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魯頌·閟宮》“三壽作朋”考釋

    2012-12-17 19:17:02尹海江
    中國文學研究 2012年2期
    關(guān)鍵詞:三老

    尹海江

    (懷化學院中文系 湖南 懷化 418008)

    一、鄭玄“三卿說”質(zhì)疑

    這是《詩經(jīng)·魯頌·閟宮》中的詩句,其主旨在贊美魯僖公,毛詩《序》說“頌僖公能復周公之宇。”〔2〕(P1077)三家詩于此無異說。周公封地在魯,當時“土境特大,異于其余諸侯”〔3〕(P614)后來鄰國侵削,國境變小,僖公能使國土恢復,國家復興,故詩人作詩稱頌其德。其中“三壽作朋”一詞較為費解,眾說紛紜,朱熹在《詩集傳》中就說其義“未詳”,清代也有學者說不知何解:

    爾熾而昌,俾爾壽而臧,保彼東方,魯邦是常,不虧不崩,不震不騰,三壽作朋,如崗如陵。〔1〕(P241)

    “三壽作朋”鄭氏謂是三卿?;驌?jù)令妻壽母,合成風、聲姜與僖公為三,皆非。王厚齋曰:“《晉姜鼎銘》云‘保其孫子,三壽是利?!眲t三壽乃古語也,但未知何解。(范家相《詩瀋》卷二十)

    按《毛傳》的解釋:“壽,考也。”〔3〕(P615)“三壽”當釋為“三考”,然而《尚書·舜典》雖有“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一語,卻和“三壽”無關(guān)?!多嵐{》解釋“三壽”為“三卿”,孔穎達則進一步解說:“老者尊稱。天子謂父事之者為三老、公卿,大夫謂其家臣之長者稱三老,諸侯之立三卿,故知三壽即三卿也。”〔3〕(P616)顯然是調(diào)和二家之說。

    許慎《說文解字》說:“考,老也”;又說:“老,考也。”〔4〕(P173)“老”“考”互訓,轉(zhuǎn)相為注,因此《毛傳》對“三壽”的解釋,理解為“三老”,應該能夠成立。《文選》錄張衡《東京賦》中“送迎拜乎三壽”一語,薛綜作注,即說:“三壽,三老也?!薄?〕(P57)然而,鄭玄卻另辟新說,釋“三老”為“三卿”,而不取《毛傳》的解釋。

    何為“三卿”?《禮記·王制》說:

    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6〕(P1325)

    可見三卿是主要對周天子負責的官員??追f達說:

    三卿者,依周制而言,謂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故《春秋左傳》以季孫為司徒,叔孫為司馬,孟孫為司空,此是三卿也?!?〕(P1325)

    據(jù)此,三卿應當是周天子或諸侯的屬官,都是掌握實權(quán)的人物。

    鄭玄的“三卿說”被宋代一些學者所采信,如王黼說:“‘保其孫子,三壽是利。’則‘三壽’者,與詩人言‘三壽作朋’同意,蓋晉姜觀其始特保我子孫,而外之三卿亦冀壽考也。”(《重修宣和博古圖》卷二)范處義卻似乎有了一些懷疑:“‘三壽’謂大國三卿,亦皆壽考,與君為朋,君臣之福皆如崗陵之高固也。或曰‘三壽謂上中下也,上壽百二十,中壽百歲,下壽八十?!斎隧炠夜c三壽之人為朋也,亦通?!?《詩補傳》卷二十七)他采用了鄭玄的說法,但又想向《毛傳》方面靠攏。朱熹對此問題的態(tài)度則更為審慎,他說:

    三壽,未詳。鄭氏曰:“三卿也”?;蛟唬骸霸腹珘叟c岡陵等而為三也”?!?〕P241

    他在《朱子語類》卷七九中又說:

    又如“三壽作朋”,“三壽”是何物?歐陽公記古語亦有“三壽”之說,想當時自有此般說話,人都曉得,只是今不可曉?!?〕(P2057)

    《毛傳》、鄭玄解說不一,孔穎達意在調(diào)和,朱熹皆不取其說,這種多聞闕疑的態(tài)度是值得肯定的。

    宋代以后,“三卿說”遭到反對,如王應麟說:

    《晉姜鼎銘》曰:“保其孫子,三壽是利?!薄遏旐灐贰叭龎圩髋蟆保w古語也,先儒以為三卿,恐非?!?〕

    王應麟雖然沒有正面解釋“三壽”,但他大膽地否定了“三卿說”,他憑借的是自己的學術(shù)感悟,對舊說提出了懷疑。王應麟的解釋得到了清初著名學者王夫之的支持,他在其《詩經(jīng)稗疏》卷四“三壽作朋”條中對“三卿說”作了頗有理據(jù)的批駁:

    《鄭箋》云:“三壽,三卿也?!蔽牧x甚為牽強,且魯僖之世,三家始命;而史克作頌之年,季孫行父、公孫敖皆少,安得遽以壽祝之。《集傳》曰:“與崗陵等而為三,于文義亦不安。按《博古圖》載周《晉姜鼎銘》曰:“三壽是利?!睍x六卿非三;且卿之壽利不當載之姜氏之鼎,銘文無崗陵之語。是三壽古之通詞,非僅為魯設(shè)矣。三壽者,壽之三等也?!娥B(yǎng)生經(jīng)》曰:“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薄蹲髠鳌逢套又^叔向曰:“三老凍餒”杜預解曰:“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以上?!薄墩摵狻吩唬骸啊洞呵铩氛f上壽九十,中壽八十,下壽七十?!比f不同,其為上中下之三等均也。而黃帝、堯、舜、文、武、太公、召公,及漢初伏生、張蒼,皆逾百歲,則古者不以九十為上壽,是《養(yǎng)生經(jīng)》之言確于《論衡》矣。朋,并也。“三壽作朋”者,合并三壽,祝孝孫以無疆之壽也?!?〕

    王夫之提出五點質(zhì)疑:第一,史克作頌之年,季孫行父、公孫敖皆年少,按照古代禮法少年不受祝壽;第二,“與崗陵等而為三”文義不通;第三,按當時的官制,晉有六卿,而非三卿;第四,卿之壽利不當載之姜氏之鼎;第五,銘文無崗陵之語,與崗陵等而為三之說自然沒有普適性。這五項理由較有說服力,足以動搖“三卿說”。王夫之不僅破了舊說,而且能立新說。不過,他認為“三壽者,壽之三等也。”這一解釋卻值得商榷。他不以“三壽”為名詞,而是看作數(shù)量詞,文意仍有不安;另外,他說“朋,并也。‘三壽作朋’者,合并三壽。祝孝孫以無疆之壽也。”則又為祝壽之詞,與其“史克作頌之年,季孫行父、公孫敖皆少,安得遽以壽祝之”之說自相矛盾。

    二、“三壽”當釋為“三老”

    “三壽”一詞在先秦時期已大量使用,歐陽修《集古錄》載《韓城鼎銘》有:“保其孫子,三壽是利?!蓖鯌搿独W紀聞》卷三《晉姜鼎銘》銘文也有“保其孫子,三壽是利?!笨梢娊鹞闹谐S么苏Z。東漢張衡《東京賦》中說:“(天子)執(zhí)鑾刀以袒割,奉殤豆于國叟,降至尊以訓恭,送迎拜乎三壽。”這說明直到東漢“三壽”一詞還是“活”的語言,此后則漸為被遺忘。

    金文中的“三壽”與《詩經(jīng)》的“三壽”是否為同一詞呢?這個問題古人也已論及,宋代薛尚功說:“‘又言保其孫子,三壽是利?!瘎t‘三壽’者與詩人言‘三壽作朋’同意?!?《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卷十)

    清代學者陳喬樅也說:

    張衡《東京賦》云:“送迎拜乎三壽”,衡治《魯詩》,蓋《魯》“作朋”之義如此?!稘h書·禮樂志》注引李奇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薄对姟吩疲骸叭龎圩髋蟆迸c衡《賦》“三壽說”合,當亦《魯》訓?!?〕(P1083)

    關(guān)于“三壽”的確切涵義,《毛傳》的解釋值得高度重視。他釋“壽”為“考”,而“考”與“老”乃“一聲之轉(zhuǎn)”,《說文》“考”“老”互訓,從文字學的角度,能證明“三壽”即是“三老”;而《文選》張衡《東京賦》薛綜注“送迎拜乎三壽”中又可找到文獻的印證:“三壽,三老也。言天子尊而養(yǎng)此三老者,以教天下之敬,故來拜迎,送拜往焉?!薄?〕(P57)薛綜是三國時吳國人,他明確地釋“三壽”為“三老”。這一解釋與《毛傳》對《詩經(jīng)·閟宮》的解釋一致,他沒有采信鄭玄的新說,而是采信了《毛傳》。杜預《春秋左傳·昭公二年傳》注“公聚朽蠧,三老凍餒”說:“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已上不見養(yǎng)遇。”〔11〕(P2031)杜預則明確地釋“三老”為“三壽”。

    清代學者惠棟在《春秋左傳補注》卷四“三老凍餒”杜注后說:

    杜說是也。《晉姜鼎銘》云:“保其子孫,三壽是利”,《魯頌》曰“三壽作朋”。三代養(yǎng)老之法,于國老中取三人焉,謂之三老;于庶老中取五人焉,謂之五更。”〔12〕

    惠棟將傳統(tǒng)文獻與鐘鼎銘文相印證,進一步肯定了“三壽”為“三老”這一解釋。

    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說:“考,猶老也?!讶辍蹲髠鳌罚骸蟽鲳H?!抛ⅲ骸现^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以上?!段倪x》李善注引《養(yǎng)生經(jīng)》黃帝曰:‘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浴龎邸础稀C,《箋》說非?!薄?〕(P1083)馬瑞辰的這番言語可以說是對“三壽”之釋的正確總結(jié)。

    三、“三老”不是職官

    “三老”的起源甚早,《尚書·泰誓》中有:“今商王受,力行無度,播棄犂老?!笔芗醇q王,武王伐紂誓詞中舉其第一大狀便是“播棄犂老”?!盃览稀?,孔穎達《疏》引《爾雅·釋詁》“鮐背耇老,壽也?!庇终f:“老人背皮似鮐,面色似犂,故鮐背之耇稱犂老?!薄?3〕(P181)《左傳·昭公三年傳》記載晏子與叔向在齊景公婚宴上的對話,兩人都各自講述自己國家的現(xiàn)實問題。晏子說齊國已經(jīng)到了衰世,貧富分化非常突出,貴族巧取毫奪,社會財富集中到了少數(shù)貴族手中,三老凍餒,百姓涂炭。〔11〕(P2030)《史記·趙世家》記載趙世靈王(前325-前299)以國王的身份每月向“國三老”致禮?!?4〕(P1803)《史記·樂書》又說周武王“食三老五更于太學……所以教諸侯之悌也?!薄?4〕(P1230)這些記載都暗示著所謂“三老”并不是職官。

    杜佑《通典.職官》中說:

    老者,舊也、壽也。三老五更取有道妻男女完具者為之。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親袒割牲,三公設(shè)幾,九卿正履,使者安車軟輪送迎至家,天子獨拜于屏,其明日,三老詣闋,謝以其禮,遇太尊故也。〔17〕(P110下)這里言及“三公”、“九卿”迎接“三老”,很明顯,“三老”不是“三公”、“九卿”等職官。

    鄭玄說:“老、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徳五事者也。”〔14〕(P1230)“三老”的條件,一是高壽,二是德高望重,三是智識豐富,另外還有杜佑所說的“妻男女完具”。孔穎達說:“名以三、五者,取相三辰五星,天所因此照明天下者?!薄?〕(P1410)也只說地位尊貴,并未言及官職。鄭玄說:“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6〕(P1410)更證明是已退出官場者。

    “三老五更”中的三、五都不是數(shù)量上的實數(shù)。蔡邕認為“三老為三人,五更為五人”〔6〕(P1410)是缺少事實根據(jù)的。服虔以為“三老者,工老、商老、農(nóng)老?!薄?1〕(P2031)遭到孔穎達的反對:“民有四老,其老無別,不宜以三種之民為三老;且士之為老者,亦應須恤,不當獨遺士也?!倍蓬A則認為三老是按上中下高壽的等次劃分,孔穎達也提出異議:“此亦以意言之。”《后漢書·黃瓊傳》“無恨三泉”唐代李賢注:“三者,數(shù)之極。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人之極數(shù),故以三為名者,取其深之極也。”〔15〕(P533)

    然而清代學者惠棟仍說:“三代養(yǎng)老之法,于國老中取三人焉,謂之三老;于庶老中取五人焉,謂之五更。”(《春秋左傳補注》卷四)他仍認為三五皆是實數(shù)。齊召南說:“以東漢事證之,一人為三老,一人為五更。鄭注自確,疏引蔡邕說非也?!薄?6〕可見齊召南對此問題研究較惠棟為深入。

    后漢明帝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安帝以李充為三老,靈帝以袁逢為三老,魏高貴鄉(xiāng)公以王祥為三老、鄭小同為五更;后魏孝文帝以尉元為三老,游明為五更;后周以于謹為三老。〔17〕(P110下)

    這里“三老”、“五更”都分別以一人充任,未見有同時以某某三人或五人為“三老”、“五更”的記載。

    《漢書·百官公卿表》里說:“十里一亭,亭有亭長;十亭一鄉(xiāng),鄉(xiāng)有三老?!庇终f“三老掌教化”?!稘h書·高帝本紀》說:“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眾為善,置為三老,鄉(xiāng)一人。擇鄉(xiāng)三老為縣三老,與縣令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以十月賜酒肉?!笔青l(xiāng)、縣各有三老??鬃油砟昃妥隽唆攪膰希骸凹緦O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曰:‘丘不識也?!l(fā),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11〕(P2167)季孫氏貪冒無厭,欲改革稅制滿足私欲,作為國老的孔子看穿了他們的野心,所以不予支持。

    《后漢書·李充列傳》說李充因其妻子說錯一句話就將其逐出家門,由于別人盜了其母墳前一棵樹,就將其殺死〔15〕(P2684),殘暴之極,但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卻非常贊賞他的這些行為,因為這體現(xiàn)所謂的“孝”,所以升了官,并且退職后還做了國老。〔15〕(P2684)

    又如,后魏孝文帝時的尉元、游明根也曾做過“三老”,雖然他們具體有何作為,正史不見有載,但他們都有向孝文帝進諫推行孝道的言論。“三老”雖說地位很高,十分尊榮,卻不是品官,沒有實權(quán):

    前司徒公元(尉元),前鴻臚卿明根,并以沖德縣車,懿量歸老,故尊老以三,事更以五。雖老更非官,耋耄罔祿,然況事既高,宜加殊養(yǎng)。三老可給上公祿,五更可食元卿祿。供食之味,亦同其例?!?8〕

    “老更非官,耋耄罔祿,”進一步證明了“三老”決不是鄭玄所說的“三卿”。天子禮敬“三老”而不是“三卿”,是表示尊老尚德。充任“三老”的人都是年事已高,退官致仕的人。李充八十八歲才尊為“三老”,尉元也到了八十之年才成為“三老”,而游明根因為只有七十之齡更只可充任“五更”了?!叭洹保m為高官,但終究為皇帝之臣,古代帝王不會也不必在他們面前表現(xiàn)出卑恭,否則不但不能“示天下以孝悌”,還會大失體統(tǒng);再說“三卿”等官員也會愧不敢當。

    四、近現(xiàn)代解說評議

    章太炎對“三老”、“五更”有所論述,他說:

    周之六典亡三老、五更。三老,三公也;五更者,世疑其出于秦官。秦爵: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皆以主領(lǐng)更卒,部其役使。凡將軍有前、后、左、右,(《百官公卿表》。)而大將軍具中而主莫府。故主鄰更卒者五人。(《訄書重定本·官統(tǒng)》)〔19〕(P255)

    章太炎又說:“成周改號,萇弘分官。弘其取于秦官而建五更矣。今叔旦所制,既出山巖屋壁,獨萇弘后定者不傳。然其足以拔亂反正,寧不得與倉姬之典乎?”他認為“三老”為萇弘所置之官,其來源久遠,是可取的;但仍以之為職官,恐失于考證。

    郭沬若《兩周金文大系圖錄考釋》說:“‘參壽’即《魯頌·閟宮》‘三壽作朋’之‘三壽’,當以“三”為本字,意謂壽如參星之高也。”郭沬若以“三壽”為“參壽”,并進而認為是“參星”。但對何謂“參星”卻沒有進一步解說。臺灣學者季旭昇在其《詩經(jīng)古義新證》中采納郭氏之說,亦以“三壽”為“參星”〔20〕。此說值得商榷,盡管西周《鐘》有“降余多福,余孝孫參壽維利”之語,《晉姜鼎》有“三壽是利”之辭,《者減鐘》(清乾隆間出土于江西臨江縣,今藏于上海博物館,屬春秋中期古樂器)有“若召公壽,若參壽”之句,但仍不足以證其為“參星”。古代尊崇天命,如果銘文中“三壽”作“參星”解,《者減鐘》敘述應當先天象而后人事,而不應置“三壽”于“召公”之后,而應當寫作:“若參壽,若召公壽”。此外,“參星”在中國古代文化是否即“壽星”還值得懷疑?!稜栄拧め屘臁氛f:“壽星,角亢也。”郭璞注:“數(shù)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睋?jù)郭璞之說,壽星在二十八宿中當屬東方七宿之角、亢二宿,天文學中屬天蝎座,其中并非三星最亮,不當言“參星”。“參星”如作《禮記·月令》所說“孟春之月昏參中”之“參宿”解,此“參星”在二十八宿中屬西方七宿,天文學中屬牧夫座,則更不能做長壽的象征。王力先生說:“參宿,其形狀甚為雄偉,有命將出師之象?!碧拼娙藙⒂礤a在詩中吟到:“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鎮(zhèn)太原以詩申賀》)杜甫詩中也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贈衛(wèi)八處士》)無論怎么說參星都說不上是吉星,又有誰愿意與之“作朋”呢?

    壽星又稱“老人星”,唐代武三思《賀老人星見表》說:

    伏見太史奏稱八月十九日夜有老人星見,臣等謹按:《黃帝占》云:“老人星一名壽星,色黃明,見則人主壽昌?!庇职矗骸秾O氏瑞應圖》云:“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臨其國。”又《春秋分候懸象文曜鏡》云:“王者安靜則老人星見?!碑斠浴肚锓趾蛑畱蚁蟆分谏希耸掳l(fā)明于下。壽昌者知億載之有歸;安靜者示萬邦之必附。澄霞助月,非唯石氏之占;散翼乘芒,何獨斗樞之說。臣等謬參纓笏,叨目禎祥,慶抃之誠,實倍殊品,無任踴躍之至。(《文苑英華》卷五百六十一)

    《黃帝占》《孫氏瑞應圖云》《秋分候之懸象》等書今佚,這此書中所說“老人星一名壽星,色黃明,見則人主壽昌”,“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臨其國”,“王者安靜則老人星見”等等,說明在傳統(tǒng)文化中,“老人星”的確與國君之壽昌、國運的長久有密切關(guān)系,所以凡遇老人星出現(xiàn)在天空,文臣往往要進“賀表”或獻“賀詩”?!端囄念惥邸泛汀冻鯇W記》就收有這類文獻不少,如李商隱《為滎陽公賀老人星見表》說:“臣得本道進奏院狀報司天監(jiān)李景亮奏八月六日寅時老人星見于於南極,其色黃明潤大者,圣惟合徳,神實効祥。必垂有爛之文,以表無疆之祚?!?《淵鑒類函》卷四)據(jù)這些文獻記載,“老人星”不常見,似乎不是恒星,“參星”之說值得懷疑。

    陳子展先生《詩經(jīng)直解》把《魯頌·閟宮》中的“三壽作朋,如岡如陵”譯為:“要和上壽、中壽、下壽相比為朋,永恒存在,好象山岡、好象丘陵?!薄?1〕(P1173)陳先生采納了杜預的解釋,認為“三壽”為“上壽、中壽、下壽”之人。程俊英先生《詩經(jīng)譯注》把“三壽作朋,如岡如陵”譯為:“壽比三老百年長,猶如巍巍南山岡?!彼前讶龎叟c三老聯(lián)系起來了,似乎信心仍然不足,因而在注釋中仍然把“三壽”注為上壽、中壽、下壽。金啟華先生把“三老”解釋為“三類老人”,周振甫先生則解釋為“三個壽人”,其說近似而未為達詁,倒是《詩經(jīng)通詁》的作者雒江生認為:“三壽,三老也,謂能安邦定國之國老?!贝苏f較為恰當。

    綜上所述,“三老”當不屬于封建職官體制范疇,所謂“能安邦定國”自然也是夸大之詞。但是尊事“三老”,卻是古代社會文化建設(shè)的一項重要舉措,歷代有不少詩歌歌詠其事,如“翼翼三壽,蕃后惟休”(晉代張華《食舉東西廂樂詩》),“八音俱舉,三壽既盥”(唐代李舒《讓皇帝廟樂章·酌獻》),“簪纓三壽客,筆削兩朝書”(宋代王明清《揮麈后錄》),“共稱齊三壽,惟愿樂千秋”(明代貝瓊《名都篇》)等等。《尚書·盤庚》說:“人惟求舊”,《微子》載父師斥責紂王“違戾耇老”,《泰誓》載商王之罪有“播棄犂老”,《顧命》有“養(yǎng)國老之座”:“東序西鄉(xiāng),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幾?!狈操t明之主都會把敬老尊賢作為顯示自己美德的方式,而人們也以此為贊頌賢君,祈福國家的題材?!遏旐灐らs宮》中的“三壽作朋”反映了重老尊賢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1〕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0.

    〔2〕王先謙.三家詩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阮元.毛詩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李善等.六臣注文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6〕阮元.禮記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7〕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王應麟.困學紀聞〔M〕.四部叢刊三編本(第 33冊),上海:上海書店1985.

    〔9〕王夫之.詩經(jīng)稗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0〕新覺羅弘歷.詩義折中〔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1〕阮元.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12〕惠棟.春秋左傳補注〔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3〕阮元.尚書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1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5〕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6〕齊召南.四庫全書考證〔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7〕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8〕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9〕章炳麟.章太炎全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0〕季旭昇.詩經(jīng)古義新證〔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21〕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猜你喜歡
    三老
    “千萬工程”3.0版的縉云實踐
    三 拜
    百花園(2024年6期)2024-06-10 05:24:28
    扎紙人的人
    西湖(2021年3期)2021-03-24 11:40:31
    “三老”斷案
    浙江傳統(tǒng)經(jīng)典書畫名作圖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
    “三老”斷案
    湘潮(2019年12期)2019-03-13 08:12:57
    兩漢名碑注譯
    ——三老諱字忌日記
    老年教育(2018年1期)2018-01-24 05:46:15
    一位貨真價實的“三老”
    金秋(2017年1期)2017-04-21 08:48:42
    秦漢時期儒法的沖突與整合
    青春歲月(2016年5期)2016-10-21 15:33:12
    【追本溯源】
    黨的生活(2016年5期)2016-07-28 01:51:23
    陇南市| 绥德县| 东阿县| 舞钢市| 托里县| 刚察县| 旌德县| 屏东县| 西畴县| 漯河市| 库车县| 两当县| 普洱| 乌兰县| 安多县| 大洼县| 固安县| 沧州市| 木里| 大关县| 阳山县| 神农架林区| 隆化县| 娱乐| 红桥区| 英德市| 辉县市| 大安市| 根河市| 博乐市| 大田县| 横峰县| 达州市| 东平县| 花莲县| 闻喜县| 汨罗市| 中超| 溧水县| 龙陵县|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