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友,崔躍生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論領導行為的本質及其道德性
張俊友,崔躍生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領導行為與管理行為有本質的區(qū)別。領導是領導者與追隨者相互影響,實現(xiàn)共同愿景的過程。領導行為既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不道德的,判斷領導行為的道德性,應當從過程與內容兩個方面進行。
領導行為;領導本質;道德性
管理科學的誕生已有一百多年,自管理科學誕生起,管理與領導①在漢語中,領導既可以指領導者,也可以指領導行為。本文中的領導均指領導行為。問題一直是引人關注的研究課題。但至今人們對管理與領導的基本定義未達成共識,據一項文獻調查報道,單關于領導的定義就有三百五十多種。[1]并且人們對兩者的外延與內涵的認識差異很大:吳秀娟認為管理是一種比領導更為廣泛的概念,而領導只是組織中最高層次的管理。蕭宗六認為領導和管理是近義詞,意義相近,二者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領導中有管理,管理中有領導。托姆林森(Harry Tomlinson)則認為領導與戰(zhàn)略性問題有關,而管理則與技術性問題有關。而一些領導科學研究者則認為領導是更大的范疇,管理只是領導中的固有內容。正因為如此,“管理”與“領導”兩個詞的使用相當混亂,甚至存在錯誤使用的現(xiàn)象,如伯恩斯(J.M.Burns)就把領導分為“交易式領導”與“轉化式領導”,[2]其實,“交易式領導”本身就不是領導,其實質應該是屬于管理的范疇。
近年來,理論界有一種流行的認識與做法,那就是貶低管理,而褒揚領導。如有許多人把領導理解為好的管理:一個管理者是使事情正確,而一個領導者則做正確的事。好像所有的管理都是有問題的,而所有的領導都是正確的。正是在這種認識作用下,有人提出“我們要領導,不要管理”。實際上領導與管理的概念都是中性的。它們都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不道德的。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既需要好的領導,也需要好的管理,好的領導與好的管理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在功能上也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因此,筆者擬首先探討領導行為的本質,以使人們能夠輕而易舉地區(qū)分出哪些行為屬于領導行為,哪些行為屬于管理行為或其他行為。其次,分析一下領導行為與道德的關系,并得出判斷領導行為是否道德的基本標準。
以領導為主題的研究大量出現(xiàn)于20世紀初期,在這段時間,研究者與實踐者們致力于對領導的本質做出分析和定義,現(xiàn)在,幾乎是有多少個研究者就有多少個對領導的不同定義。在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已超過了三千多項。不過,這些定義也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因而可以對它們做一個粗略的分類。下面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概念:[2]
領導就是“影響團隊活動的過程……”;領導就是“對方向、過程、行為和觀念的影響和引導”;領導就是“有效的影響”;領導就是“建立緊密團結和目標定向的團隊”;領導就是“引導他人升華自我的利益,把組織的目標作為自己的目標”;領導就是“引導他人把自己的利益擺到次要地位,追求與整個組織福利有關的共同目標”。
以上概念既存在分歧,也有共同之處。但每個概念都不能把領導行為與非領導行為區(qū)分開來。筆者認為唯有羅斯特(Joseph C.Rost)對領導的定義能給我們一個清晰的邊界,使我們能在眾多的行為中區(qū)分出哪些行為屬于領導行為,哪些行為不屬于領導行為。筆者在總結羅斯特關于領導定義的基礎上,認為領導是領導者與追隨者相互影響,以實現(xiàn)共同愿景的過程。這個定義中包含了領導行為存在或發(fā)生需要具備的四個基本因素。
領導是一個雙向確定的活動。雖然領導者是促使追隨者奔向共同目標的鼓動者,但他是無力拋開追隨者單獨行動的。事實上,成功的領導者對追隨者的需要程度遠高于追隨者對領導者的需要程度。雖然領導者是中心,并且往往是領導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追隨者也是重要并且必要的。所有的領導工作都是領導者與追隨者相互作用來完成的,“合作”一詞可能更準確地反映了領導過程。
領導是一種特殊的影響力,它是以被領導者的自愿追隨和服從為前提的。正如卡茨(Kats)和卡恩(Kahn)所闡釋的那樣:所謂領導就是“在機械地服從組織的常規(guī)指令之外所施加的影響力。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非權力(非職務)性影響力。它是與權力(職務)性影響力相對應的。所謂權力性影響力,是指由外界賦予某種職務而具有的影響力,它具有法定性、既成性、強制性,能夠使組織成員產生服從感或敬畏感。一個人只要在某個組織中擔任某個職位,就可以獲得與這個職位相應的權力影響。所謂非權力性影響力,不是由外界賦予某種職務而產生的影響力,而是由領導者自身的素質產生的自然性影響力。它主要是由領導者的品德、才能、學識、行為及情感等因素構成,不帶有強制性,它是建立在被領導者對領導者崇敬和信服的基礎上而產生的一種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領導行為的產生不是職務性影響力發(fā)生作用的結果,而是非職務性影響力在起作用。
領導的目標是為了產生變革。這種變革可以是人們生活的、態(tài)度的、價值觀的、群體的、組織的、社會的、文化的等多方面,它是領導者與追隨者有意識地追求的、實質性的、有利于各方的變革。變革的路徑一般是:首先為組織確立發(fā)展方向和前進目標,并制定進行變革的戰(zhàn)略;其次是動員和聯(lián)合追隨者,以形成聯(lián)盟,對遠景目標形成共識并投身于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三是通過激勵和鼓舞,調動追隨者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熱情,戰(zhàn)勝各種障礙從而實現(xiàn)變革。當然,是否真正實現(xiàn)了變革并不影響領導行為的存在。
共同愿景的英文原文是share vision,本意是共同分享的愿望的景象。這里是指共同接受和認同的意愿和愿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意愿或愿望,而且這些意愿或愿望未必一致。而領導行為產生的前提之一是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形成共同的愿景。共同愿景能夠淡化人與人之間的個人利益沖突,使全體成員緊密地聯(lián)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股巨大的凝聚力。
一個概念只有在比較中才能被很好地把握。比較作為人類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廣泛用于人類的日常生活,運用于人類認識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和人類本身的各個科學領域。因此,我們可以用比較的方法,給管理下個定義:管理是由至少一個管理者與一個下級組成的,通過職權分工協(xié)作,生產與出售某種商品或服務,實現(xiàn)利潤的過程。這個定義中包含了四個基本要素:①由至少一個管理者與一個下級組成;②職務影響力下的分工與協(xié)作;③目標是生產與銷售產品與服務;④功能是實現(xiàn)利潤,滿足管理者與下級的需要。
顯然,領導與管理截然不同(如下表顯示),它們都是完整的行為體系,而不是屬于對方的一個部分。那些認為管理是領導行為執(zhí)行過程中的一個部分的人,忽略了一個事實,即領導行為本身有自己的執(zhí)行過程,那就是組織追隨者奔向一個新的發(fā)展方向并激勵追隨者去實現(xiàn)目標。同樣,那些認為領導是管理的執(zhí)行過程中的一部分(激勵部分)的人,忽略了領導過程中確定發(fā)展方向的特性。
項 目屬 性領導 管理組成 領導者與追隨者 管理者與下屬關系 相互影響關系(非職位影響力) 職位權力關系(協(xié)作與分工)目標 有意識的變革 生產與銷售產品與服務功能 實現(xiàn)共同的愿景 實現(xiàn)利潤、滿足需要
如果說管理的本質是通過職權關系,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xié)調、控制生產與銷售某種產品或服務、實現(xiàn)利潤的過程。那么,領導的本質是領導者與追隨者相互影響、實現(xiàn)變革的過程??梢?,領導與管理屬于不同的范疇,絕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從以上對領導與管理的定義可以看出,管理和領導都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可以是卓越的,也可以是平庸的;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不道德的。但無論管理,還是領導其本質屬性都是中性的。好的、卓越的、道德的管理是管理,而壞的、平庸的、不道德的管理依然是管理;好的、卓越的、道德的領導是領導,而壞的、平庸的、不道德的領導依然是領導。無論如何,管理的品質特點不能使管理變?yōu)轭I導,而領導的品質特點也不能使領導變?yōu)楣芾?。可見,并非好的管理就是領導,而領導本身也并非都是道德的。既然如此,我們如何判斷具體的領導行為是否道德呢?
領導是領導者與追隨者相互影響,以實現(xiàn)共同愿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領導者與追隨者的變化都是自愿的,所有禁止人們選擇的行為,所有對人們的自主性產生損害的行為都不是領導行為所具有的特征。只有在非強制性說服的過程中,才能產生所謂的領導行為。但問題是,人們對所謂的非強制性的理解有著很大的差異。對于某種行為,甲認為是非強制性的,乙卻認為是強制性的。因此,我們只能給出極端強制性的例子,像身體上的限制、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命令——服從關系、基于職務權力而運用的獎勵與懲罰等所主導的行為都屬于強制性的行為,不屬于領導行為。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領導行為過程都是道德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有時領導者行為雖不是強制性的,但如果領導者的個人權威使其占絕對優(yōu)勢地影響追隨者,就產生了領導過程的不道德問題。因為在領導者的巨大權威壓力之下,如果追隨者不按領導者的意圖行事,其心理上就可能產生恐懼與不安,實際上相當于領導者給追隨者施加了心理上的恫嚇。
但問題是何謂占絕對優(yōu)勢地影響呢?由于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感受不同,因此,對其進行量化是困難的。羅斯特(Joseph C.Rost)給出了我們一個判斷領導行為過程是否道德的檢驗標準,那就是在領導過程中領導者與追隨者是否自由與公平。所謂自由就是自愿的意思,就是領導者與追隨者可以自由地加入和退出這一組織;所謂公平就是指如果領導者與追隨者交換一下角色,他們仍能達成沒交換角色前的愿景、都仍然追求相同的變革。如果這樣,那就是領導過程道德,否則此領導過程就是不道德的。
管理是為了維持秩序,使組織正常運轉,而領導則是為了帶來變革。但有時是越變越好,有時則不然。那么,到底怎樣的變革是屬于好的變革呢?這就涉及到對變革的價值判斷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學給我們很重要的啟發(fā),它認為:在階級社會里,道德具有階級性,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道德,但由于各個階級、國家、民族往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歷史背景,因而在歷史上不斷變化的道德規(guī)范中有同一的東西,這就構成了以道德規(guī)范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規(guī)律。
當然,對有些變革,由于人們的認識與信仰不一樣,可能在價值判斷上存在著爭議,而這些爭議將持續(xù)下去。比如就婦女墮胎來講,一些領導與追隨者認為墮胎是婦女自身的權力,堅決支持婦女自由墮胎的政策,而另一些領導與其追隨者卻堅持胎兒有出生的權利,認為墮胎就是對胎兒的謀殺,堅決反對婦女自由墮胎的政策;就AIDS泛濫的治理措施來講,一些領導及其追隨者主張在性交中采用安全套來防治,而另一些領導及其追隨者們則主張通過禁止婚外性關系達到防治的目的;而就教育中的“擇?!眮碇v,新自由主義者們積極發(fā)起與“擇?!庇嘘P的“特許學?!?、“教育券”等運動,而保守主義則反對“擇校”,認為“擇校”只能導致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綜上可見,領導行為亦有好壞之分,判斷某種領導行為是否道德,應從過程(程序)與內容(實體)兩個維度進行。也就是說,所有的領導行為都可劃歸為以下四種類型(如下圖)。
當然,我們追求的領導應是位于第一象限的,即過程具有道德性,內容也具有道德性。
[1]Warren Bennis ,Burt Nanus.Leaders: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M].New York:Harper& Row,1985:54.
[2]馮大鳴.溝通與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領銜學者世紀匯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9-85.
[3]J.M.Burns.Leadership[M].New York:Harper& Row,1978:15.
[4]Fred C.Lunenburg& Allan C.Ornstein.教育管理學理論與實踐[M].孫志軍,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98.
A Talk on the Essence of Leadership and Its Morality
ZHANG Jun-you,CUI Yue-she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Leadership is different from management in essence,for leadership is a process by which the leader and his/her followers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achieve their mutual purposes.As leadership can be either ethical or unethical,its morality should be judged in terms of its process and content.
the act of leadership;the essence of leadership;morality
C933
A
1674-5310(2012)-01-0034-04
2011-09-23
張俊友(1970-),男,山西新絳人,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崔躍生(1958-),男,河北邢臺人,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從事研究生教學與管理工作。
(責任編輯:田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