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浩 LIU Hao
林 青2 LIN Qing
徐文堅2 XU Wenjian
王繼剛3 WANG Jigang
黃勇華2 HUANG Yonghua
劉世恩2 LIU Shien
周銳志2 ZHOU Ruizhi
2.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放射科山東青島 266003
3.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病理科山東青島 266003
血氧水平依賴功能磁共振技術(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是對腦功能皮層運動區(qū)進行功能成像的新技術,它能在無創(chuàng)傷和無需對比劑的情況下評價腦腫瘤與皮層功能區(qū)之間的關系及皮層功能區(qū)自身的狀況,指導臨床制訂手術方案,最大限度地切除病灶并保留腦皮層功能,可大大提高手術治療效果[1]。本研究采用BOLD-fMRI成像技術研究位于或鄰近腦皮層運動功能區(qū)的33例腦腫瘤患者,旨在評價良、惡性腫瘤至腦皮層運動功能區(qū)的距離對運動功能區(qū)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9-01~2010-07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33例顱內腫瘤位于或鄰近腦皮層運動功能區(qū)的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齡32~73歲,平均(52.33±11.39)歲,均為右利手。術后病理證實膠質瘤18例,腦膜瘤13例,轉移瘤2例。根據(jù)2007年WHO腫瘤分類標準[2],膠質瘤中Ⅲ~Ⅳ級腫瘤歸為惡性腫瘤組,Ⅰ~Ⅱ級腫瘤歸為良性腫瘤組。其中惡性腫瘤組16例,良性腫瘤組17例。術前患肢肌力檢查為Ⅳ~Ⅴ級。
1.2 儀器與方法
1.2.1 儀器 采用美國GE HDxT 3.0T超導型磁共振機,應用8通道頭部線圈。掃描基線平行于前后聯(lián)合連線(AC-PC線)。應用GE Brain Wave圖像采集系統(tǒng)進行BOLD成像的實時顯示。BOLD-fMRI掃描采用單次激發(fā)回波平面成像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echo planar imaging,GRE-EPI)序列,成像參數(shù):TR 2000ms,TE 40ms,反轉角90°,視野( fi eld of view,F(xiàn)OV)24cm×24cm,矩陣128×128,層面內分辨率為2mm×2mm。矢狀位三維T1WI解剖圖:應用三維快速損毀進動恢復梯度回波(three-dimensional spoiled gradient-echo, 3D SPGR)序列,成像參數(shù):TR 30ms,TE 6.0ms,F(xiàn)OV 24cm×24cm,矩陣256×256,層厚1.2mm,層間距0mm。掃描層數(shù)110。
1.2.2 實驗設計 采用組塊(BLOCK)設計方案,任務組塊要求患者行雙手同時對指運動,檢查前訓練患者對指運動的節(jié)律、強度、幅度盡可能一致。每組塊任務持續(xù)20s,休息20s,完成9個組塊,掃描時間為6min 20s。
1.3 圖像后處理及數(shù)據(jù)分析 將BOLD-fMRI所采集的圖像應用MATLAB平臺下SPM5軟件分析,對原始數(shù)進行配準(realign)、對齊(coregister)、標準化(normalization)及平滑化(smooth)處理。經(jīng)過預處理后,對未超出運動校正標準(三維平移未超過0.5mm,三維旋轉度未超過0.5°)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經(jīng)過處理,獲得激活圖,在激活圖內測量感興趣區(qū)內的總激活像素數(shù)(體積=總激活像素數(shù)×3mm×3mm×3mm)。BOLD-fMRI運動功能區(qū)激活體積比的計算[3]:BOLD激活體積比=腫瘤側運動功能區(qū)激活體積/健側運動功能區(qū)激活體積。
圖1 腦膜瘤患者BOLD圖像,黑色標記為測量的腦膜瘤與腦皮層運動功能激活區(qū)距離,為測量運動激活區(qū)邊緣與病灶邊緣的最小距離。圖2 膠質瘤患者BOLD圖像,病灶(箭)與腦皮層運動功能激活區(qū)(箭頭)位置相貼,認為距離為0mm
1.4 運動功能區(qū)與腫瘤距離測量 采用xjView軟件測量腫瘤與運動功能區(qū)的距離。見圖1、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BOLD激活體積以表示,數(shù)據(jù)經(jīng)正態(tài)性分布檢驗,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行t檢驗;BOLD激活體積比和腫瘤與運動功能區(qū)距離的相關性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BOLD激活體積分析 惡性腫瘤組BOLD激活體積為(31.29±10.87),良性腫瘤組BOLD激活體積為(79.53±16.27),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腫瘤與運動功能區(qū)距離及BOLD激活體積比 33例患者BOLD激活體積比為0.22~1.89,平均(0.65±0.37)。其中惡性腫瘤組BOLD激活體積比為0.22~1.42,平均(0.50±0.38);良性腫瘤組BOLD激活體積比為0.39~1.89,平均(0.80±0.30)。33例患者腫瘤邊緣距腦皮層運動功能區(qū)距離為0~10mm,平均(5.33±2.50)mm。其中,良性腫瘤組腫瘤邊緣距腦皮層運動功能區(qū)距離為2~10mm,平均(5.65±2.29)mm;惡性腫瘤組腫瘤邊緣距腦皮層運動功能區(qū)距離為2~10mm,平均(5.00±2.76)mm。
2.3 腫瘤與運動功能區(qū)距離與BOLD激活體積比的相關性分析 33例患者腫瘤距運動功能區(qū)的距離與BOLD激活體積比呈正相關(R2=0.304,P<0.05)(圖3);惡性腫瘤組腫瘤距運動功能區(qū)的距離與BOLD激活體積比呈顯著正相關(R2=0.407,P<0.01)(圖4);良性腫瘤組腫瘤距運動功能區(qū)的距離與BOLD激活體積比呈正相關(R2=0.25,P<0.05)(圖5)。
圖3 腦腫瘤(包括良惡性腫瘤)距運動功能區(qū)的距離與BOLD激活體積比的相關性
圖4 惡性腫瘤距運動功能區(qū)的距離與BOLD激活體積比的相關性
圖5 良性腫瘤距運動功能區(qū)的距離與BOLD激活體積比的相關性
BOLD-fMRI能無創(chuàng)顯示腦皮層運動功能區(qū)與腦腫瘤的解剖關系,在切除腦腫瘤的同時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腦功能運動區(qū),因而受到影像醫(yī)師和神經(jīng)外科醫(yī)師的重視[4]。
顱內腫瘤引起局部神經(jīng)功能紊亂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腫瘤擠壓血管使其暫時失去血液供應的生理性障礙,二是腫瘤侵犯了神經(jīng)組織,使其結構上發(fā)生破壞的解剖性障礙。本研究顯示,良性腫瘤的BOLD激活體積比高于惡性腫瘤,其原因是惡性腫瘤侵犯周圍神經(jīng)組織更加嚴重,從而引起解剖性障礙,使運動功能激活區(qū)像素下降。Hou等[3]認為功能激活區(qū)像素的多少與腫瘤的級別和類別有關,腫瘤級別越高,對周圍運動激活區(qū)的體積和局部組織氧含量及血流量的影響越顯著。
高級別膠質瘤的占位效應與BOLD-fMRI信號降低有關[4]。本研究觀察了功能區(qū)在距腫瘤0~10mm范圍內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惡性腫瘤組腫瘤與運動功能區(qū)的距離與運動功能區(qū)BOLD激活體積比呈顯著正相關(R2=0.407,P<0.01),良性腫瘤組腫瘤與運動功能區(qū)的距離與BOLD激活體積比呈正相關(R2=0.25,P<0.05),惡性腫瘤組較良性腫瘤組腫瘤至腦皮層功能區(qū)的距離與激活體積比的相關性更加明顯,與Hou等[3]的結果相似。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腦腫瘤對周圍腦組織結構、生理學狀態(tài)、腦組織代謝、神經(jīng)遞質傳遞和神經(jīng)血管結合狀態(tài)產(chǎn)生影響,這些表現(xiàn)在高級別腫瘤中更為明顯[5]。黃仲奎等[6]也提出病灶距功能區(qū)的距離與術前肌力呈正相關。其作用機制為:誘導周圍腦組織血管病理性增生;引起局部血流量升高;使周圍組織的生物化學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等[7];引起血管性水腫導致彌散系數(shù)發(fā)生變化[8];分泌神經(jīng)遞質樣物質,改變皮層的代謝狀態(tài)和神經(jīng)血管之間的結構等。毛細血管數(shù)量是決定功能區(qū)體積大小的主要因素,灰質比白質的毛細血管數(shù)量豐富,而腦腫瘤壓迫所致毛細血管數(shù)量的減少和受損導致流經(jīng)功能區(qū)的血流量減少[9],從而降低了活動與靜止狀態(tài)下脫氧血紅蛋白濃度的差異,使功能區(qū)激活信號激活體積減少,最大信號強度降低。惡性腦腫瘤使周圍腦組織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當手運動時,雖然患側神經(jīng)元處于激活狀態(tài),但局部的血流量卻沒有相應增加,這樣在BOLD-fMRI上就不會出現(xiàn)與周圍腦組織的顯著差異,使BOLD-fMRI檢查不能發(fā)現(xiàn)激活的功能區(qū)。其原因可能為惡性腦腫瘤的血管喪失了自我調節(jié)能力,當局部活動增加時,局部血管對相應的神經(jīng)刺激無反應能力,血流量沒有相應增加,導致功能區(qū)激活減弱。
綜上所述,腦腫瘤距運動功能區(qū)的距離與BOLD激活體積比有顯著相關性,尤以惡性腫瘤相關性更明顯。
[1]李少武, 戴建平, 朱明旺, 等.累及大腦皮層運動區(qū)的顱內病變手術前后磁共振功能成像.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 35(2): 125-128.
[2]Louis DN, Ohgaki H, Wiestler OD, et al.The 2007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Acta Neuropathol, 2007, 114(2): 97-109.
[3]Hou BL, Bradbury M, Peck KK, et al.Effect of brain tumor neovasculature defined by rCBV on BOLD-fMRI activation volume in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Neuroimage, 2006,32(2): 489-497.
[4]Hall MA, Kim P, Truwit CL.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guided brain tumor resection.Top Magn Reson Imaging, 2009, 19(4): 205-212.
[5]Majos A, Tybor K, Stefanczyk L, et al.Cortical mapping b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Eur Radiol, 2005, 15(6): 1148-1158.
[6]黃仲奎, 龍莉鈴, 張筱雙.磁共振腦功能成像在神經(jīng)外科手術前后的應用價值.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6, 40(2):165-170.
[7]Schreiber A, Hubbe UI, Ziyeh S, et al.The influence of gliomas and nongli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 on bloodoxygen-level dependent contrast enhancement.Am J Neuroradiol, 2000, 21(6): 1055-1063.
[8]Kim MJ, Holodny AI, Hou BL, et al.The effect of prior surgery on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R imaging in the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brain tumors.Am J Neuroradiol, 2005, 26(8): 1980-1985.
[9]Krings T, Topper R, Willmes K, et al.Activ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motor areas in patients with CNS neoplasms and weakness.Neurology, 2002, 58(3): 38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