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換取自己所喜歡的物品,網(wǎng)絡稱作“淘寶”。淘寶,不止今人獨喜,古人也偏愛。
1976年,商代第23任國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婦好的墳塋在河南安陽做考古挖掘,人們從中發(fā)現(xiàn)了產(chǎn)自新疆的軟玉。據(jù)史載,大約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古代商人就已經(jīng)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chǎn),同時購買產(chǎn)自現(xiàn)新疆地區(qū)的和田玉石,同中亞地區(qū)進行小規(guī)模貿(mào)易往來。這足以說明,至少在距今3500年前的公元前15世紀,古人就已經(jīng)有了遠行“淘寶”行為。晉人郭璞在《穆天子傳》中記載,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攜帶絲綢、金銀等貴重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將和田玉帶回中國,這恐怕是乞今為止淘寶活動中級別最高的“淘客”了。
雖然沒有鼠標、QQ和支付寶,但古人淘寶也是空前絕后、世界性的,中國古代世界文明的“絲綢之路”,實則不折不扣就是古代淘寶之路。自商周以來,至西漢后,在這條以長安為起點,經(jīng)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的歐亞大陸北部長達7000公里的陸路通道上,各國官方、民間的淘寶商們,往來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在這條絲綢之路上留下了自己的淘寶足跡。
唐朝盛世,淘寶更是盛極一時,都開夜市了。中唐詩人王建《夜看揚州市》詩云:“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那時候基本上通都大邑都開了夜市。試想,沒有淘客們的捧場,夜市開得了嗎?
宋代以后,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fā)和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fā)的海上航路日益發(fā)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硬是繼陸上淘寶之路外開辟出一條海上淘寶之路。可以說,淘寶,激發(fā)了古人的消費欲望,既拉動了內(nèi)需,又促進了對外貿(mào)易,還讓古人認識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在淘寶商所倒騰的眾多“寶物”中,古代中國的絲綢和陶瓷最受各國淘客們青睞,花高價“淘寶”的外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賽里斯”國(即當時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賽里斯”國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征。在古羅馬,絲綢更是成為淘客們瘋狂追求的奢侈品,其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造成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竟然迫使“元老院”不得不行政干預,制定法令禁止人們穿著絲衣。
域外的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稱波斯菜)、黃瓜(又稱胡瓜)、石榴等被中外淘寶商們帶入中土,一樣深受中土工農(nóng)兵學商的喜愛。
淘寶商隊從中國淘走的還有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制品,淘回中國的除了瓜果菜蔬外還有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等。
古代的淘寶活動不僅帶給人們物質(zhì)上的富足,更帶給人們精神上無比的享受。
中唐穆宗、文宗時期的宰相牛僧孺,也是“淘寶”一族。這位牛宰相平生酷愛奇石,聽聞哪兒有奇石,都要千方百計淘回來。他的官邸和私墅中藏石極多,同事們都嘻笑他“與石為伍”,他老先生毫不在意,仍“待石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
有一次,他淘回一塊“奇狀絕倫”的太湖石,欣喜異常,特邀白居易、劉禹錫兩位文人共賞,并為此石酬唱往返,留下了數(shù)首詠石詩篇。
豈止牛宰相癡迷,唐初太宗皇帝李世民早就樹立了“典范”。李世民坐穩(wěn)江山后,也愛上了淘寶,對收羅歷代書法名跡不遺余力,但礙于身份,不便親自淘寶,便讓手下“代淘”。他很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手下便為他“淘”得王羲之作品將近有2300件之多,尤嫌不夠,幾經(jīng)周折,花費不少精力,終于淘到了王羲之的傳世神作《蘭亭序》。李世民欣喜若狂,時時玩賞臨習,直到臨終前,還念念不忘。
比起帝王權臣的淘寶樂趣,民間小老百姓也毫不遜色。北宋年間,就有這么一對“淘客”夫婦,老公還是個大學生,為了去寺廟里淘回自己喜愛的碑文,不惜把衣服押在當鋪里。回到家中,夫婦倆面對面地坐著,一邊展玩碑文,一邊將就著啃水果充饑,一點也不覺得清苦。這對夫婦,男的叫趙明誠,后來成了有名的金石學家,女的叫李清照,南宋著名婉約派女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