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之靈》的作者楊鈞(1881-1940,字重子,湖南湘潭人),自號白心,晚號怕翁——這個怕字,即“白一心”二字合字。據(jù)說此“怕”非“恐怕”之怕,乃古意“儋怕”之怕(《白心草堂書畫金石引》),這一古意,出自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所謂“怕乎無為,儋乎自持”,正與“白心”原典出自《莊子·天下》而又能交通《管子》、釋典暗合。楊鈞與伯兄楊度,幼年均從學(xué)于湖南大儒王閩運,亦曾短期留學(xué)日本(1903-1906),于書畫、金石、詩文皆有高深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其創(chuàng)作集結(jié)除《白心草堂詩》、《白心草堂書畫金石》之外,小品文集《草堂之靈》由岳麓書社于1985年3月重刊。該書共十六卷,平裝一冊,收錄筆記二百六十則左右,約十七萬字。所記內(nèi)容廣博,書畫、印章、碑版、詩文、鑒藏、名人軼事、收藏掌故、讀書筆記、三湘風(fēng)俗……無所不及。
《草堂之靈》其書我購置甚早,當(dāng)時即覺其文理清透明敏、斷制精審超逸、風(fēng)格利落灑脫,均令人一見驚艷、再睹鐘情,書中對陳師曾、李瑞清、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大家的書風(fēng)畫風(fēng)的點評刻剝,非藝事局外人所能見及。時隔多年之后,最近重讀,我依然慚愧于自己的無知與淺陋:雖業(yè)已“自我補課”淫浸古典學(xué)問有年,這本約略成稿于1928年(“序”楊自署時日為“戊辰十二月”、楊時年四十八歲)的不到二十萬字的薄冊,讀起來仍舊相當(dāng)不輕松,因其遣詞用句、行文法度,更為其知識積累、見識高邁,時刻提醒你只有自慚形穢。就詩文、書畫、金石、碑版等內(nèi)容的權(quán)衡、品鑒、審問的高華明凈言,《草堂之靈》的確代表了一種“文化底蘊”在流風(fēng)末世呈露了輝煌的傷感與最后的高度。
我對這一“問學(xué)”視角的關(guān)注,并非完全基于“藏拙”,不敢或不便對書中書畫金石部分妄發(fā)議論。楊鈞針對藝事與“學(xué)問”乃至師承與刻苦之間關(guān)系的認識與強調(diào),其門人朱肇斡癸酉(1933年)秋撰寫《白心草堂書畫金石引》中,已經(jīng)表露無疑:
二十年來,中國學(xué)風(fēng)大交,知金石書畫者少,學(xué)金石書畫者更少。近來新人物,雜以西法,亦自命為藝術(shù)家,魚目混珠,以致中國原有之所謂藝,反晦而不明。中國之藝,以道為根據(jù),藝進於道,才算成藝。藝不進於道,便不成藝。此種識解,絕非新人物所能夢見。中國之藝重在學(xué)。學(xué)是要有明白之師承與刻苦之功力。所以中國之學(xué)又重在師。尊師即是尊道?!湃苏f士先德行而后文藝,又說先器識而后文藝??鬃诱f講游於藝,上面還有志於道、據(jù)於德、依於仁三層。
在《草堂之靈》中,類似文字在在皆是,而楊鈞本人的表述要雅飭整潔得多:
茍欲自立,仍在讀書,識出人群,文自驚眾,僅為詞客,亦復(fù)無聊。古人有言:“文以載道?!逼垷o其道,何必為文?王褒、班固、繼起雖難,苦學(xué)苦求,并非絕望。子長、子云,一去不返,誠為天與,不可力求。荀、孟、莊、墨之文,永與目月爭光矣!(《貴識》)
此言恰恰出自一位天資過人的藝術(shù)家筆下。楊鈞并非不知“天才”之于藝事的重要,例如他看過梁啟超書法之后就勸譚澤闿今后只寫文章莫寫字,其實書名不及乃兄譚延閩的譚澤閩天賦仍高出當(dāng)時眾人。楊鈞本人于書也算天縱之才(例如年僅十歲即有“夢碑”臨池之遇,并就此一生“作字用長鋒”),因此他同樣特重“中國之詩文字畫”確有“天性在先,習(xí)學(xué)在后”(《天責(zé)》)的特異之處,才會“余年十二,得見湘綺,遂知讀書之法,即拋名利之心,亦性使然,非強致也”(《僥幸》)。我這篇短文之所以關(guān)注“天才”如何茂郁的“文化土壤”,蓋為當(dāng)我們徒徒艷慕一個時代“清雅天成”,而厭惡另一個時代必然骯臟匝地的時候,實則需要深思熟慮的,正是這一“高識”的養(yǎng)成與獲得。天資之外,更關(guān)乎教育、制度、風(fēng)俗、整個社會的群策群力。本文立意如此笨拙,另個原因則為“天性”在先故而多言無益、“習(xí)學(xué)”在后因此十駕有功,讀者當(dāng)恕我“買櫝還珠”之謬也。而楊鈞本人,不僅六歲習(xí)字之后即筆不離手,其廣習(xí)北碑、遍臨漢隸用力之勤至于畢生所臨碑版多達五千余通。
《草堂之靈》中直接言及“學(xué)問之道”者,數(shù)目相當(dāng)可觀。例如:
學(xué)問之道,貴得名師。小道數(shù)載可成,中庸百年莫盡。(《斥小道》)
學(xué)問之道,固不可不博,然約字乃一生立足之地。約者,一以貫之之謂也,貫則為我有矣。(《訂例》)。
學(xué)問之道亦復(fù)如此,茍不得其道,雖窮年白首,仍立于門墻之外,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一得師友,即乘風(fēng)破浪,逍遙乎無垠之域。(《感葉》)
學(xué)問之道不可欺人,一經(jīng)識破。聲價全失。寧苦學(xué)而無成,勿騁異以自墮。凡自墮之由,多在名心,一發(fā)不收,自成騙術(shù)。故求學(xué)之人不可與時人爭勝負,不可向時人求美譽。高于時人乃極易事,其敝在驕矜;求當(dāng)時名亦極易事,其敝在降辱。(《橫掃》)
學(xué)問之道,如探大海,得鯨者夸其雄才,得珠者矜其細密。而有時得珠者恨不得鯨,得鯨者恨不得珠。又有時得珠者笑鯨之龐然,得鯨者笑珠之眇小。是非不定,價值之乖,則有恃乎同探海者之考其勞逸也。(《風(fēng)箏線》)
楊鈞清醒于自己處身的時代,因此書中時時流露“清邁自守、鼓動流俗、為末世楷?!?《張登壽傳》)的意思,他也因此做好了生前寂寞的準(zhǔn)備:
人之學(xué)問,只求為通人所敬,不懼為俗人所罵;人之藝術(shù),只求為行家所敬,不懼為外行所罵。
人之處世,要和光同塵,斷不可立異以駭俗。惟學(xué)問之道,則不可存一點客氣。因為學(xué)問是公的,不是私的。若學(xué)問也來客氣,則自己之人格損失極大??蜌饩褪鞘д?。失真就是虛偽。(《白心草堂書畫金石引》)
“不客氣”、“不失真”、“不虛偽”,蓋為“膽生於識,識生於學(xué)”才有的裁斷,“下一義而泰山不移”不是冒昧草率更不是無端武斷,而只能緣于“學(xué)一識”。楊鈞對“畫”有獨到的“價”之規(guī)定——這不是拍賣市場上的飄紅上榜,而是“立品”:“第一要筆筆數(shù)得清;第二要懸鋒直下、干干凈凈一筆;第三要無補筆;第四要無敗筆;第五要無亂筆;第六要無死墨;第七要無浮墨?!?《白心草堂書畫金石引》)
能做到如此筆下功力呈露,其中對人的心性學(xué)問的要求,已經(jīng)毋庸贅言。置于《草堂之靈》全書末尾的《風(fēng)箏線》一文,謂為作者自跋,又有何不可。我們就此得知“是書之名肇自己未”——己未即1919年、“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的一年。雖然楊鈞自況“此書之出,本出無心,撲滿積錢,愈聚愈富”,作者深心何嘗毫無寄托。
與同哥哥楊度、姐姐楊莊一起,楊鈞曾被東北大學(xué)教授劉樸著《清文學(xué)史》稱為“湘潭三楊,承湘綺之正統(tǒng)”之一人,雖然他謙退文章未成、只堪“偏安”。然而王間運生前即斷言這個弟子才是“吾黨之能開宗派者”。湘綺樓眼力過人老辣,“偏安”的楊鈞在《草堂之靈》中處處與已經(jīng)過世的業(yè)師“商榷”詩文的意味顯得非常明顯與強烈,恰如其分的尊敬之外,“余不守王”(《論七律》)的立場更為灼然:“余于此論,不甚謂然”(《說枚李》)、“余詩不受湘綺局縛,則可自信。亦由所學(xué)不盡從湘綺,故面目稍異也”(《記夸》)……這在強調(diào)尊師的楊鈞的具體“品價”中,體現(xiàn)的正是“學(xué)問之道”的“不能客氣”、務(wù)必求真。《草堂之靈》中還記載了如下耐人尋味的一則問答:
二十年前,吾姐(即楊莊)問湘綺曰“吾弟究竟如何?”湘綺答曰:“成名有余?!蔽峤阋愿?,余聞之大懼,遂發(fā)奮求學(xué),屏絕世務(wù)。十年以來,略有進境,惜湘綺去世,無人評定。所謂成名有余者,即自立不足之意也;自立不足,實堪大懼,此時之欲問湘綺者,能自立不爾。(《戒畏》)
這段話之后,楊鈞復(fù)感嘆“今之學(xué)子,完全畏難,不肯深入,世之所謂白話文、白話詩者,視為奇寶,日夜揣摩,又恐不如時人中之不堪者,學(xué)風(fēng)至此,殊堪哀痛。……故卓如(即梁啟超)弟子亦笑其師之無聊,學(xué)子畏難之心,彼輩亦實成之也”。可見楊鈞傳世幾番言論雖向往莊子杳渺無際之境,其旨趣卻相當(dāng)顯豁明白。而此種“不畏”毅力,寧是一般匠人可及?清末民初那代人中的佼佼者,哪怕是“少時即喜作書”、“十四歲即請(齊)白石刻一‘書法專宗唐以上’印”的楊鈞,他也同時更是“余少時有注經(jīng)之志,十六歲,已將《曲禮》注完。呈之湘綺,大受鼓勵”(《記注(禮)》)的準(zhǔn)學(xué)者,因此才有“書畫皆忌甜熟,不讀書謂之俗根,甜熟謂之俗跡。去根雖為至要,去跡亦所宜求。求之無他,生而已亦”(《寫造像》)的鮮明立場與追求。
出現(xiàn)在《草堂之靈》中的楊度,寥寥只有數(shù)筆,記載亦均為楊度于藝事文苑之“精透”點評,楊鈞對這位“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的伯兄始終顯得十分尊重。借助《楊度日記》中的資料,我們倒是了解到,許多出現(xiàn)于楊鈞生命早期的困惑,例如孟郊之詩風(fēng)是否可學(xué),其實一直縈繞在他心頭,直到他獲得一種較為滿意的答案為止。乃至《春江花月夜》這樣具體的話題也在楊度己亥(1899)日記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楊鈞筆下,這一記憶則是“余少時讀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羨而妒之,欲再作一篇,與之競秀,二十余年不敢下筆”——楊鈞日后“獨居草堂,忽然興發(fā)”、“若寐若醒之時,神機頓觸”,終于寫成兩句讓詩友恨不能“殺人奪詩”的好句:“隔水隔花非隔夜,分身分地不分光。”而出現(xiàn)在《楊度日記》中的楊鈞(“重弟”),或因年歲太小(十五、六歲),基本還像是個不太懂事的大孩子,遠不如楊度筆下的楊莊那樣光彩照人、咄咄逼人。然饒是如此,小弟“天性”特異之處還是驚鴻即可驚世:“九日陰。足創(chuàng)未能登高,與家人言母勞竟日,又時憂貧,傷哉貧也,生無以養(yǎng),感慨流涕,妻、妹皆泣,重子獨否?!?br/> 這是發(fā)生在丁酉年(1897)重陽節(jié)的一幕。重子即楊鈞。年方二八的楊鈞對于“憂貧”的淡然,自然不能釋讀為薄幸,他對于富貴名利的超逸一以貫之于他的生命,此點歷歷見于日后門人對其日常生活的追憶。而身為必須支撐門戶的略顯沒落的“將門”長子,在那個時代,楊度的“熱衷”在其自有“天性”之后,或者還得考慮社會壓力的種種影響方才公允?然楊度的“太孤高”、“好大言”、逐“(縱橫)術(shù)”拙“守”,例如他在日記中對時人的貶抑明顯多于賞識,或為其師王閩運所謂“有近名之心”,明顯還是異于乃弟。例如《楊度日記》戊戌(1898)歲末,他就悲愴“人生幾何,而修名未立。當(dāng)此歲暮,離憂生焉。未至中年,已感哀樂”;庚子(1900)日記中更因母親怒責(zé)其炎暑輟課而“悲竦”不已:“修名不立,無以為子。日暮步游,出門里許,至漢橋邊,山煙向暮,寒水待月,忽覺滿目蒼涼,欲作窮途之哭。人以為我為曠達,不知直以眼淚洗面,士不得志,豈不悲哉!歸來閉門向月孤吟,久不能寐。”(七月八日)
王閩運對于自己視若“神童”的弟子楊度,其實相當(dāng)了解,無論“詩文固未可以任意為之”(《楊度日記》己亥年正月二日)的暗中譏彈、還是“心志太大,但防頹廢”(日記同年正月十九日)的耳提面命,無一不正對楊度的癥結(jié)要害、甚至準(zhǔn)確預(yù)見了楊度的未來。而同樣的問題在楊鈞那里卻已經(jīng)不成其為問題,抑或因為《草堂之靈》的成書后于《楊度日記》二十載?“夫成不成,學(xué)也;遇不遇,時也。成而不遇,亦復(fù)尋常??鬃由杏懈『V?,后生偏侈顧廬之望。不成而遇,更非所宜,無進取之心,長僥幸之遇”(《斥怪僻》)。
有此“高識”,楊鈞的精神世界無法不清潔尊貴。而楊鈞的淡泊高遠,與其說得益于莊子的超邁,不如說他更恪守了儒門的底限,直接證據(jù)就是門生弟子述楊鈞的學(xué)字程序:“由至拙以達於至靈,由至潔以達於至毛,由至強以達於至純,由至黠以達於至婉,由至整以達於至變。”
這種“修行”細密與必要、沉重與輕盈,只有一步一個腳印的過來人才說得出。
由于王閻運本人學(xué)術(shù)理路的影響,“莊學(xué)”對于王門后學(xué)的影響均根深蒂固,所謂“人世細推莊老學(xué),通經(jīng)勤讀鄭毛箋”(楊鈞《擬建王湘綺先生專祠凄然成韻》),包括歷來被視為過分熱絡(luò)、至有“孝子貪官”之嫌的楊度。這一點在早年《楊度日記》中也留下了痕跡。至于楊鈞,《革堂之靈》“序”中他賦予自己的描摹,正是莊子文中常見的“形毀神全”之人:
有人焉,其目也昏,其耳也聾,其手也攣,其足也跛。驟而視之,似未具于人形者。世人嗤之,不以為類。雖然,目不見泰山,而察乎秋毫;耳不聞雷霆,而驚乎蟻斗;手不借匕箸,而吞乎云霞;足不出戶庭,而游乎無垠之域。
他甚至認為能與自己“徘徊而逍遙”的,“惟老子之牛,仲尼之麒麟,莊周之蝶,賈生之鵬,而釋迦之缽、達摩之蘆、王喬之履,張華之劍,亦錯雜其問”。至于“白心草堂”齋號本身,掌故即出《莊子·天下》:“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yǎng),畢足而止,以此白心。”
在《天下》篇中,這一“見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戰(zhàn)。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的價值抉擇屬于“宋鈃、尹文”之徒。楊鈞則在《紀(jì)<草堂圖)》中進一步清晰化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余一生所持,即此數(shù)語(即《天下》篇中數(shù)語)。似楊而實墨,師孔而由莊。不為螢光以自明,希同日月之共照。誨人雖難不倦,啟憤或可盡心。故惠子謂宋鈃、尹文為人太多,自為太少。而世人謂余僻傲,反其旨矣。
閱讀中國讀書人的心思,一定要體味那些貌似冷淡、激憤背后的溫?zé)崤c承負。據(jù)說,楊鈞年甫十二,即抱定此種學(xué)派為其一生立腳處、決不移易(《白心草堂書畫金石引》)。
《楊度日記》中曾清晰記載自己1898年進京會考時師尊“寄言囑余在京多往來少議論”、“事無可為,徒以獲罪”(戊戌閏三月二十三)。這件著名掌故在楊鈞的記憶中,則發(fā)生在“張之洞、袁世凱招余伯兄皙子出山”之時,楊度“詢湘綺以人世法”,王閩運的六字真言就是:“多見客,少說話?!辈⑶覘钼x還發(fā)現(xiàn)王老師盡管立論如此,自己待人接物仍然“口若懸河”……當(dāng)然我們不能輕易懷疑湘潭大儒沒有“知行合一”。弟子同樣厚道地猜度老師的心思:“始知少說話者,乃少作有邊際之言,勿太切利害,即明哲保身之說,非枯坐如木偶也?!?《王誡》)楊度郁郁歿后,楊鈞追挽伯兄,道是:
出處昔殊途,畫稿詩篇,共全晚節(jié);
功言兩未就,人間地下,同愧師承。
“太上不朽”之“立”,似乎無關(guān)莊學(xué);“出處”大節(jié)則指楊度在袁氏當(dāng)國春風(fēng)得意時曾招邀老弟北上入仕、卻為楊鈞拒絕;“虎禪師”暮年落魄滬上,不僅做杜月笙的門客,同樣亦要鬻賣書畫為生。更深層的意旨,當(dāng)然還涵蓋了楊度在王闿運去世后為師尊撰寫的挽聯(lián):
曠古圣賢才,能以逍遙通世法;
平生帝王學(xué),只今顛沛愧師承。
茫無涯際、汗漫無極的“莊子文”是否只是一部“明哲保身”的“行為指南”,的確是后世我人還得必須直面的沉重與痛苦、而非遁世逍遙的輕佻與漠然。毋庸置疑的卻是,“莊子文”在中國歷史上、尤其亂世交割之際,的確曾經(jīng)承荷了歷代文人書生逍遙遁世的一葉輕舟。此文涉及的楊氏兄弟,盡管心性清濁或涇渭分明,其假莊禪某種解讀而試圖解脫于此世的渾濁污穢之外的取徑,卻相當(dāng)一致——想當(dāng)“帝王師”的楊度畢竟以“虎禪師”的身份了己余生。楊鈞更直接有《樂隱》一文:
孔子雖有從眾之言,仍不免乘桴之愿;老子闡和同之論,終有函谷之行。始知入世本達士之所難能,逍遙誠守身之要義。余有詩云:“非為避塵紛,世士不我接?!奔炔晃医?,茍合更難。西人有言,“惡貨幣驅(qū)逐良貨幣”,斯世之所以有隱士也。以此為例,精當(dāng)絕倫。離群索居,豈士之初志耶?亦不得已也。
惟其如此“逍遙”而又“守身”,才有了“畫學(xué)亦關(guān)氣數(shù),有自然之勢,無強合之機”、“軟骨滑膚,悅?cè)藛饰?,殊非大雅之所為,抑即書畫之末運”(《論畫》)的宏論?!墩f憂疾》字面看來似乎就是“余將以問于莊周”之文:
志士必憂時,名士必疾俗。志士喜自用,故憂時;名士不合群,故疾俗。余謂舉天下皆憂時之士,其時必更可憂;舉天下皆疾俗之人,其俗必更可疾。此言雖有至理,但不可使蘇秦、張儀輩及六朝人聞之。今則可憂之人,反而憂時;可疾之人,反而疾俗。又有為時所憂者,而其人不憂;為疾所疾者,而其人不疾。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終不得其是非之所在。
然此類略顯含沙射影的文字,須與“君子立言。不可不慎”、“人既不能獨處,當(dāng)求所以樂群”(《斥怪癖》)、“所謂人材者,必能排泥沙沖濁浪以直下,濟人解難,撥亂世而反諸正”(《贈曾君序》)聯(lián)袂讀之,方能解得作者真意。至于作者終于也有正面立論的《認真》一文:
王湘綺先生在國史館時,或問之曰:“中興人物,先生皆及見之;今之人材,何如曩日?收拾時局,有其人否?”湘綺答曰:“彼時人物,事無大小,皆肯認真;今之人物,聰明過之,認真二字,則非所有。收拾時局,未之敢信。”當(dāng)時以為名言。
楊鈞此處卻于“認真”二字進行了更為精審的發(fā)揮:
余謂湘綺之言,尚有可議之處。事之成敗,固在認真,中興之時,國家統(tǒng)一,立身有所,勛業(yè)有名,大成小成,均能獲益。國變之后,局勢全非,忠節(jié)二字,完全無著,出力不知為誰,舍生尤為白死,加以事勢瞬息變遷,朝殺敵人,夕就斧鉞,晨享富貴,晚作窮民,即欲認真,無真可認,雖諸葛復(fù)生,亦無良法,而況不如諸葛乎?
凡真之所在,即信仰之所在。茍無信仰,章法必亂,此一定之理,雖圣人不能非之。今之所以愈鬧愈亂者,日喪其所信仰故也。
況且“今之顛倒錯亂,不僅政令,詩文字畫亦達謬妄之極端,世所流行,皆須艷慕。詩文字畫,本中國美術(shù),今人為之,變成惡術(shù)矣!”(《記變》)這點心得,于作者具體論書之時,其實最為精到:“隸書多圓筆,不從方筆人手,必多裹毫?!吮?《孔羨》)之難學(xué)在筆筆結(jié)實,不能容絲毫客氣。其空處全在實處,愈實反愈空,非寢饋十年,不能領(lǐng)略。”(《跋<孔羨>臨本》)
“氣生于健,韻生于潔,能健能潔,自有氣韻”,能“領(lǐng)略”到此,方堪與談莊子之文。一個人聰明剔透到了極致,例如看透世人“邪魔外道”,之后還能再次“和光同塵”、忍心濟世,方成就了更上層樓的慈悲。清末民初,這似乎不涉塵埃的書畫作手,卻與熊希齡(秉三)、譚延閩(組庵)之類政壇名流保持親密的聯(lián)系,作為“在籍紳士”為鄉(xiāng)邦百姓的安寧生計做著力所能及的奉獻。上世紀(jì)二十年代末之湖南農(nóng)民運動,楊鈞曾與葉德輝一同被捕,后者因德性過劣而被槍殺,楊鈞則只拘禁半夜而獲釋,據(jù)說農(nóng)協(xié)會中觀者如堵亦皆能譽楊為善人、為爽直君子。楊雖自認為“安貧樂道之人,自可免人猜忌”,卻未免調(diào)侃或慨嘆此夜“所見甚多,不必再讀《水滸傳》矣”:“余嘗謂不恐不怖,由于不貪、不嗔、不癡。余之處世,不僅不貪、不嗔、不癡,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著塵?!擞嗔⑸淼昧μ幰?。”(《記厄》)
由來有自的中國禪宗何嘗竟是美學(xué)、或者只是美學(xué)。禪宗原本是佛門扎扎實實修身養(yǎng)性的在體功夫,要在落實于一言一行、一粥一飯?zhí)帲骸笆廊四课遥匀沼诡B,競得隱居,悠然自在,徒以名利二字,完全讓人,而言行范圍,又以立身行道四字有著為止,決不仇及個人?!?《僥幸》)
這點和厚隱忍,也直接體現(xiàn)在了楊鈞似乎并不如意的家庭生活中——如此玲瓏一個妙人,后人嘗謂其“長年獨居,以讀書、書畫、治藝、鑒藏、著述自娛”。楊鈞自己并不諱言此事:
余繼室道昭,為尹和白先生之中女,草蟲花卉,能承家學(xué),得力于宋元人者深,惲冰不及也。惟性情乖悍,不宜室家,使我半生日居苦海,不為容甫,終作孝標(biāo),境之慘也。幸其畫法可以傳世,美長惡短,余亦慰焉。
惲冰是清初大畫家惲南田的后人,女性而善畫。容甫即清代揚州學(xué)者汪中(字容甫),孝標(biāo)即南朝齊梁學(xué)者劉峻(字孝標(biāo)),兩位都是青史留名的“懼內(nèi)”高人。宣統(tǒng)元年,道昭之父尹和白,曾教曾國藩季女曾紀(jì)芬(嫁與衡陽聶緝規(guī))諸女作畫,亦曾在曾氏幕府作客,據(jù)說乃是“湘中能照像之第一人”(參閱《崇德老人自訂年譜》)。
饒是夫妻如此不睦,依然能夠稱賞其畫藝,楊鈞的胸次不言而諭——然而就是這么個厚人、妙人、高人,他竟然能為“廢經(jīng)毀孔提倡邪說”而“請誅蔡元培”。
遠在武漢時任國民黨高官的譚延闿,1927年得知暢鈞與葉德輝皆為農(nóng)民協(xié)會捕去,其一時反應(yīng)是“仰天長嘆,默然不語”。
此文交稿前夜,我到底不甘,專程又去文津館覓得《白心草堂金石書畫》(影印本)并《白心草堂詩》終于見到這久違的高人兩幀照像,那個瞬間在毫無意外中我依然大吃一驚:那個暮年老者有一張極為潔凈的“清道人”的臉,卻光彩照人奪目——更為難得的是,他老得很美,他毋庸置疑一直在踐履“藝進於道”、他的年老美于他的年少。李苕村說他“生平最惡顏色,所作各品均水墨寫成,概未著色”,良有以也。而他的字,分書居多,寫碑的影響很重,直起直落,滿人滿出,果然筆筆結(jié)實,果然甚有儒意,果然正如其自評其書“寓狡捷於規(guī)矩嚴肅之中,納強悍於雍穆安詳之內(nèi)”。奇異的是,我發(fā)現(xiàn)自己更喜歡他的印章與“乙丑春季”始學(xué)的小畫,以為更得天然之趣——或亦正如其自況:“決不敢矯揉造作,玩世不恭”,浩浩蕩蕩,不媚俗人?
耐人尋味的是,楊鈞本人對于晚清大書家李瑞清、曾髯農(nóng)二人的斷制,均為“畫高于字”:此中秘密,實為字中果有圣道,非筆下有神、腕底見鬼所能封頂矣。
為他的詩集題簽的,外封是“虎禪師”楊度,內(nèi)封是“康圣人”有為,珠連璧合、交相輝映,宛若清末民初社會與政治表里陰陽的一張縮影、一種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