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瑋一
電影《鋼琴家》是根據(jù)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標曼的自傳體小說改編的,由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執(zhí)導的。影片講述了 二戰(zhàn)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qū)里飽受著饑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于捱到了戰(zhàn)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以題目上看,《鋼琴家》應該是一部藝術感和音樂感很強的電影.自然也帶著很高的期望值去看,去欣賞,做好了被感動的準備去看電影,然而在這部長達140分鐘的片子里,從頭到尾,卻只有兩個長鏡頭是男主角在彈鋼琴,一次是他在饑寒交迫之際,在生命隨時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在一位納粹軍官的注視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彈奏了一段充滿哀傷、憤怒、沖突的曲子,第二次是戰(zhàn)爭結束后,恢復了健康和衣著的鋼琴家,在樂棚里灌制著唱片。這部以鋼琴家為主題的電影真實的反映了二戰(zhàn)期間這位偉大的鋼琴家的悲慘遭遇。戰(zhàn)爭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劫數(shù)難逃。鋼琴師也不例外。曾被鮮花和掌聲包圍的鋼琴家,從音樂迷夢中跌落下來,處于饑餓和貧困忍痛賣掉了心愛的鋼琴,不得不在無人喝彩的小酒館中彈奏。然而災難才剛剛開始,在大批猶太人即將被送上火車,生死未卜之時暫時逃離了猶太死亡之旅,在朋友幫助下,在納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懷著恐懼和饑餓生活。
說當藝術和人性沖突時,人作為存活下去的個體,不得不拋棄藝術。就像片中鋼琴家為了兩千波蘭幣而賣掉鋼琴一樣。沒有了生命,便不會有藝術。戰(zhàn)爭與藝術,就像槍炮與玫瑰——即使在槍林彈雨中,玫瑰也會瑟縮著盛開,可是盛開了,又能在炮火的夾縫中茍延殘喘多久呢?幸運的是,鋼琴家在血雨腥風中受盡磨難,他幸存了下來。他怎樣活下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延續(xù)了,藝術就會源源不息!即使有戰(zhàn)爭,即使有磨難,依然會堅強的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希望?!朵撉偌摇分皇请[忍的甚至是克制的還原了一個人,一個藝術家在二戰(zhàn)時期的真實生活,在二戰(zhàn)這個寬廣的社會背景中,我們看到的鋼琴師只是一個為活著而活著的人。它讓我想到,史標曼首先是個人,他需要活著,其次才是個鋼琴師,是個藝術家。如果僅僅認識到戰(zhàn)爭讓一切藝術走開,好象還不到位。人與戰(zhàn)爭之間的唯一聯(lián)系便是活命,至于他是個音樂家毫無關聯(lián)。史標曼從主動求生轉變到動物本能般地活著,這中間只有卑微。也許,當一個人被罩在死亡的恐懼下而逃亡時,尊嚴變成了一個奢侈的字眼,活著才是第一要素。而藝術更是毫無用處的奢侈品了,可望卻不可及。所以,史標曼面對著鋼琴,只能讓手在空中動動,而不敢在琴上彈奏出聲音來??墒撬囆g有時就是這樣呈現(xiàn)出不可思議來,或者在某個點上起著扭轉的作用。當?shù)聡姽侔咽窐寺鼛У戒撉龠吺疽庾屗麖椬鄷r,史標曼短暫的戰(zhàn)兢與生澀后,精神頓時回歸自由,手指在琴鍵上敲擊、跳躍,音樂在流淌奔泄,這個枯槁如鬼魂的鋼琴家被他的音樂重新煥發(fā)了光彩,他如此動情投入,琴聲訴說著他自抑的苦難和悲鳴。仿佛是音樂喚起了丟失的人性,德國軍官被音樂打動,繼續(xù)讓他在相對安全的閣樓里生存著,并給予衣食相助。電影反映的是人類歷史上空前悲慘的二戰(zhàn),但在鏡頭前我們并沒有看到多少血腥的場面,導演平靜而低調地讓我們看到了那個被納粹扔下樓去的年邁的殘疾人,那個卡在高墻的狹縫中餓死的孩子,那個被無端打死的猶太姑娘,那些趴地上等待手槍一一擊斃的人們……死亡接著死亡,面對著沒有控訴與詛咒的屏幕,沖擊與震撼、悲憤與絕望是那么深那么深地抓住了鏡頭外的我。史標曼躲在房間里躲在閣樓里,看著窗外的屠殺,死亡,抵抗,戰(zhàn)斗?;秀遍g我也躲在某個閣樓里,窗外發(fā)生的一切便是那段歷史。人類到底能否為自己建一個安全的閣樓。
戰(zhàn)爭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苦難,有人被苦難摧垮了。但是,苦難也可以是份養(yǎng)料,它培育著心中慈悲喜舍的種子,甚至聚集成強大的生命大樹。電影《鋼琴家》讓我們看到的就是這棵大樹。在二戰(zhàn)中一位波蘭國內頂級的鋼琴家,原本是纖弱、典雅、彬彬的藝術家,但身為猶太人飽受德軍非人的摧殘,他的全部親人都被殺害了,他在朋友的幫助下活了下來。在六年里他像老鼠一樣,逃竄、偷食、委身。就這樣頑強地活到了勝利,依然是一位尊貴的鋼琴家。猶太鋼琴作者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標曼生于1911年,從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后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zhàn)結束。他將這段經(jīng)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他視自己為“電影界的花花公子”決心探索各種電影種類的表達可能性。但他的所有作品都離不開一種極度悲觀陰郁的基調,這種情緒可追溯到他童年的創(chuàng)傷經(jīng)驗。童年從納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經(jīng)歷是波蘭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整個價值觀念。但是長期以來他一直逃避著這段不堪回首的記憶,他曾經(jīng)拒絕了《辛德勒的名單》,因為他認為影片的題材和他的經(jīng)歷過于接近。而十年后波蘭斯基終于有了勇氣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將其通過自己的電影創(chuàng)作表達出來。“這是我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與我過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較,因為它把我?guī)Щ亓四莻€我仍然銘記的時代?!变撉偌叶?zhàn)期間顛沛流離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長體驗,可以肯定的說這部電影融入了他個人的感悟。
作為波蘭猶太人和俄國移民的兒子,波蘭斯基1933年生于巴黎,3歲時父母帶他遷回克拉科夫,這個不明智的決定導致了1940年德國入侵波蘭后全家被送往集中營,幸運的是父親被捕前想盡辦法使年幼的兒子得以逃生。戰(zhàn)爭歲月里,波蘭斯基在鄉(xiāng)村流浪,在善良的天主教徒幫助下頑強地逃離了一次次搜捕。也是在這段時間里,他變成了狂熱的電影迷,雖然電影院放的大部分是德國電影,但只有在那些夢幻般的光影中才能夠得到一點安慰和庇護。戰(zhàn)后,波蘭斯基得知母親喪生奧斯維辛集中營,父親則死里逃生。
音樂是一種神奇的東西,他被一點一點的喚醒。身體慢慢地挺直,雙手也由遲疑轉為行云流水般自如。很快,他就與琴融為一體。在黑白的琴鍵間,那個消失的鋼琴家又復活了。而音樂也經(jīng)過災難的磨礪而更加純潔,更加打動人心。影片的結尾,演奏的場景轉移到了萬眾鴉雀無聲的劇場中,在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生死離別、家破人亡的苦痛后,坐在劇院里聆聽一場優(yōu)美的鋼琴演奏,每個人的心中是帶有怎樣的感慨和激動呵,此時此刻,音樂家在歷經(jīng)磨難后接觸到的精神上的最溫柔的撫慰,撫平那飽經(jīng)痛苦蹂躪的心靈,讓生命重新燃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音樂,精神天堂呀,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洗禮。鋼琴家放心地、毫無保留地演奏著……,也許是電影里看了太多的血腥,目睹了太多的悲劇,片尾的琴聲更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戰(zhàn)爭勝利后的琴聲呀!美妙的琴聲在告訴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衣食溫飽,生活安逸,身體健康,自由自在。用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對待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藝術是一種奢侈品??墒窃趹?zhàn)爭中,藝術卻成了嬌媚的任狂風肆虐花兒。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不知道明天的太陽還能否升起的人心,藝術只能是一種奢求。
波蘭斯基選用了大量的肖邦音樂作為影片的音樂,這是獨具匠心的,肖邦作為波蘭民族偉大的作曲家,是音樂史上著名的愛國者,選用他的音樂作為主題,是平靜中導演心靈的吶喊:呼喚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呼喚人的直立。
活著,為了自己的活著,我們不能渴求任何人成為英雄,但我們有理由讓任何人成為人,這是當死亡擔當起全部意義后,生命必須對自己的詢問。在沒有人格和尊嚴的國度,偷生者和赴死者都是生命的己選,生活在安逸和平中的我們無權指責非人年代為了活著,一個人本能的生存意識。
史標曼為什么能在這“悲慘世界”中頑強地堅持到家鄉(xiāng)解放呢?我認為,這來自于他對生命的熱愛。波蘭剛解放的時候有一個片段:史標曼看到了外面車上的小紅旗,從藏身的小閣樓里一出來,因為他穿著那個德國上校送他的軍大衣,那些波蘭的士兵以為他是德國人,舉起槍就打他,那時,要不是他的靈敏與機智,他很可能被波蘭士兵們誤殺。這就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的表現(xiàn)!不想失去什么,就要熱愛什么。
生命可只有一次,生命等于希望,擁有生命你就把握住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