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贏 王海峰 徐 寧 付雙林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吉林 長春 130021)
慢性硬膜下血腫(CSDH)系外傷后3 w以上出現(xiàn)癥狀的血腫,位于蛛網(wǎng)膜與硬腦膜之間,血腫外圍有包膜形成,約占顱內血腫10%,硬膜下血腫25%〔1〕。但機化者較少見,大多數(shù)病例以老年人為主。鉆孔引流術為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傳統(tǒng)方法,而對機化型則無效,一旦確診為機化型均需開顱手術治療。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CSDH 514例,其中8例機化型,占1.7%,男6例,女2例,年齡62~88歲,平均74.4歲;有明確頭部外傷史5例,3例無明確外傷史或因時間較長已記憶不清,外傷時間3個月~2年,其中2例為外傷性硬膜下積液(TSE)轉化為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術后復發(fā)所致的機化。臨床癥狀為輕度頭暈、頭痛3例,額顳部感覺異常2例,單側肢體輕度癱瘓伴麻木感1例,言語不利、反應遲鈍2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壓2例。
1.2 影像學檢查 6例行CT示:顱骨內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低、等或混雜密度影,其中4例可見分隔(圖1A),分隔帶呈等或高密度影,中線均可見移位,周圍腦組織及側腦室均不同程度受壓變形,血腫量約60~160 ml。2例行MRI示:血腫T1呈高信號,T2高或較高信號為主的混雜信號,局部腦組織受壓。
1.3 治療方式 1例患者因年歲較高及經(jīng)濟原因家屬選擇藥物治療。其余7例均行手術治療,均采用先鉆孔探查引流、引流未果后改為骨瓣開顱的手術方式;5例血腫清除后包膜全切,2例因內膜與蛛網(wǎng)膜粘連較緊密,殘留少許。
圖1 治療前后頭部CT、MRI表現(xiàn)
1.4 結果 1例藥物治療者死亡,3例痊愈無任何術后并發(fā)癥。2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壓者均在對側形成新的腦內血腫,其中1例血腫量約40 ml,家屬拒絕再次手術治療,患者術后長期昏迷臥床,出現(xiàn)肺部感染死亡;1例血腫量約10 ml,給予藥物治療,待血腫吸收痊愈出院。由外傷性硬膜下積液轉化為硬膜下血腫、術后復發(fā)所致的2例,均在術后出現(xiàn)昏迷,癲癇持續(xù)小發(fā)作,術后復查MRI示:雙側額顳頂腦回腫脹,腦溝變淺,模糊不清(圖1B)。給予高壓氧、丙戊酸鈉、擴血管等對癥治療,7~10 d后患者清醒,癲癇不再發(fā)作,恢復良好。痊愈患者術后隨訪均未再發(fā)病,復查頭部CT未見明顯異常(圖1C)。
老年人腦萎縮血管硬化是發(fā)生CSDH的病理生理學基礎,老年人頭部受到輕微外傷撞擊后,因腦萎縮使硬膜下間隙增寬致腦組織在頭顱腔內活動度加大,腦表面充盈的橋靜脈受牽拉后破裂出血,并有少量的硬膜下出血且不易自止。TSE是形成CSDH的另一個因素,本組中2例就是由TSE轉化為CSDH,且進一步機化;而影響TSE轉化為CSDH的重要因素是年齡,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支持:①因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腦萎縮,為TSE的不斷增加提供了足夠的空間,隨著積液量的增多,對腦組織壓迫增加,牽拉橋靜脈使其血管張力增高致破裂出血,而萎縮的腦組織因其復張能力較差,又不能對橋靜脈的出血進行壓迫止血,逐漸演變?yōu)镃SDH〔2〕;② 老年患者硬膜下積液長期不能吸收、消失,刺激積液周圍不斷形成包膜,有學者通過光鏡與電鏡觀察包膜結構,見新生的包膜、微小血管不斷增生、擴張、纖溶系統(tǒng)激活,新生包膜毛細血管反復出血,而形成CSDH〔3〕;③TSE發(fā)生性狀改變,其蛋白質含量高或混有血液成分,導致滲透性增高,演變?yōu)镃SDH。機化型CSDH臨床少見,且多見于老年人,主要因老年人腦萎縮致顱腔容積代償間隙增大,血腫緩沖余地較大,代償能力強,盡管血腫多,但可以長時間無明顯癥狀,為硬膜下血腫的機化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也有人認為CSDH機化系血腫吸收障礙和血腫包膜發(fā)生血管栓塞、結締組織變性所致,且與代謝因素有關;機化和纖維化始于血腫包膜,在病理變化過程中整個硬膜下血腫隨纖維化而收縮,范圍縮小,壁增厚,中央的血液分解產(chǎn)物未完全吸收,形成積液腔,血腫內水分經(jīng)包膜吸收而干涸成黃褐色干酪樣、糞土樣物,伴少量醬色膠狀物〔4〕。
總結本組病例影像學特點,機化血腫CT多為顱骨內板下方新月形或梭形等或等、高混雜密度影,部分血腫周邊可見高密度線狀包裹,內可有條索狀、分隔狀高或等密度帶,部分伴有鈣化或骨化。MRI多表現(xiàn)T1高信號,T2高信號或混雜信號。
鉆孔引流術對普通CSDH可取得滿意療效,而對機化型CSDH無效。本組7例十字剪開硬膜后可見黃色干酪樣伴膠凍樣物質,包膜質韌,厚約0.3~0.9 cm,與硬膜連接緊密,且兩者之間可見增生性病理性血管走行,血管質地薄、脆,分離易出血,應充分電燒止血,剪開血腫外膜可見黃褐色、黑色陳舊性血性液體或泥沙樣、奶酪樣物,血腫內膜與蛛網(wǎng)膜之間粘連較輕,無明顯血供,易于分離,術中應盡可能全切,且盡可能保留蛛網(wǎng)膜組織,以減少局部再積液,防止血腫復發(fā)。如剝離困難者,可適量殘留少量包膜,達到松解目的即可,避免過度損傷及騷擾腦皮層或回流靜脈,以防出現(xiàn)新的神經(jīng)癥狀。張之營等〔5〕認為手術時骨瓣應該足夠大,便于暴露機化血腫范圍,額顳極部位可適當放寬,切除血腫外膜時不宜超過硬膜窗范圍,以免在術中視野外碰到難以控制的出血及滲血,造成新的硬膜下血腫;術后常規(guī)留置硬膜下血腫24~48 h,對于硬膜破損者應修補且嚴密縫合硬膜,清除血腫時盡量在顯微鏡下完成,避免損傷微小血管、形成新的血腫。
本組機化血腫清除后3例無任何術后并發(fā)癥,療效滿意。2例對側大腦半球形成腦內血腫,其中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考慮主要因老年人器官退化、生理功能衰退,易造成凝血功能障礙;加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壓等血管硬化,老年人血管彈性差,脆性大,血流速度慢,對手術創(chuàng)傷反應降低,在腦組織膨脹過程中易致小血管破裂;且由于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免疫功能下降,咳嗽反應弱,加之老年人慢性肺部疾病或長期吸煙史,術后極易發(fā)生分泌物誤吸而致肺部感染。另由TSE轉化為CSDH且術后復發(fā)的2例機化型血腫,術后均出現(xiàn)短期昏迷及癲癇小發(fā)作,考慮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機化血腫剝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蛛網(wǎng)膜及軟腦膜的機械性損傷、術后腦血管痙攣;②因機化型CSDH使局部腦組織長時間受壓、缺血,一旦解除壓迫可產(chǎn)生腦缺血過度再灌注,引起急性腦血管擴張、腦腫脹、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廣泛的小血管破裂出血等一系列現(xiàn)象,導致術后病情加重。
因此,機化型血腫一旦明確,應積極手術治療,對有顧慮而放棄手術的患者及家屬應充分與其溝通、解釋,盡量手術治療。術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對老年患者進行有效、準確的手術風險評估,病情允許時應在合并疾病病情平穩(wěn)的前提下行手術治療。手術切口定位準確,盡量在顯微鏡下操作,術中病理血管易出血,應充分止血,盡量全切包膜,剝離血腫內膜時操作應輕柔,使蛛網(wǎng)膜保持完整,緩慢清除血腫、避免快速減壓;必要時可輸注血小板及血漿,對于術后長期昏迷的老年人,應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墜積性肺炎發(fā)生,盡早氣管切開,加強吸痰、抗感染治療,監(jiān)測血氣分析。術后及時復查頭部CT或MRI,強化對癥治療。
1 王忠誠.王忠誠神經(jīng)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42-3.
2 李 慧,張偉東.老年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移行為慢性硬膜下血腫診治〔J〕. 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02;13:13.
3 朱德升,江楓林,趙美劍,等.外傷性硬膜下積液轉化為慢性硬膜下血腫分析〔J〕. 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06;11:521.
4 劉峰年,姚志浩,吳 越,等.機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手術治療分析〔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31-9.
5 張之營,徐書剛,李鴻源,等.機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診治探討〔J〕. 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9;10: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