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 鄧國泉 伍婷 何嵐 胡金家
(1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yī)院臨床藥學室 宜春336000;2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解剖學教研室 上海200025)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為院內(nèi)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具有多藥耐藥特征,感染病死率極高,臨床將其所導致的感染與乙型肝炎、艾滋病一起稱為當今世界三大感染性疾病,其導致的全身性嚴重感染病死率≥50.0%,已引起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發(fā)達國家的高度重視[2],深入尋找更安全、經(jīng)濟和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對抗MRSA 肺部感染具有重大意義。萬古霉素是治療MRSA 感染的首選藥物[3],萬古霉素的毒副作用大,可導致嚴重的耳毒性和腎毒性,因此臨床應用受到局限。體外實驗證明:萬古霉素在與磷霉素聯(lián)合應用后,可降低其單用對MRSA 的防耐藥突變濃度,縮小耐藥突變選擇窗,防止耐藥突變菌的產(chǎn)生,其抗菌作用顯著提高,呈現(xiàn)出協(xié)同或相加作用[4]。因此我們選用磷霉素與萬古霉素聯(lián)用作為治療組與萬古霉素單用對照組相比較,比較兩者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1 臨床資料 2007 年1 月~2011 年12 月本院收治18~60 歲MRSA 肺部感染病人,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雙肺干、濕性羅音,痰液增多,血象增高等臨床表現(xiàn),所選病例3 次痰培養(yǎng)均為MRSA 單純感染,取痰過程由專業(yè)護理人員按規(guī)范操作完成。病例排除標準:(1)有磷霉素或萬古霉素過敏史者;(2)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者。50 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7 例,聯(lián)用萬古霉素和磷霉素,男15例,女12 例;對照組23 例,單用萬古霉素,男12例,女11 例。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比例、中性粒細胞數(shù)及疾病狀態(tài)上差異均無顯著性(P >0.05)。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在發(fā)現(xiàn)感染的當天或者第2 天開始抗菌治療。治療組聯(lián)合應用磷霉素和萬古霉素,磷霉素8 g/d,分2 次靜滴;萬古霉素1 g/d,分2 次靜滴,靜滴時間>1 h。對照組單獨使用萬古霉素2 g/d,分2 次靜滴,靜滴時間>1 h。兩組患者的療程取決于感染的程度,為5~10 d。
1.3 臨床療效標準 根據(jù)衛(wèi)生部藥政管理局1993年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療效分為以下4 級:痊愈:癥狀、體征、實驗室及病原學檢查均恢復正常;顯效:病情明顯好轉(zhuǎn),但上述4 項中有l(wèi) 項未完全恢復;進步:用藥后,病情有所好轉(zhuǎn),但不明顯;無效:用藥72 h 后無明顯進步或加重。依痊愈和顯效計算有效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12.0 統(tǒng)計包處理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分析,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總有效率88.9%,無1 例惡化及死亡;對照組總有效率82.6%:兩組經(jīng)χ2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 >0.05),具體見表1。治療組平均2.5 d 顯效,對照組平均3.5 d 顯效,治療組顯效時間較對照組有降低趨勢。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用藥后皮膚發(fā)紅0 例,皮疹0 例,煩躁0 例;對照組皮膚發(fā)紅2 例,輕度皮疹1例,煩躁1 例,予抗過敏治療后好轉(zhuǎn),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4%。治療組較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下降。
2.3 治療前后腎功能檢測指標變化 見表2。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檢測指標變化 (±S)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檢測指標變化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血肌酐(μmol/L)血尿素氮(μmol/L) 肌酐清除率(mL/min)時間對照組治療組 對照組 治療組 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前 118.0±8.3 116.1±7.3 8.6±0.8 8.6±0.6 93.3±4.698.6±3.1治療5d 143.3±7.3* 91.6±5.8# 11.8±0.8* 7.7±0.63#70.7±4.8* 96.4±3.2#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革蘭陽性球菌種主要致病菌之一,自1961 年英國首次報道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后,MRSA 成為革蘭陽性球菌的主要變遷菌之一[5],已占金黃色葡萄球菌的20%~61%。MRSA 因其對抗生素的高度耐藥性及其診治的復雜性令廣大臨床醫(yī)生感到異常棘手,其常見感染部位為下呼吸道感染、外科傷及導管相關感染[6~7],可引起嚴重感染如肺炎、化膿性骨髓炎、傷口感染、敗血癥甚至膿毒血癥等多種疾患,患者多見于兒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和長期住院患者,不僅感染發(fā)病人數(shù)多,死亡率也很高,其引起醫(yī)院和社區(qū)獲得性感染的比例在不斷上升[5],自發(fā)現(xiàn)至今感染幾乎遍及全球,成為院內(nèi)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萬古霉素是治療MRSA/MRSE 感染的首選藥物[3],但其抗感染仍有許多不利因素。其毒副作用大,可導致嚴重的耳毒性和腎毒性,同時隨著萬古霉素的廣泛應用,最小抑菌濃度(MIC)逐年上升,形成MIC 飄移現(xiàn)象[8~9],使其臨床應用受到局限。磷霉素為一種游離酸,具有獨特的化學結(jié)構(gòu)與抗菌作用機制,抗菌譜廣,與其它抗生素或抗菌藥之間不但沒有交叉耐藥性,而且多數(shù)呈現(xiàn)協(xié)同作用;同時磷霉素毒性低,無抗原性,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抗過敏和減輕其他不良反應的作用。我們聯(lián)用萬古霉素與磷霉素,降低萬古霉素劑量至一半可發(fā)揮相同的抗菌療效,雖然顯效時間無顯著差異,但是有明顯下降趨勢,尚需擴大樣本數(shù),作進一步觀察。單用常規(guī)劑量萬古霉素有較明顯的皮疹等不良反應出現(xiàn),并伴隨早期用藥產(chǎn)生的腎功能損傷;本研究中二者聯(lián)用可有效降低萬古霉素不良反應,減少用藥產(chǎn)生的腎功能損傷,但其原因是磷霉素減輕萬古霉素不良反應,還是萬古霉素劑量減少從而降低血藥濃度,需進一步實驗證明。
本研究顯示,萬古霉素和磷霉素聯(lián)用可以有效降低萬古霉素用藥劑量,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兩者臨床療效相當,合理聯(lián)用二者治療MRSA 感染肺炎患者在降低用藥經(jīng)費的同時,又是安全、可靠的,可作為治療MRSA 肺部感染的經(jīng)驗性用藥之一。
[1]Fridkin SK.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Crit Care Med,2001,29(4 Suppl):64-68
[2]Louie L,Matsumura SO,Choi E,et al.Evaluation of three rapid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methicillin resistance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J].J Clin Microbiol,2000,38(6):2 170-2 173
[3]Hanaki H,Labischinski H,Sasaki K,et al.Mechanism of vancomycin resistance in MRSA strain Mu50 [J].Jpn J Antibiot,1998,51(3):237-247
[4]王瑾,王昆,裴斐,等.磷霉素與萬古霉素對90 株革蘭陽性球菌的聯(lián)合藥敏研究[J].藥物與臨床,2003,18(5):3
[5]Cafferkey MT,Hone R,Coleman D,et al.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Dublin 1971-84 [J].Lancet,1985,2(8457):705-708
[6]張礪,王曉蕾,黃成,等.成都地區(qū)2001-2006 年兒童感染性疾病常見病原菌變遷及耐藥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12):927-931
[7]Rogers SN,Proczek K,Sen RA,et al.Which patients are most at risk of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a review of admissions to a regional maxillofacial ward between 2001 and 2005 [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46(6):439-444
[8]Drugs for MRSA with reduced susceptibility to vancomycin [J].Med Lett Drugs Ther,2009,51(1311):36-37
[9]De Sanctis JT,Swami A,Sawarynski K,et al.Is there a clinical association of vancomycin MIC creep agr group II locus, and treatment failure in MRSA bacteremia[J]?Diagn Mol Pathol,2011,20(3):18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