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飛, 李曉松, 張晶玫
(云南省玉溪市中醫(yī)醫(yī)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腰腿病疾患之一,好發(fā)于青壯年男性體力勞動者,其發(fā)病部位以腰4~5椎間盤最多,腰5~骶1椎間盤次之,腰3~4椎間盤少見。臨床上治療困難,易于復發(fā)。筆者自2005年~2010年間,采用手法、使用脫水劑及活血化瘀針劑、中藥湯劑口服及腰背肌及腰肌功能訓練綜合治療268例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本組268例患者均經(jīng)CT或MRI檢查確診。其中男165例,女103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74歲;病程最短1 d,最長1 a;有急性腰扭傷病史者187例,慢性勞損及感受風寒濕所致者64例,不明原因者17例。268例患者中左側病變123例,右側病變102例,中央型病變43例。
2.1 手法治療 ①理筋放松點穴法:患者俯臥位,先在腰臀及患側下肢施以、揉、捏及彈撥等手法10 min;然后從上而下點穴,按華佗夾脊、腰陽關、腎俞、環(huán)跳、委中、承山等穴約10 min,放松腰背肌及患肢肌群。②俯臥推棘突法:患者俯臥,術者立于左側,右手掌按壓于患椎棘突處,左手重疊于右手背之上,令患者咳嗽同時,術者用力推壓棘突,這時術者手上常有滑動感。③側臥斜板法(此法不適用于中后突出患者):患者側臥位,患側下肢屈膝屈髖在上,健側下肢伸直在下,上肢置于身后,術者肘放置于患者患側肩前部,右肘放置于患側髖嵴部,術者雙肘做相反用力,將腰旋轉至極限,輕柔晃動數(shù)次后,雙手同時用力斜板,往往可以聞及腰間小關節(jié)“喀啪”彈響復位聲。最后,術者用拇指自上而下理順棘上韌帶及腰肌,輕手法按摩放松腰臀及患者肌肉群而收工。手法治療后要臥硬板床休息3~5 d。
2.2 脫水及活血化瘀治療 ①20%甘露醇250 mL,經(jīng)靜脈20 min內輸入;②5%葡萄糖注射液(注:如為糖尿病患者,則改用0.9%生理鹽水)加入丹紅注射液20 mL緩慢滴注;2組針劑每日1次,連用3天后,改為隔日1次,共用7次。
2.3 辨證施治 按中醫(yī)辨證論治分為常見的2型。①氣滯血瘀型:多有腰扭傷史,起病急,腰腿疼痛重,屈伸活動障礙明顯,椎棘突及棘突旁壓痛,下肢反射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治療以活血通絡,行氣止痛。用自擬腰痛方。處方:桃仁20 g,紅花15 g,杜仲20 g,川斷20 g,小茴香10 g,金葉子1 g,小麻藥15 g,赤芍20 g,伸筋草15 g,麻疙瘩30 g,大力王30 g,乳香10 g,沒藥10 g,木瓜15 g,獨活10 g,甘草6 g。用法:水煎服,1日1劑,共取汁200 mL,分早晚內服。②寒凝血瘀型:此型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多有慢性腰痛病史,感受風寒后發(fā)病,起病緩慢,逐漸加重,同時伴有畏寒肢冷,腰腿遇寒加重,遇暖則舒,腰腿常酸軟,沉或麻木,椎旁壓痛不明顯。舌質淡,苔白或白滑,脈沉緩。治療以溫經(jīng)散寒,袪風止痛,養(yǎng)血通絡為法,方用當歸四逆湯加味。處方:制川烏30 g,當歸20 g,桂枝15 g,白芍20 g,細辛3 g,通草10 g,大棗8枚,甘草10 g,雞血藤30 g,全蝎10 g,蜈蚣3條,伸筋草15 g,獨活15 g,牛膝20 g。用法:先用開水煎煮制川烏3 h后,再加入其它藥繼續(xù)煎煮15~20 min,取汁200 mL,1日1劑,分早晚內服,忌生、冷、豆、腥等。
2.4 腰背肌功能康復訓練 此法在上3種方法治療1周后進行。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在床上進行脊柱不負重狀態(tài)下的腰背肌功能康復訓練,增強腰背肌力量,增加脊柱的穩(wěn)定性[1]。
操作方法:①仰臥起坐:患者仰臥硬板床,閉氣,雙膝伸直,將上身和雙腿同時抬離床面20°~30°,并堅持3~5 s放下為1次;②飛燕點水:患者俯臥硬板床作腰背屈伸運動,將胸部和雙腿同時抬離床面約10°~15°,并堅持3~5 s放下為1次。開始2種鍛煉方法根據(jù)患者體質和病情每次酌情進行10~30次,以后每次逐漸增加至30~50次,每天鍛煉2~3次。
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判定。治愈:腰腿痛消失,腰部功能活動正常,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正常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功能活動改善;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本組病例268例(82.46%),治愈221例(82.46%);好轉23例(8.58%);無效24例(8.96%);總有效率為91.04%。治療時間最短3 d,最長18 d,平均10.5 d。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變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纖維環(huán)部分或全部破裂,連同椎核一并向外膨出,刺激或壓迫神經(jīng)根,從而導致神經(jīng)根充血、水腫、缺血缺氧以及硬脊膜周圍的軟組織出現(xiàn)水腫、充血、粘連及化學性炎癥。故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關鍵在于解除神經(jīng)根的壓迫、粘連及其周圍軟組織的化學炎癥。
針對其發(fā)病機理,筆者應用手法治療糾正椎間小關節(jié)的失穩(wěn),恢復脊椎的內外平衡;同時配合脫水劑、活血化瘀針劑的應用可促進炎性滲出的吸收,改善病變部位血液循環(huán)和代謝障礙,促進神經(jīng)肌肉功能恢復,消除椎根水腫;中醫(yī)辨證分型內服中藥湯劑對于氣滯血瘀型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活血通絡之功;對于寒凝血瘀型具有溫經(jīng)散寒、祛風止痛、養(yǎng)血通絡之功;通過以上3種方法治療1周后病癥明顯好轉,這時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患者進行腰背肌功能康復訓練能更好地提高和鞏固療效。
綜上,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同時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周國駿.腰腹肌訓練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作用[J].中醫(yī)正骨,2001,14(2):102.
[2]ZY/T001.1~001.9-94,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