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娟
(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32)
“第二屆兩岸三地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于2012年3月23日—3月26日在暨南大學舉行。會議由中華美學學會、暨南大學文學院、臺灣輔仁大學文學院、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四家單位聯(lián)合舉辦,暨南大學文學院承辦。來自兩岸三地的七十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開幕式由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王列耀教授主持,暨南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蔣述卓教授,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高建平教授,臺灣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陳福濱教授,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署理總監(jiān)文潔華教授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辭。
會議共收到論文57篇,就“中國古典美學的現(xiàn)代價值”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一
對中國古典美學現(xiàn)代價值的評估,首先離不開對中國古典美學的民族特性、以及民族性與世界性關系的探討。對此,與會學者從多種角度給予了多方闡釋。
北京語言大學韓德民教授開宗明義提出了美學的民族性問題,指出美學作為人文科學研究的個性化特質決定了它內在的民族性要求。北京師范大學李春青教授則從六個方面論述了中國美學的民族特質,即豐富而早熟的審美意識,拒絕對美的本體論追問,缺乏西方意義上的美學,關于人生審美境界的探尋,自然美的非“對象化”以及藝術美乃人格美的表現(xiàn)形式。南開大學薛富興教授更從美學研究的民族性問題談到世界性問題。有感于中國美學研究中的西化傾向,薛富興教授提出質疑,為什么西方美學的資源、觀念就一定是普適性的,而中國古代的美學資源就僅僅是民族性的?存不存在另一種可能:中國美學傳統(tǒng)資源在呈現(xiàn)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具有普遍性的價值?基于以上考量,薛富興教授考察了文與質這對重要的美學概念,將之提升為具有普適性的美學范疇,認為文與質應當走出中國文化語境,成為對全人類有效的審美思想資源。
輔仁大學尤煌傑教授從人性之普遍特質的角度討論儒家美學思想中的美感經驗問題,傅玲玲教授則以陳白沙為論題提出了“生命境界”。武漢大學李建中教授闡述了中國古代文體美學的相關問題,分析了中國古代文體理論的本體論、存在論、修辭學和方法論價值,指出了文體學研究的新的生長點。中國傳媒大學張晶教授和深圳大學李健教授不約而同地探討了中國古典美學中創(chuàng)作主體與外物之間的感應關系,兩位學者都以創(chuàng)作主體為立論基點,而區(qū)別在于前者關注主體的藝術修養(yǎng)和構形能力,而后者重在分析主體的動機。
此外,華中師范大學高華平教授通過分析出土文獻中“美”、“好”二字的特殊形態(tài)勾勒出中國古人審美觀念的演變歷程。四川師范大學鐘仕倫教授提交的會議論文概括出先秦時期兩種自然審美觀念:“維岳降神”和“以舞降神”。山東師范大學周均平教授則論述了“比情”的自然審美觀,認為這種審美觀體現(xiàn)了一種動態(tài)的天人宇宙結構模式,在某些方面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基本理論的基礎。
中國傳統(tǒng)美學對“人”——人生、生命、生活、情感——的關注,引起了學者的廣泛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徐碧輝研究員把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主情思想作為一種獨立的思想和美學傳統(tǒng)與儒道并列,稱之為“情本體”傳統(tǒng),并梳理出一條中國古代“情本體”的發(fā)展路線圖。劉悅笛提交的會議論文《儒道生活美學——中國古典美學的原色與底色》,認為中國古典美學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生活美學”,這種生活美學在儒家是以“情”為本,在道家是以“活”為心,二者皆以“生活”為取向。山東大學譚好哲教授撰文指出先秦儒家“里仁為美”的思想具有深厚的人學底蘊,體現(xiàn)了儒家人生美學的內容和特點。
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美學所體現(xiàn)的民族特色亦是此次會議關注的重要方面。輔仁大學陳福濱教授探究了《管子·地員》五音說思想,揭示了中國古代早期音樂審美與自然萬象的關聯(lián)以及“中聲”為美之思想的起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池瑜教授通過鄧拓捐贈的古代繪畫珍品追溯了文人畫發(fā)展的源流。輔仁大學何佳瑞博士亦探討了有關文人繪畫的相關問題。她從中國畫論“形似”與“傳神”的辯證,引申出文人繪畫中所呈現(xiàn)的兩種真理層次——“模仿之真”與“傳神之真”,而“傳神之真”才是文人繪畫的真正追求。
二
中國古典美學的現(xiàn)代價值探究,最直接面對的是中國美學的古今對話問題,本次會議即以“中國美學古今對接的方法與途徑”、“中國現(xiàn)代美學建設中的古典脈承”為子議題。對此,與會學者亦進行了富有創(chuàng)獲的研討。
華東師范大學朱志榮教授從方法論角度指出美學史研究應該是美學思想史與審美意識史的互補統(tǒng)一。在具體的審美意識史研究中,我們應當力主器與道的統(tǒng)一、多學科研究的縱橫交錯,并在當代意識與歷史意識的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其現(xiàn)實價值。香港浸會大學劉澤光教授則根據(jù)其本人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討論了古典美學與現(xiàn)代藝術作品接軌的可能與途徑,并以其作品《入古出今》作為其創(chuàng)作思想和實踐的宣言,帶有明顯的方法論指向。
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發(fā)生無法回避異質文化的影響。中南民族大學彭修銀教授發(fā)言指出日本作為中國輸入西方藝術觀念、美學思想的“中間人”對中國文藝學、美學學科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中國現(xiàn)代文藝學、美學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遵循著“西方—日本—中國”的運行模式,因此,在中國現(xiàn)代美學史版圖上不能僅僅標示中與西,還必須加上“日本”這一板塊。而揚州大學姚文放教授提交的會議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張郁乎的會議發(fā)言則共同談到了西學思想影響下王國維的美學觀及其對中國美學學科的形成發(fā)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陜西師范大學李西建教授在其提交的會議論文中指出,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倫理智慧呼應了全球性的倫理審美化趨勢,對應對當下美學倫理維度缺失、解決現(xiàn)代人如何幸福生活的問題都有指引作用。西北大學時曉麗教授針對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泛娛樂化”傾向,指出先秦儒墨道對享樂主義藝術的批判有利于我們反思當下的文藝創(chuàng)作,構筑和諧的生態(tài)模式。
作為古典美學的重要思想資源,道家美學在現(xiàn)代呈老樹生花的強勁勢頭,成為現(xiàn)代美學建設的重要古典淵源,因而不期而遇地獲得了與會學者的興趣。香港浸會大學的黎明海教授以馬克·托貝“白色書寫”為研究對象,具體闡述了老莊思想對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影響,顯示出道家美學在現(xiàn)代異域語境中的活力。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石了英博士則比較了方東美、徐復觀、葉維廉的莊子闡釋,認為他們激活了莊子思想的現(xiàn)代生機,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資源。陜西師范大學李雄燕博士后考察了百年莊子美學闡釋史,認為在美學中國化過程中,莊子美學闡發(fā)研究,無論是對傳統(tǒng)美學的現(xiàn)代轉換,還是對美學民族品格的確認,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暨南大學馮暉博士全面考察了京派文學觀與莊子藝術精神之間深刻的傳承關系,而江蘇師范大學朱存明教授則提出老子的生態(tài)觀對于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此外,暨南大學危磊教授、閆月珍教授、曾肖副教授、廣西大學李知博士、廣東金融學院袁文麗博士分別從“尚圓”、“意境”、“疏野”、“味論”、“童心”等具體范疇與概念入手,探討了古典美學思想在現(xiàn)代的接受與傳承。
三
海外華人學者、國外漢學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身份使其對中國美學的觀照別具只眼,這對我們審思中國古典美學的現(xiàn)代價值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與會學者從不同個案入手,向我們展示了海外中國美學闡釋與研究中別樣的研究思路和學術觀念。
香港浸會大學文潔華教授從比較美學的視角探討了徐復觀的藝術創(chuàng)造論,指出我們的探索方向就在于在保存莊子藝術精神的前提下進一步闡釋徐復觀先生所建議的進出于藝術的自由心境。香港教育學院陳國球教授探討了陳世驤、高友工等學者建構的“抒情傳統(tǒng)”這一文學觀念,認為“中國抒情傳統(tǒng)”的體認負載了一定的文化政治功能,它是陳世驤等現(xiàn)代學人為中國在文學的世界地圖找到一個值得尊重的位置而做出的努力,是中國學者在“現(xiàn)代狀況”下對研究對象的文化歸屬及其意義的省思。
浙江大學張節(jié)末教授在發(fā)言中提到了他的方法論考慮,即運用純西方的方法理論解讀中國古典文本是否可行?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在有些個案中是可以獲得成功的,美國漢學家柯馬丁的《詩經》解讀就是成功的個案之一。柯馬丁的“自我指涉”概念對于我們的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香港城市大學張萬民教授探討了從劉若愚到余寶琳的研究立場由求同到求異的轉變,認為劉若愚和余寶琳在求同與求異的差異中存在著某種一致性,即在西方語境中尋找中西詩學和文化的可比性:劉若愚通過尋找中西理論的相似來喚起西方讀者對中國詩學的認可,余寶琳則是通過證明中國文學的獨特來喚起西方讀者的認可。蘇州大學侯敏教授分析了成中英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本體闡釋,認為成中英的美學理論是以哲學思想為根底建構的美學理論。成中英提出的五個層次(宇宙、生命、文化、個人和經驗),三種美學方向(發(fā)生、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初步構成本體美學的一個整體架構,但這一架構還有待進一步充實。
暨南大學朱巧云副教授探討了劉若愚的“境界”闡釋,指出劉若愚不但從本體論的層面解釋了境界,而且從文學何為的角度完善了境界的內涵,從理論上為境界作為文學基本要素奠定廣泛的基礎,這對當代“境界”理論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孫琪副教授指出了臺港新儒家學者唐君毅、徐復觀之“中國藝術精神”闡釋中的悖論。悖論產生的最終根源在于他們標舉的“中國藝術精神”并非指向藝術,而是指向文化精神和價值,這反映了新儒家憂患意識下的特定“情懷”。深圳大學的沈一帆博士講述的是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解釋中國文學模式的涵蓋性詩學——“非虛構傳統(tǒng)”。她指出宇文所安建構的中國文學“非虛構傳統(tǒng)”根植于中國“有機宇宙”模式的漢學論述,在此背后存在一個強大的漢學話語系統(tǒng)。要理解宇文所安詩學建構的實際貢獻,必須在西方漢學論述的參照中給予解答。湛江師范學院的唐圣博士在分析“現(xiàn)代性”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牟宗三哲學中的“圓頓”思想正具有審美現(xiàn)代性的品格,“圓頓”的當下境界給被未來牽引而疲于奔命的現(xiàn)代個體提供了非宗教信仰的安身立命感,可以視之為以中國智慧對現(xiàn)代性的回應與審美救贖。
四
為迎接此次會議,暨南大學文藝學、美學學科趕印出版了由蔣述卓、劉紹瑾主編的“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現(xiàn)代價值研究叢書”之兩種:《古今對話中的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蔣述卓、劉紹瑾著)和《移動的詩學——中國古典文論現(xiàn)代觀照的海外視野》(李鳳亮等著),這既可視為給本次會議獻上的一分厚禮,也是對暨大近年來相關研究的一個成果展示?!爸袊诺湮乃嚸缹W的現(xiàn)代價值研究叢書”從古今對接、中西對話的寬廣視野,深入探討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現(xiàn)代價值和當代意義,研究中國古代文論參與現(xiàn)代文藝理論建設的可能性和發(fā)展方向。以這一主題為中心,通過整體考察、專題研究、個案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把歷史沉思與理論探究結合起來。據(jù)悉,整套叢書除已出版提交會議的上述兩種外,還包括《通向現(xiàn)代的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范疇》和《莊子的“古典新義”與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建構》,這兩本也將于今年年底出齊。
此次會議閉幕式于3月26日上午舉行。作為會議的承辦方,暨南大學劉紹瑾教授分別從學術研討、會議籌備工作兩方面進行了總結,“兩岸三地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這一形式的主要發(fā)起人之一高建平教授主持閉幕式并講話。他們回顧了會議過程中討論的各層面的問題,指出中國美學的民族性對于世界美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高建平教授對此次會議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希望藉此加強兩岸三地的學術交流,為中華美學的發(fā)展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