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英
[關鍵詞]新聞背景;作用;運用
任何一件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間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因果的,新聞事件也不例外,都有它形成的時間、空間條件,即任何新聞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新聞報道要正確反映新聞事實,常常需要介紹與新聞事實有關的背景,而新聞背景也是一種事實,介紹背景,有利于了解新聞發(fā)生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新聞的認識和理解,深化新聞的主題,并有豐富內容,增加知識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魯迅先生曾說:“刪夷枝葉的人,絕得不到花果”,花兒失去提供營養(yǎng)的枝葉,必定是要枯萎的,沒有綠葉扶持、映襯的花兒也談不上艷麗。新聞報道也是如此。任何一條新聞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因此,新聞報道要正確反映新聞事實,常常就需要介紹與新聞事實有關的背景。新聞背景也是一種事實,它雖然不屬于新聞事實本身,卻是可以用來說明、映襯新聞事實的。
新聞背景在新聞中的作用,歸納起來主要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
第一,補充說明,分析解釋,增強了新聞報道的說服力
高明的記者在消息寫作中一般不直接發(fā)表評論和議論,但自己的觀點又必須表明,因為新聞作品都無法回避傾向性。那么如何做到既是客觀手法,又能體現(xiàn)記者的判斷和傾向呢?大量的新聞實踐證明,巧用背景是一種極好的方法。中外記者都在不斷地利用背景的這種作用,通過選擇、組合、強調、分析、解釋等方式,將觀點“藏”在背景之中。以首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消息作品《讀者你猜:他的職稱……》一稿為例,這篇消息在使用背景材料進行補充說明、分析解釋是很成功的。如文中寫的:
現(xiàn)年46歲的梁昆浩,小學畢業(yè)后便隨父當“泥水仔”。在實踐中長期堅持自學,使他的建筑設計走向世界。他參與設計的“順德旅游貿易中心”,吸取香港“新世界”的格局和廣州白天鵝賓館的內庭特色。由他主持設計的順峰山仙泉賓館、海南瓊苑賓館等,都以其詩情畫意和非凡氣派,令人贊嘆不已??墒钦l會想到,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梁昆浩,至今仍是一個助理建筑師。
通過上述背景材料,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記者對梁昆浩沒有評上高級建筑師,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和同情,對評職稱中重學歷、輕水平,重論文、輕能力的唯學歷論,唯論文論者,給予了有力的嘲諷。上述背景材料的運用,使消息的主題思想更加顯豁和客觀,對增強新聞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都起了“催化劑”的重要作用。
第二,揭示新聞價值
在新聞寫作中,往往遇到這種情況,若孤立地看一個新聞事實,并不足以體現(xiàn)出新聞價值,但是,將新聞事實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寫,不僅使新聞增加深度,更使新聞價值陡升。
第三,烘托幫襯,相互比較,闡明新聞事實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萬事萬物間總是存在著客觀而普遍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論強調任何事物總是某一系統(tǒng)中的一點。這就需要記者樹立宏觀的新聞意識,善于從前后左右的資料中找出有意義的新聞背景,以此烘托幫襯,相互比較,幫助受眾清晰地看到事物背后的有機聯(lián)系。有這樣一則新聞背景《福廈鐵路讓廈門更好地發(fā)揮集聚和輻射作用》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福廈鐵路打破了廈門50年來沒有鐵路建設的歷史,福廈鐵路建設填補了廈門乃至福建省高速鐵路建設的空白。今后,隨著福廈、龍廈鐵路的建成,連同鷹廈鐵路,就如同三條飛鏈集結在廈門,形成廈門連接長三角、珠三角,貫穿中西部地區(qū)的鐵路交通網(wǎng)絡格局。這對于廈門加快經濟、社會發(fā)展,實施新一輪跨越式發(fā)展,都將起到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第四,由此及彼,承上啟下,使新聞事實流暢地銜接起來
有一則新聞《“天空中的死神”——酸雨》中背景材料的報告顯示,2004年酸雨區(qū)域分布范圍基本穩(wěn)定,降水年均pH值小于5.6(酸雨)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華中、西南、華東和華南地區(qū)。華中酸雨區(qū)污染最為嚴重,湖南和江西是華中酸雨區(qū)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區(qū)域。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區(qū)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占我國國土面積的30%。
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把采寫對象放在廣闊背景下,多角度加以認識和考察,就能把握住客觀事物的多樣性。要摒棄單一因果律的思維方式,構成事物的因果關系復雜多樣,不能用“非此即彼”、“一因一果”的報道方式反映,而是對任何問題都要進行全方位“掃描”,充分提示問題的豐富內涵及發(fā)展趨向,使新聞報道閃爍思辨光彩。
第五,傳道釋疑解惑,增強消息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求知欲望愈來愈強烈,如果新聞能給受眾以更多地從末涉獵過的知識,受眾就會對新聞發(fā)生興趣,樂于讀下去。
有則新聞報道《中國在地震后找到50枚危險放射源 》(摘自路透社中文網(wǎng)2008年5月23日) 新聞背景如下:
路透北京5月23日電---中國環(huán)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周五表示,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工作人員已經找到50枚危險放射源,但其中15枚尚未被回收。但吳曉青堅持稱,狀況處于控制之下,沒有發(fā)生輻射事故的危險。在地震災區(qū)之一的綿陽,擁有中國最大的核試驗室,另有幾處秘密核設施,但當?shù)貨]有核電站。
上面這篇報道中的最后一段就屬于新聞背景的加入。作用就在于揭示回收放射源的意義,引起大家的關注,同時補充民眾對相關知識的了解。
第六,人物報道中運用背景,增強人物新聞報道的典型性
巧妙地運用有關的背景材料,可以在客觀的表述中,自然地流露記者的觀點、政治傾向、思想感情。這樣代替記者直接議論而使新聞報道顯得客觀,讓廣大受眾更樂于接受。
有這樣一則人物報導《他們正當紅:盤點十大臺劇新偶像》背景材料里寫到:
說起臺灣偶像劇,你還認為是瓊瑤大媽的苦情戲么?抑或者是曾紅極一時的《流星花園》?那些早就是陳年往事了!在客觀的表述中,自然地流露記者的觀點、政治傾向、思想感情。這樣代替記者直接議論而使新聞報道顯得客觀。
無論是新聞事件的歷史、環(huán)境及原因的說明,還是解釋事件發(fā)生或人物成長的主客觀原因及其實際意義,這些背景資料不應是雜亂無章、隨意堆砌的,必須經過認真的篩選、分析、編輯和加工。它應當是最新、最全面的、最具代表性的資料,都一定要尊重歷史,尊重科學,實事求是,不能隨意捏造。在交代新聞背景時,要緊扣主題,才能更好地起到烘托深化新聞主題的作用,主題要自然貼切,力戒空話、大話、套話,要使觀眾感到可信、可親,真正受到啟迪?!酰ň庉?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