屜”?!俺閷稀笔潜纫磺杏猩⒂杏脠?、能活動的其他事物更顯得“空虛”的東西,難道它反而可以有什么值得自滿、自豪、自驕、自是的嗎?
臺灣的詩評家,有人認為這兩句中的“我”是詩人自己的第一人稱,并覺得詩中有自我反諷之意。這樣的理解,當然也不為無理。但是,我從通篇的結(jié)構(gòu)來看,覺得這兩句很可能是針對詩中后一部分那“變奏者”自以為超然于“黑的”、“白的”、“被閹割了的”蕓蕓眾生之上的自驕自滿心態(tài)的一種評斷。那突然的、仿佛從天而降的響亮的“哈哈”,是以一陣廣闊的嘩笑作為對“變奏者”的終級諷刺。
由此看來,這首“怪詩”,可能就是一首諷刺詩。是對“獨唱者”權(quán)威統(tǒng)領(lǐng)的諷刺,也是對“變奏者”自滿心態(tài)的諷刺。詩中那“黑的”、“白的”只是它們互為區(qū)別的表象,而它們的共同之處,恰好就是它們都是“被閹割了的”。所謂“被閹割了的”是什么意思呢?通常,“被閹割了的”生物,指的是失去了生殖能力的生物;它的生命,只是一個殘存的生命。也可以說,那是不具有“生命”實質(zhì)的虛假生命;是徒具“生物”形態(tài)的虛假生物。通俗地說,“被閹割了的”就是沒有“生命之根”的“被凈身之物”。所以,這首詩的題目足與“凈身之物”諧音的“靜物”?!办o物”的世界,是沒有活動沒有生氣的世界。——這,也許就是詩人碧果在某些獨唱、領(lǐng)唱、合唱、和聲、變奏的喧囂中,內(nèi)心深層意識所感受到的一種客觀外界的真相。詩人從“黑的”、“白的”的分辯,與關(guān)于“被閹割了的”哄鬧中,以超現(xiàn)實主義的心靈,感受到了一個“靜物”的世界。
那么,這首“怪詩”是不是故弄玄虛的“玩詩”呢?不,它非但不是玩詩,而且是非常嚴肅的詩。它所表現(xiàn)的客觀感受,實際上是和詩人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人都可能感受到的。只不過,因為他是詩人,他感受的角度不同,他感受到了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感受到了“靜物”的真相。于是,他以一陣“哈哈”,照亮了“靜物”的世界。同時,也在這首“怪詩”中,以無聲之聲向“靜物”的世界提出了一個最嚴肅問題:
你們的“生命之根”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