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忠 四川省梓潼縣許州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 622151
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肩負著維護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保護的作用,股骨髁使其免于直接遭受外傷性打擊、傳導并增強股四頭肌的作用。近年來,高能量復合傷造成髕骨骨折的發(fā)病率在逐年增長[1]。髕骨骨折是常見的骨折之一,發(fā)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65%[2]。髕骨骨折的內固定方法的選擇是否合適,將直接影響髕骨骨折的愈合時間及膝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3]。本研究將改良張力帶鋼絲固定法與西脈鎳鈦形狀記憶合金聚髕器(NT-PC)兩種不同內固定方式進行比較,通過將骨折平均愈合時間、傷口感染率、局部復位情況、術后功能恢復狀態(tài)及并發(fā)癥的情況等指標統計學分析優(yōu)劣,旨在為臨床髕骨骨折固定術式提供一定參考。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07年8月-2011年8月外傷行髕骨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性37例,女19例,平均年齡(38.8±17.6)歲?;颊呷朐航浻跋駥W檢查后,髕骨骨折類型:新鮮骨折42例,陳舊性骨折14例;合并股骨骨折6例,上肢骨折5例,胸骨骨折及肋骨骨折3例,其他合并情況為膀胱破裂、血氣胸、脾破裂及相應血管神經損傷。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入院后24h內;(3)生命體征平穩(wěn)者。排除標準:(1)手術禁忌證 (嚴重呼吸循環(huán)衰竭需延后手術等);(2)合并其他系統慢性疾?。ǚ谓Y核、腫瘤等)。
1.2 分組情況 患者隨機分為A組(NT-PC)28例、B組(改良張力帶鋼絲內固定法)2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例、急性生理性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創(chuàng)傷嚴重度評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等基線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水平比較(±s)
注:兩組比較*P>0.05。
?
1.3 手術方法
1.3.1 A組(NT-PC):持續(xù)硬膜外麻醉。選擇的聚髕器直徑約占髕骨直徑的80%~90%。(1)在髕底及髕尖估計PC爪支嵌入處,作韌帶縱形小切口,充分將骨折處解剖復位;(2)使用0℃恒溫中的NT-PC,將其功能腰部及爪支按髕骨弧度塑形并展開,依次插入髕尖及髕底(根據骨折類型及需要三爪朝上二爪朝下或反之)。(3)將NT-PC放置入40~45℃熱鹽水外敷,恢復外形。這是利用其形態(tài)記憶特性,能使髕骨上骨折塊收緊固定貼和。
1.3.2 B組(改良張力帶鋼絲):取膝關節(jié)正中直行切口,充分暴露斷裂的部位,清除關節(jié)腔內血凝塊及壞死軟組織,將骨折塊輕柔的解剖復位并用復位鉗固定。(1)用1枚2.5 mm克氏針垂直骨折線鉆孔后抽出;(2)再將另1枚相同型號克氏針塑造成M形后插入鉆好的孔內;(3)再取一鋼絲,從第2支克氏針(即M形)尖部穿過,鋼絲一端繞過M形克氏針粉碎性骨折用克氏針將骨折變?yōu)樯舷聶M形骨折;(4)妥善的處理創(chuàng)面,充分止血,嚴格術后消毒,后續(xù)按簡單橫形骨折處理。
1.4 臨床監(jiān)測 隨訪并記錄兩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時間、傷口感染率、局部復位情況、術后功能恢復狀態(tài)及并發(fā)癥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0.0版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s)表示,多樣本均數間比較使用單因素ANOVA,先行方差齊性檢驗,方差齊,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方差不齊,采用秩和Kruskal-Wallis H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文獻評估療效[4]:A組:骨折平均愈合時間為(8.2 ±1.7)周,傷口感染5例(其中1例糖尿病患者),局部復位優(yōu)良26例;B組:骨折平均愈合時間為(8.7±2.2)周,傷口感染2例,局部復位優(yōu)良26例,兩組患者在骨折愈合時間與復位情況分析上,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傷口感染率上,B組具有一定優(yōu)勢(P<0.05),見表2。
3.1 髕骨內固定重要性 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它是膝關節(jié)的組成部分,起到保持膝關節(jié)穩(wěn)定、增強股四頭肌肌力、伸直膝關節(jié)滑車的作用。除不能復位的粉碎性骨折外,應盡量保留髕骨。髕骨骨折的治療原則是恢復伸膝裝置,維持關節(jié)面的平整,并使作用于髕骨上的張力變壓力,以便能早期活動。促進骨折愈合,避免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等[5],因此,在髕骨骨折后,對于內固定的選擇及其重要 。
3.2 改良克氏針優(yōu)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該術式所取得臨床療效與聚髕器并無差異,并且在感染率上有所下降,這可能由術中創(chuàng)面減小所帶來的益處,但樣本量較小,筆者認為,該術式操作較為簡單、用時短、無需聚髕骨器等特殊昂貴器材,因此,在保證患者臨床療效同時,并未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易于各醫(yī)院推廣,尤其適合基層醫(yī)院,這與國外學者研究結果相似[6];但本術式缺點為適應證狹窄,對于部分嚴重粉碎的髕骨嚴重毀損者,難以完整固定。
總之,改良張力帶鋼絲內固定法具有高效、價廉的優(yōu)勢,適合基層醫(yī)院推廣。
[1] 解云川,李長德.治療髕骨骨折的不同內固定材料、方法的比較及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4):5806-5807.
[2] Bailey A,Goodstone N,Roberts S,et al.Rehabilitation after oswestry autologous-chondrocyte implantation:the osoell protocol〔J〕.Sports Rehabil,2003,12(2):104-118.
[3] 崔榮貴,何鵬.改良張力帶鋼絲內固定治療髕骨骨折78例〔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28(5):397.
[4] 李松哲,李成福,李林.改良AO克氏針張力帶鋼絲與聚髕器治療髕骨骨折臨床分析〔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6,20(11):1153-1154.
[5] 尚緒山,劉建永,和樹寶.改良克氏針加鋼絲治療髕骨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09,12(5):518-526.
[6] Gardner MJ,Grifith MH,Lawrence BD,et al.Complete exposure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 for fixation of patella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05,19(2):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