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英
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手術后早期并發(fā)癥之一,由于可繼發(fā)致命的肺栓塞、腦栓塞及遠期的深靜脈功能不全,現(xiàn)被公認為是一種嚴重的并發(fā)癥[1]。DVT常發(fā)生于術后2~5 d[2]。有研究[3]顯示,患者術后絕對平臥6 h,存在著DVT的隱患,但只要經積極有效預防可以降低發(fā)病率。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DVT預防措施非常重要。本研究選擇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骨科手術患者120例,對其分組進行不同的護理干預,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齡13~78歲,體質量51~67kg,患者術前3~4個月無血栓性病史,無凝血功能障礙,彩超檢查雙下肢無DVT。按隨機數(shù)字對照法分為干預組和常規(guī)組各60例,干預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36~78歲,體質量52~66 kg常規(guī)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34~76歲,體質量50~63 kg。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量等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guī)組給予抬高患肢,觀察患肢腫脹程度、皮膚溫度、疼痛等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著重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術前進行健康宣教。術前向患者充分講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危險因素及后果,以加強患者認知能力,提高警惕性,使患者主動配合進行肢體活動,最大程度降低DVT發(fā)生的風險。對于高齡、女性、吸煙、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腫及下肢靜脈曲張患者,更應該通過健康教育,引起患者的足夠重視,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4]。避免高膽固醇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勸患者戒煙。特別要向患者講清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
1.2.2 手術中進行早期護理活動?;颊呗樽砗笞宰悴肯虼笸雀窟M行循環(huán)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5]。術后立即使用彈力繃帶,于雙側足背處至大腿上1/3,從靜脈遠端逐漸向上呈階梯狀纏繞包扎,注意繃帶松緊度。
1.2.3 嚴密觀察病情及臨床癥狀。術后嚴密監(jiān)測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觀察下肢皮膚的顏色、溫度、腫脹程度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并注意觀察左右腿的周徑大小。
1.2.4 術后功能鍛煉。有研究[6]證明,約有50%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在術后第1天,30%發(fā)生在術后第2天。因此,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能最大限度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2 h,護士將患者的腳后跟墊高,使患者小腿懸空,與床面形成20~30°角為宜,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防止深靜脈淤滯引起DVT發(fā)生。同時幫助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的被動背伸、跖屈、內外翻的“環(huán)轉”運動及膝關節(jié)的伸屈運動。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鼓勵患者主動進行深呼吸運動及踝關節(jié)主動背屈和跖屈運動,踝關節(jié)主動內翻和外翻運動,腓腸肌、股二頭肌、股四頭肌和臀大肌的等長收縮訓練。在患者病情允許情況下,鼓勵早期下床活動。
1.2.5 給予藥物預防。應用低分子肝素鈣5000 U,皮下注射1次/d,可有效降低DVT的發(fā)生率。在抗凝治療期間定期檢測患者的凝血功能,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及時向進行醫(yī)生匯報。
1.3 觀察指標 由專人負責仔細檢查患者情況,觀察下肢色澤、疼痛及腫脹程度。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xiàn)為下肢腫脹,局部顏色瘀紫,表淺靜脈怒張,皮膚溫度升高,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分別觀察記錄術后30 d 2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情況,每日測量不同平面的周徑,并做好標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60 d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30 d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例,%)
血管內皮損傷、血流速率減慢和血液成分改變是DVT形成的必要條件究[7]。骨科大手術可造成患者靜脈損傷、靜脈血液停滯以及髙凝狀態(tài),且患者活動少,若同時合并糖尿病、高血壓更易形成DVT。從而影響患者下肢活動,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工作能力,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甚至可危機患者生命。故采用早期護理干預措施預防骨科術后患者DVT的發(fā)生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中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從術前宣教、麻醉后按摩、使用彈力繃帶、嚴密觀察病情、功能鍛煉和藥物預防等方面進行早期護理干預。通過加強術前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后果及危險因素,以充分理解護理干預的實施目的并密切配合。在麻醉后進行按摩,術后使用彈力繃帶,達到最大程度地促進血液回流的目的。注意術后病情觀察,并實施有預見性的護理措施和藥物預防,以減少DVT發(fā)生的可能性。通過講解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護理工作,按早期系統(tǒng)運動計劃進行鍛煉,特別注意抬高患肢,促進靜脈血液回流,從而最大限度防止了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結果顯示,干預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為1.7%,比對照組的21.7%降低了20%,說明實施早期護理干預,能大大降低DVT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鄭成勝.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42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6):578-579.
[2]梁曉寧,郭瑞君,許濤.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婦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中的作用.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9,25(9):1624-1627.
[3]滕照清,劉乃清,王建清,等.早期被動四部肢體鍛煉法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9):41.
[4]王從榮.下肢骨折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9):53.
[5]何曉真,張進川.實用骨科護理學.鄭州:河南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389.
[6]賈敬俊,孫建,韓蘭.不同時期康復訓練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2B):23.
[7]寧寧,廖燈彬,張澤瓊,等.地震髖部骨折傷員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中華護理雜志,2009,44(2):127-129.