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瓊 亞商集團總裁
布拉格的城市并不大,走馬觀花三天就夠了,但如果想要好好享受她的精髓和內在,待上一兩個星期也不會無聊。
布拉格最棒的、最值得去細細品味的當然要數她的教堂、博物館、畫廊以及宮殿和花園了。不過,相信不會有太多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奢侈地使用自己的時間。本來我們計劃待四天,但兩天之后覺得實在有太多地方值得去,就延長了一天。
布拉格有十個必去的地方。
Old Town Square,舊城廣場。這是布拉格游客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看布拉格各具風格,保存良好的老教堂、老建筑的地方。沿廣場發(fā)散出去許多石子小巷,開滿了特色商店。舊城廣場上不少露天咖啡館,走累了,Cafe Grand Praha可以小坐一下,這里曾經是卡夫卡經常光顧的地方。
Old Town Hall Tower,舊城市政廳鐘位于舊城廣場的一角,我們去的時候市政廳大樓正在修繕,鐘樓還是對外開放的。上到樓頂,繞樓一圈的觀景回廊可以俯視整個河東岸的舊城區(qū),又可遠眺河西岸的城堡。鐘樓最出名的當然要數它始建于15世紀的天文鐘了。當時造鐘人的目的并非在于向人們報時,而是要以地球為中心顯示出一天內太陽對地球光照的移動。天文鐘有上下兩個,上面一個顯示太陽光照,下面一個顯示日歷。每逢整點,天文鐘就會報時。鐘樓上有兩個小窗口會打開,這時會出現兩個小木偶,一個年輕的小伙子披著紅色披肩在鐘樓頂上吹響喇叭,這成了舊城廣場一個吸引游客的節(jié)目。
Charles Bridge,查理橋。毋庸置疑,這應該是布拉格出鏡最多也是最出名的地方了。這座古老的石橋始建于1357年,后來又不斷地被改建完善。三十座雕塑,東西兩頭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兩座橋塔,青黑色的歷經了幾百年風雨的大石塊砌成的橋身和護欄,青綠色的Valtva河水湍流而過,兩岸的紅瓦綠樹,一切的一切成就了查理橋。這是一座被世界上公認的最具歷史感和藝術氣息的最浪漫的大橋。在布拉格待了五天,在橋上來來回回走了六趟,白天、晚上、雨中,各自有著不同的景致和情調。
Old Jewish Cemetery,舊猶太公墓。從舊城廣場沿著其中一條分散出去的小徑走大約十分鐘,經過一條開滿了世界頂尖名牌的高檔商業(yè)街,就是Jewish Quarter,猶太區(qū)。這里由幾條石子小徑圍合而成,舊猶太公墓就在角落上。這個猶太公墓始建于1778年,一直以來只允許猶太人在此安葬,也許是受到地方的制約或者猶太人天生就喜歡維持一種小范圍的緊密,幾百年來這里一直沒有被得到很大擴張,以至于人們只能采取疊加的方式,把后人安葬在前人之上。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層層疊疊,最多的竟有12層,面積不大的一塊地方安葬了12000人。猶太人的古怪和獨特由此可見一斑。
Prague Castle,布拉格城堡。每個歷史古城都會有屬于他的城堡或皇宮,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政治和文化的變遷和發(fā)展。盡管布拉格城堡與歐洲有些城堡或皇宮比起來并不算是最雄偉和壯麗的,但由于它保存良好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教堂和宮殿,占據著整個丘陵頂端,俯視整個布拉格城,充滿了王者風范。
St.Vitus’s Cathedral,St.Vitus 天主教堂。中世紀是布拉格的鼎盛時期。從1344年開始建造,這座堪稱為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歷經六百多年,才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建筑師和藝術家手上最終完工。站在兩邊大門口,仰望高聳入云的尖塔以及大門上方的玫瑰窗,仿佛述說著圣經中的有關創(chuàng)造的故事。你不得不感嘆建筑師和工匠的獨具匠心,對美的創(chuàng)造和把握。而教堂內部祈禱大廳兩邊一字排開的對稱的廊柱和呈優(yōu)美弧度的穹頂,充滿了雄偉莊嚴的氣勢和張力,能讓人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嘆為觀止”。
Church of St. Nicholas,St.Nicholas教堂位于布拉格河西岸的Little Quarter Square。如果說St.Vitus是哥特式的代表作,那么St.Nicholas堪稱是巴洛克的典范。金碧輝煌的壁畫,美輪美奐的大理石和玉石雕塑,盡顯巴洛克華麗而典雅的風格。
Wallenstein Palace and Garden,瓦倫斯坦宮殿和花園。如果想感受皇家生活,皇宮和花園是值得一去的地方。瓦倫斯坦在布拉格歷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1581年到1634年,他是布拉格的常勝將軍,擊潰了無數次對布拉格的攻擊。但他開始覬覦波西米亞皇冠,為自己建造了這個宮殿想與城堡媲美,最終被皇帝殺害。用現代人的話說,這叫做“拎不清”,自我太過膨脹,定位不準,必惹“殺身之禍”。
St.Agnes’s Convent,St.Agnes 修道院。修道院外表非常樸實,靜靜地站在河邊一個不顯眼處,問了好幾個人,拐了好幾個彎才找到。要想了解波西米亞文化和藝術,以及他們對捷克的影響,就一定得來這里看看。這里常年被國家美術館用來展覽13-16世紀的波西米亞油畫和雕塑。那些金碧輝煌、色彩鮮艷的油畫大部分是畫在木板上,自成特色。故此,不難想象捷克那些色彩豐富的水晶和玻璃制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波西米亞文化的影響。
National Theatre,國家大劇院。在這里可以發(fā)現,捷克人對音樂、藝術的熱愛是可想而知的。文藝復興式的建筑,大廳天花板上古典主義的巨幅壁畫,鎦金的廊柱,紅色絲絨帷幔,巨型水晶吊燈,一切的一切都只能用富麗堂皇來形容。有意思的是,1881年8月12日,在正式開張的前幾天,劇院被大火燒毀,后來又歷經了兩年時間才重新整修一新,以斯美塔那的歌劇《Libuse》作為重新開幕的首演。在布拉格,一定要找機會到大劇院看一場歌劇,這真的是視覺聽覺的多重享受。
人在旅途,除了走走看看,還要做些喜歡的事讓自己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生活,這或許是更有意思的。
首當其沖的就是Shopping,這似乎是女人永恒的主題之一,無論身在何方。不過,具有當地特色的shopping,帶來旅途的點點回憶,更可以讓人回味無窮。布拉格可以shopping的東西真不少,水晶制品、玻璃器皿,絕對不能錯過。Moser是當地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品牌,黑水晶吊燈的價格與國內相比只有1/3左右,而捷克特有的鍍鉑金雕刻玻璃杯更讓我愛不釋手,還有出自名家之手設計的具有建筑感造型的黑白咖啡杯具,真有點“老鼠跌進米缸”的感覺。布拉格的shopping遠不止這些,布偶也是一大特色,因為先去了玩具博物館,被里面收藏的那些整套的木偶玩具引得童心大發(fā),原本在布拉格城堡后面有一條黃金小巷,有不少專賣木偶的店,不想小巷關閉整修,于是乎滿城找尋,終于在舊城廣場后面的一個小店買到了幾個木偶,狼外婆、公主、長鼻子匹諾曹,水兵等等,才算是稍微解了一點渴。
其次就是逛古董店。大凡歐洲有些歷史的城市都會有一些有特色的古董店,非常具有藝術氣息的布拉格當然更不例外。那天本來是和朋友去買個照相機,先路過了一家二手照相機店,不覺已被吸引,一陣搜索之后,我相中了一臺大約100年前奧地利產的老式相機。折疊的皮質箱身保存的完好無損,竟然還有三幅用木板和玻璃夾好的老膠片,也就是說只要你有暗房,有耐心手工沖印,還可以用它拍照。朋友相中了一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萊卡膠卷相機,臨走我又順帶捎上了一架酒紅色,系著金色精致吊繩的看歌劇的小型望遠鏡。之后幾天,探尋古董店也成了旅途中的一個小小的目標。
泡咖啡館也是布拉格之行不可或缺的項目之一,用四季酒店禮賓部服務生的話說,布拉格每個角落都散落著咖啡館。這倒一點也不夸張,在布拉格,逛累了、口渴了、肚子餓了,隨時隨地都可以發(fā)現咖啡館。舊城廣場上的露天咖啡館是欣賞街景、看各種膚色游客的好地方,而坐在Valtva河邊的咖啡館,聞著河水濕漉漉的清香,看夕陽在查理橋上的光影恍動,感受在天上人間的不同界面里游走?;蛘咴谀硞€不知名的小巷,看到一間虛掩的木門,一頭撞進去,一個家庭式的庭院咖啡館會呈現在你眼前,享受午后寧靜的藍天白云,發(fā)一會兒呆。在布拉格泡咖啡館可以泡出不同的情調和心情。
在布拉格,看一出歌劇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捷克雖然不是歌劇的故鄉(xiāng),不過捷克人對藝術的熱愛使得音樂和歌劇在這里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除了國家歌劇院,布拉格大大小小的劇院遍布城市,而不少教堂晚上也被用來演出小型音樂會。夏天當然不是演出季,但由于游客眾多,各種劇院也會相應安排一些小型的歌劇演出。到酒店第一件事就是問禮賓部要當月的演出表,最終選擇了一個莫扎特的歌劇選段的演出,也算是略飽一下耳福和眼福吧。
一座城市有水有山就有了靈氣和動感。Valtva河自布拉格城中川行而過,上面有大大小小十幾座橋。如果看多了教堂、博物館等古跡,不如租輛自行車,選擇空氣清新的早晨或陽光西斜的傍晚,在沿Valtva河西岸的小徑騎上自行車,可一路上行到Petrin Hill的山頂。當然,說是山也不是那么高,從山頂遠眺,整個布拉格城盡收眼底,綠樹成蔭、紅瓦掩映、河流川息、橋梁橫臥,構成了一幅精美圖景。山上也有幾個咖啡館,幽靜而安逸,可以停下歇腳,呼吸大自然的味道,恍然回到青春年少在踏青遠足。生活就是如此,還有什么可煩惱和抱怨的呢。
夏天的歐洲音樂之旅還有一個句號一直沒有畫上,那就是薩爾茲堡。90年前,薩爾茲堡首創(chuàng)了夏季音樂會,這個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發(fā)揚至今,并帶動了世界其他地方各種音樂節(jié)的發(fā)展。
薩爾茲堡,一個在奧地利靠近德國邊境的小山城。對它的印象似乎都來自于音樂:莫扎特的誕生地、夏季音樂節(jié)……不過最有直觀感受的當然來自于電影《音樂之聲》。在我們小時候文化生活還比較平乏的時候,《音樂之聲》里的歌曲一直被吟唱著。
想看看奧地利的田園風光,所以就從布拉格坐火車。這輛火車是由捷克列車公司運營,只有二三等車廂,二等車廂是一個個的小包廂,不很滿。我們這節(jié)車廂只坐了四個人,很干凈,但沒什么服務。從薩爾茲堡到蘇黎世也選擇了坐火車,當然奧地利火車比起捷克的要更加現代化。
一路上,茂密的樹林、綠油油的田野,滿眼被綠色浸潤,偶爾有鄉(xiāng)間小屋的紅瓦屋頂閃過。人煙稀少,風景恬靜而優(yōu)美。
到達薩爾茲堡已近午夜,怕人生地不熟,特意讓酒店安排車來接。火車一進站,空曠的站臺上已站了一位體格強壯的憨厚中年人在等我們。歐洲很多老火車站都沒有自動扶梯或電梯,拖著重重的行李在站臺之間爬樓梯,上上下下簡直是一場噩夢。好在司機對車站很熟悉,轉了幾圈就找到了電梯,免去了扛行李之苦。Hotel Sacher Salzburg是當地最古老的酒店,房間如《音樂之聲》中的童話世界,他家的Sacher巧克力蛋糕在歐洲大陸非常有名,代表著一種傳統(tǒng)的文化。
薩爾茲堡的老城并不大,一條又窄又長的呈圓弧型向兩邊延伸的老街,路邊是一幢連一幢兩三層的老房子,現在都成了商鋪,出售各種有特色的工藝品和紀念品。
莫扎特的故居就是其中一幢并不特別起眼的三層房子,沿窄而陡的樓梯上去,里面雖然保留著老房子的格局,但也不見昔日的物景,只放了一些照片和紀念品。一百多年前的音樂神童的生活是怎么樣的,每個游客只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了。而在莫扎特舊居的鄰旁,赫然開著H&M店,雖然店面遠遠不能與巴黎、上海的旗艦店相比,但倒也人流熙攘。
老街靠里的房子下有許多小小的弄堂,沿著這些弄堂往后走,可以路過不少開在弄堂里的小餐廳、咖啡館。穿過窄窄的弄堂,后面是一個碩大的廣場,現在已成了生活恬靜的集市。一年一度的音樂節(jié)想必是當地的節(jié)日,周邊的農民們都來趕集市,希望賣個好價格。鮮紅欲滴的草莓、光滑嫩黃的馬鈴薯,真的很有誘惑力。先在廣場邊上露天咖啡館嘬一口濃郁的Espresso,看廣場上人來人往,有的西裝革履、裙裾飄逸,應該剛欣賞完一場音樂會;有T恤短打的游客,三五成群,自娛自樂。薩爾茲堡,優(yōu)雅地將皇家風范的古典文化和抓人眼球的大眾時尚進行著完美的結合。
夜幕降臨,整個小鎮(zhèn)沉靜下來,從各個比鄰的酒店里不時走出盛裝的紳士、淑女或開出一輛輛黑色轎車,不動聲色卻氣勢十足。當然,大家都是朝向同一個目標——古城后面山腳下的音樂廳,每年7月26日是薩爾茲堡音樂節(jié),維也納愛樂樂團做開幕演出。
雖然音樂節(jié)已有90年歷史,但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卡拉揚等世界著名指揮家的號召和帶領下,世界頂尖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的加入才使薩爾茲堡的音樂節(jié)逐步形成了規(guī)模,并建立起世界一流夏季音樂節(jié)的影響和地位。就像一座高聳入云的大廈,任何偉大的表演、精美的作品、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品牌和活動總是要假以時日,堅持不懈、精益求精才能到達頂峰。
不同于一般的音樂廳,薩爾茲堡的音樂廳就建在山腳下,并不華麗,也不雄偉。前面是一個長形的廣場,中場休息時大家都習慣走出來,遠處是暮色中的山坡和山頂上的古老皇宮。郊野中的華麗聚會,讓人恍然回到十八、十九世紀。
碩大的觀眾席已座無虛席,我們是在網上訂的票,不想就位于舞臺邊搭出的一片席位,一架足有5米多長的三角鋼琴離我只有半個手臂的距離,可以這么近距離地欣賞交響樂隊還是第一次。好多樂隊已就位,就等指揮出場,放松一下,沉浸到宏偉的音樂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