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維政 馮美霑 高生
(1 江西省遂川縣中醫(yī)院 遂川343900;2 江西省遂川縣巾石鄉(xiāng)中心衛(wèi)生院 遂川343900;3 江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南昌330006)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癥狀多不明顯,隱匿性強,病人知悉患病后多伴有情緒異常,依從性差,迷信偏方草藥,治療極不正規(guī)。中醫(yī)藥治療及西藥抗病毒治療均為目前有效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 年3 月~2011 年5 月我院門診80 例無明顯癥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E 抗原陽性)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40 例,診斷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1]。兩組患者肝功能ALT、AST 輕中度升高,HBsAg 陽性,HBeAg 陽性,或伴有TBIL 輕度升高,HBV-DNA 陽性,但無顯性黃疸,無乏力、食欲減退、口苦厭油、肝區(qū)不適、睡眠及大便異常等,自覺無不適。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口服拉米夫定片(賀普?。?.1 g/次,1 次/d;葡醛內酯片(0.1 g/粒)3 粒/次,3 次/d;維生素C 片0.1 g/次,3 次/d;兩組均不使用甘草制劑、垂盆草、五味子等降酶藥物。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逍遙散加茵陳蒿、薏苡仁、丹參等為主方以煮散劑形式口服治療(主方劑量:柴胡4 g、白芍6 g、當歸3 g、茵陳蒿6 g、茯苓5 g、炒白術5 g、薏苡仁10 g、丹參5 g、炙甘草2 g),若舌象脈象見濕熱、黃疸偏重的加大茯苓、薏苡仁、茵陳蒿份量或加用虎杖、郁金等;濕熱不明顯的加大白術、柴胡份量;肝腎陰虛明顯者加用麥冬;氣滯加用陳皮、香附、砂仁等。我院中藥房將中藥干燥后研成粗粉混合,放置密閉容器中保存,囑患者每天煎煮散劑,煮沸后保溫3~5 min 即可,每次制成150 mL 左右中藥液,口服,2 次/d。觀察療程30 d。
煮散劑要注意以下幾點:(1)加工散劑時不能太細,太細煎煮時易粘成團,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2)散劑應充分混合后密閉保存;(3)加工散劑前最好在強陽光下曬干,這樣不易霉變,如遇陰雨天可用家用取曖器烘干后再加工;(4)煎煮時如沒有布袋可用普通過濾網加紗布后過濾。
1.3 觀察項目 治療前后檢查患者的肝功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由我院化驗室生化儀檢測),比較其中ALT、AST、TBIL 項目;計算每組治療后ALT 恢復正常比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13.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ALT、AST、TBIL 均有下降,治療組在治療前后差異有顯著意義(P <0.05),而對照組無顯著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肝功能對比 (±S)
表1 治療前后肝功能對比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ALT(U/L)TBIL(μmol/L)AST(U/L)治療前129.36±14.1235.32±6.2398.35±2.42治療組 治療后58.35±8.43*19.26±5.76*52.25±2.83*治療前113.29±10.9534.52±6.85102.12±13.63對照組 治療后82.35±9.7229.26±4.6392.72±12.38
2.2 肝功能ALT 恢復正常率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ALT 恢復正常共27 例,占67.5%,而對照組僅為14例,占35.0%,兩組比較有顯著意義(P <0.05)。
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疏肝解郁、健脾和營,專治肝郁血虛,肝脾不和;逍遙散加茵陳蒿、薏苡仁、丹參等可增加健脾化濕、清熱退黃之功。《金匱要略》首篇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备尾嵠橹刂兄?,脾實而肝病不易傳變。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醫(yī)辨證多認為濕熱中阻、肝郁脾虛、肝腎陰虧、瘀血阻絡、脾腎陽虛等,治療上以清熱利濕為主,兼以養(yǎng)肝、健脾等方法,而無明顯癥狀的慢性乙肝只能根據舌象、脈象等來辨證,臨床多見肝郁脾虛兼有濕熱和肝膽濕熱兩型,但濕熱多偏輕,肝腎陰虛等型占少數,如按常規(guī)清熱利濕為主的方藥治療反容易出現(xiàn)脾胃損傷而出現(xiàn)大便稀、納差、上腹痞滿等癥狀[2]。臨床上治療慢性乙肝中成藥以清熱利濕為主,療效也各不同,不能根據每個病人辨證論治;而湯劑使用不便,患者依從性較差;中藥煮散劑保留了湯劑辨證論治的特點,有效成分更易溶出,煎煮時間少,使用的中藥量僅為常用量的三分之一,費用也可減少,患者的依從性大大增加,適合長期服用[3~4]。我院采用逍遙散加茵陳蒿、薏苡仁、丹參等以煮散劑形式治療,根據患者舌脈象,辨清肝脾虛實及濕熱、寒濕的偏盛適當調整,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1]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01,11(1):59-63
[2]高生,蘆冬蘭,廖維政.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30 例[J].江西中醫(yī)藥,2004,35(8):41-42
[3]廖維政,曾義生.自擬中藥煮散劑治療肝硬化腹水的臨床觀察[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10(3):432
[4]穆蘭澄,曹京梅,牟繼征,等.中藥煮散與自動煎藥機煎煮液的煎出率比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