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梅
(云南省大理州中醫(yī)醫(yī)院, 云南 大理 671000)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fā)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眩暈是指患者自覺頭昏眼花,視物旋轉翻覆,不能坐立,常伴有惡心、嘔吐、出汗等癥,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可由多種疾病引起,自2006年3月~2011年3月筆者采用針刺夾脊穴治療各種類型的眩暈68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68例眩暈患者均為2006年3月~2011年3月本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5歲,病程2天~12年,68例經(jīng)電測聽檢查和功能試驗確診,頸椎X線、頭顱CT或磁共振檢查,排除腦及內耳器質性病變。其中肝陽上亢型23例,痰濕中阻型18例,氣血虧虛型16例,腎精不足型11例。
2.1 取穴 主穴:頸3~7夾脊穴,胸4~12夾脊穴。肝陽上亢型配風池、太沖、太溪穴;痰濕中阻型配合谷、中脘、足三里、豐?。粴庋澨撔团浒贂?、足三里、三陰交、心俞、脾俞;腎精不足型配百會、腎俞、太溪。
2.2 操作方法 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0.3 mm×50 mm華佗牌一次性無菌不銹鋼毫針,夾脊穴采用針尖向脊柱呈25度~30度夾角進針,進針深度為25 mm~40 mm,左右,平補平瀉方法,風池向對側眼球進針40mm捻轉瀉法,百會穴平刺15 mm~25 mm捻轉補法,心俞、脾俞、腎俞呈45度角向脊柱方向斜刺40 mm捻轉補法,中脘直刺25 mm~40 mm,用呼吸補法,豐隆直刺25 mm~40 mm,行捻轉瀉法,足三里、三陰交直刺25 mm~40 mm,用提插捻轉補法,太沖、合谷直刺進針15 mm~25mm,捻轉瀉法,太溪直刺25 mm~40mm,捻轉補法,以上穴位均在得氣的基礎上,施術1min,留針30 min,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3.1 療效標準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眩暈標準擬定。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及相關檢查基本正常,恢復正常生活,隨訪1年未復發(fā)者;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恢復正常生活,半年之內又復發(fā)者;有效:癥狀與體征減輕,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每遇勞累,炎熱、憂傷、惱怒而復發(fā)者;無效:癥狀無改變。
3.2 治療結果 68例中治愈44例(64.7%),顯效16例(23.5%),有效8例(11.8%)。
王某,女,42歲,會計,初診日期2008年8月3日,病史:患頸椎病3年,因勞累過度而發(fā)生眩暈3個月,站立時有欲倒感,左右轉動頭部時更甚,伴有惡心嘔吐,頸部酸痛不適,活動受限。X片示:頸C4~7椎體唇樣增生,頸椎生理弧度彎曲改變。診斷:頸椎病,頸性眩暈。曾內服西藥(藥名不詳)無效,前來本科尋求治療。治療取頸3~7夾脊穴針刺治之,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每日1次,治療2次后眩暈減輕,惡心嘔吐消失。治療5次后眩暈消失,仍伴有頸部酸痛,治療2個療程后頸部酸痛消失,活動自如。隨訪半年眩暈未再復發(fā)。
眩暈一癥,可由多種疾病引起,又有多種類型。但頭為諸陽之會,腦為元神之府,督脈、足太陽經(jīng)、足少陽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無在頸部通過,上行至頭部。如外邪上犯清竅,腦髓空虛,臟腑功能失調,均可導致眩暈。督脈與脊髓神經(jīng)亦上通頭腦,因“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在”,故針刺夾脊穴能治療眩暈病證。
針刺頸部3~7夾脊穴可以通經(jīng)活絡,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使眩暈癥狀減輕。針刺胸夾脊穴可以調節(jié)心、肝、脾等臟腑的功能,平衡陰陽,養(yǎng)血安神,健脾利濕。肝陽上亢型配合肝經(jīng)原穴太沖,用瀉法可平肝潛陽,配風池清瀉上亢之陽,止暈明目,配太溪用補法可補益肝腎,滋水涵木;痰濕中阻型配合谷理氣化痰,配中脘和胃降逆,升清降濁以止眩暈,豐隆為祛痰主穴,足三里健脾化濕,共奏健脾化痰之功;氣血虧虛型配合百會用補法可升提氣血,充溢髓海,配合三陰交、足三里、脾俞、心俞可健運脾胃,運化水濕,化生精血,以資化源。腎精不足型配百會可調經(jīng)脈而止眩暈,配腎俞、太溪可補腎益精,以填補髓海,為治本之法。
中醫(yī)認為多由風、火、痰、虛上犯清竅所致,與臟腑功能失調、髓海不足有關。治療時根據(jù)不同類型選擇不同節(jié)段的夾脊穴,并根據(jù)病機循經(jīng)取穴,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結合,起綜合治療作用。
[1]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