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斌
(玉溪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原始宗教與彝族祭祀性體育
楊文斌
(玉溪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從歷史學、宗教學及民間傳說等視野角度,對彝族祭祀性體育的概念、表現(xiàn)形式、發(fā)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旨在豐富云南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理論研究。
原始宗教;祭祀性體育;彝族
《中國百科大辭典》對“原始宗教”的解釋為:“原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表現(xiàn)形式之一,自然力量在原始人意識中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它的產(chǎn)生是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原始人在同自然作斗爭時軟弱無力的結(jié)果。有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幾種形式?!?/p>
上述定義反映出原始宗教具有如下幾個特征:(1)產(chǎn)生時間早,影響具有長期性、多面性。原始宗教作為宗教發(fā)展過程的初級階段,包括原始社會以及所有時代處于蒙昧狀態(tài)的人類的信仰,不僅產(chǎn)生時間早(舊石器時代中期到新時期時代早期),而且仍被現(xiàn)今部分地區(qū)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奉。原始宗教對于哲學、藝術(shù)、文化等的起源、影響有著不可否認的貢獻。(2)體現(xiàn)人類思維進步的同時也反映人類對抗自然的無助。原始宗教作為原始人的世界觀,是人類在自然界的種種制約下將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結(jié)果,盡管它標志著人類思維能力的進步,但也反映了人類對自然力最初的無知和依賴性,反映了人類對自身機體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無知。(3)表現(xiàn)形式具有多樣性。除上述定義中提及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外,原始宗教還包括生殖器崇拜、鬼魂崇拜、英雄崇拜等。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是原始宗教多神崇拜的具體體現(xiàn)。
《孟子·盡心下》:“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祭天曰“祀”,祭地曰“祭”,祭祖先曰“享”,通稱“祭祀”。祭祀是中國傳統(tǒng)宗教活動的核心,在先秦只單稱為“祭”或“祀”,又或稱為“享”、“薦”、“祠”。祭祀活動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用禮物向神靈祈禱或致敬。自從有了神的觀念,祭祀活動也就隨之產(chǎn)生。最初的祭祀表現(xiàn)為向神敬獻飲食,《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猶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边@是說,祭禮起源于向神靈獻飲食,通過燔燒黍稷和撕下豬肉供神享食,鑿地為穴當作水壺,用手掬水獻神,敲擊土鼓以娛神,這樣就可以把人的愿望和敬意傳達給鬼神了。中國古代的祭祀類別劃分成祭天神、地祇、人鬼三類,故《禮記·禮運》說:“夫禮必本于天,殽(效)于地,列于鬼神(人鬼)。”祭祀的內(nèi)涵輻射到中國古代的王權(quán)、政治、哲學、宗法、倫理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為中國傳統(tǒng)宗教和儒學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對“祭祀”的論述來看,任何宗教活動都與祭祀緊密聯(lián)系,這其中,原始宗教自然也不例外,脫離了祭祀的宗教是不存在的。
3.1 對彝族“祭祀性體育”的概念詮釋
筆者對彝族“祭祀性體育”作如下定義:彝族先民創(chuàng)造的并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中用于娛神、娛鬼、自娛及娛人的各種體育活動的總稱。其內(nèi)容及形式包括競技性體育、娛樂游戲、體育舞蹈等。
3.2 彝族祭祀性體育的表現(xiàn)形式
在彝族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中就浮現(xiàn)著祭祀性體育的身影。筆者將從競技性體育、娛樂游戲和體育舞蹈三方面對彝族祭祀性體育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進行闡述。
3.2.1 競技性體育
(1)摔跤。云南圭山的撤尼和西山的阿細人舉行的“太平盛會”,是為免災(zāi)而舉行的宗教儀式,屆時,不僅要請村中畢摩驅(qū)鬼祈福,而且還要約定各村選手進行捧跤祭典儀式。除重大節(jié)日外,彝族摔跤在平日里也是祈福免災(zāi)的一種崇拜形式。據(jù)《路南縣志》記載:“所謂會跌跤(摔跤)者,其會無常,或因村中有瘟疫乃議舉行”。這表明彝族摔跤曾經(jīng)是原始宗教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內(nèi)容。
(2)武術(shù)。武術(shù)是祭祖、葬禮中的常見體育活動,其表現(xiàn)形式莊重肅穆,具有濃厚的祭祀性色彩。在滇南彝鄉(xiāng),人們在葬禮中要表演武術(shù),然后由畢摩念誦“指路經(jīng)”、“送魂經(jīng)”,按本族的族源遷徙路線,告誡死者怎樣到達“祖先之鄉(xiāng)”。這是彝族古代祭祀性活動的現(xiàn)存形式。
3.2.2 娛樂游戲
彝族有著豐富的娛樂游戲活動。流傳較廣的項目有斗牛、跳高腳馬、磨秋、打陀螺、爬油桿、蹲斗、跳火繩等。這其中,最具祭祀性意味的項目當屬磨秋。居住在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的彝族,每逢農(nóng)歷正月十五祭星辰時,在月亮升起時將肉與酒、果品擺放在磨秋架前進行祭供,然后在磨秋架上蕩秋,以表示感謝神靈降福和祈求免災(zāi)。
3.2.3 體育舞蹈
體育舞蹈是“體育性較強的舞蹈,是融體育與舞蹈為一體,具有鍛煉、競技和審美作用的一種新的舞蹈體裁。體育舞蹈和其他舞蹈藝術(shù)一樣,反映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只是它更側(cè)重于動作的高難度技巧,用以表現(xiàn)人的健美、勇敢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p>
彝族祭祀活動場景隆重壯觀,并伴有眾多的民族歌舞、體育活動的表演。這其中,也自然少不了體育舞蹈的身影。如同彝族舞蹈類型眾多一樣,彝族體育舞蹈的種類也頗為豐富。打歌、跳月、虎舞、龍舞、獅舞、獅虎舞、鈴鐺舞、煙盒舞、棍舞、矛舞、大刀舞、獵釵舞、畫面刀舞均為彝族特色的體育舞蹈。
(1)祭祖——煙盒舞。煙盒舞在《中華文化習俗辭典》的解釋為:“彝族民間舞蹈,亦稱‘跳弦’、‘跳樂’、‘跳三步弦’。主要流行于云南個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元江等地彝族居住地區(qū)。因舞者兩手各拿一個竹皮或樹皮做的圓形小煙盒,邊彈邊舞而得名,是深受彝族男女老少喜愛的具有較高技藝的群眾性舞蹈。有‘是人不跳弦,白活幾十年’的民諺,歷史悠久。形式上分正弦(母弦)和雜弦(子弦)兩種。舞時,由月琴等伴奏,先跳正弦,后跳雜弦。跳正弦,只舞不唱,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弦’等十多種動作。 跳雜弦,一般邊舞邊唱。雜弦又分自娛性和表演性兩種:自娛性是集體圈舞和六、四、三人穿花跳的對舞,內(nèi)容豐富,有表現(xiàn)勞動生活和愛情的;表演性的為由二人舞,內(nèi)容較簡單,但形象逼真,表演生動,動作造型富有技巧性。傳說煙盒舞有一百多套,其特點是動作豐富,節(jié)奏鮮明,手舞足蹈,配合自然,富有韻律感,整個舞蹈輕快而健美?!?/p>
(2)祭虎——虎舞。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一個名為麥地沖的彝族山村,村中居民視虎為祖先,自認是虎的后代。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八至十五日,村民都要舉行歷時八天的老虎節(jié),其中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就是跳虎舞。其目的在于以形體動作(模仿虎的動作)祭祀天地祖先神靈,詛咒鬼魂。
(3)祭鬼魂。各地彝區(qū)普遍流傳的喪葬儀俗中的舞蹈,深受鬼魂崇拜思想的支配。喪葬活動中的舞蹈的形式,是為了娛樂鬼魂,借以使祖魂順利返回祖先發(fā)祥地。云南彌勒縣阿哲頗、石屏縣尼蘇頗,在喪葬中表演武士舞,舞時舞者手持關(guān)公刀,二人對舞,鼓、鑼、鈸等打擊樂器伴奏,動作有穿刀、插刀、磨刀、翻身砍刀等。
3.3 彝族祭祀性體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
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最隆重的體育賽事——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彝族祭祀性體育項目彝族摔跤、武術(shù)等成為重要的競技項目,而阿細跳月成為其中精彩絕倫的表演項目。喪葬活動與反映軍事活動的多種武舞、兵器舞雖在各類體育運動會上并未直接出現(xiàn),但與之同性質(zhì)的其他民族舞蹈卻并不少見。如景頗刀舞、藏族弓刀舞都曾作為第六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盡管上述兩種舞蹈并非彝族特有,但其舞蹈性質(zhì)同屬兵器舞確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將喪葬活動上的彝族武舞、兵器舞界定為體育舞蹈是在實踐基礎(chǔ)上的合理推論。除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彝族祭祀性體育中的某些體育舞蹈還出現(xiàn)在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表演項目中,這些項目有龍舞(板凳龍)、虎舞(黑虎舞、老虎報蛋)等。此外,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語境下,彝族祭祀性體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舞蹈類項目,具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特點,符合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標準。2006年5月,彝族體育舞蹈煙盒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民間舞蹈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也是眾多彝族舞蹈類型中首個進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舞蹈類名錄中的。2011年5月,彝族體育舞蹈鈴鐺舞、打歌、老虎笙、阿細跳月同時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舞蹈類名錄。除此外,彝族祭祀性體育在現(xiàn)代彝族群體中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無論是宗教活動、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等重要場合中都體現(xiàn)勃勃生機。
彝族祭祀性體育是彝族先民創(chuàng)造的并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中用于娛神、娛鬼、自娛及娛人的各種體育活動的總稱。其內(nèi)容及形式包括競技性體育、娛樂游戲、體育舞蹈等。直至今日,彝族祭祀性體育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仍在中華大地上散發(fā)著璀璨的光芒。隨著歷史、社會的發(fā)展,彝族人民科學意識的提高,祭祀性體育必然向著娛人、健身、競技的現(xiàn)代民族體育的方向演變。祭祀性體育中“祭祀”的成分和功能不斷削弱,而“體育”的內(nèi)涵逐漸得以豐富,剝離了宗教外殼的祭祀性體育,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必是全新的面貌。
[1]袁世全,馮濤.中國百科大辭典[M].北京:華廈出版社,1990:702.
[2]蔡希勤.四書解讀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5:175.
[3]湯一介,張耀南.中國儒學文化大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417-418.
[4]饒遠.論彝族體育的源流及其價值[J].浙江體育科學,1992,14(1):48-52.
[5]饒遠.云南彝族體育與原始宗教關(guān)系初探[J].云南社會科學,1989,(2):71-76.
[6]彝族史編寫組.彝族簡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1-16.
[7]徐海榮.中國娛樂大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660.
Primitive Religion and Ritual Sport of Ni Ethnic Group
YANG Wenbin
(Sport Dept.,Yuxi Normal Inst.,Yuxi 653100,China)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logic analysi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expressio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itual sport of Ni ethnic group viewed from history,religion and folk tales,so as to enrich the study of the sports culture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primitive religion;ritual sport;Ni ethnic group
G80-05
A
1672-268X(2012)03-022-02
201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